诗文 | 红线 |
释义 | 红线传奇《红线》写身为婢女的女侠红线,在潞州受到邻境节度使田承嗣的重兵威胁,而本州长官薛嵩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夜盗敌酋田承嗣床头金盒,又派人送回以示警告,由此消弭兵争,解除危机的故事。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势日衰,政局动乱,社会矛盾尖锐,其弊病首推藩镇割据。这些藩镇(节度使)拥有土地、人民、甲兵、财富,割据一方,“喜则连衡以叛上,怒则以力相并”,严重破坏了国家的安定统一,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红线》故事就发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作品中的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正是这类藩镇势力的代表。他拥兵自重,飞扬跋扈,野心很大。传奇中对他“扬威玉帐”的描写,可以见其狂妄气焰。他“头枕文犀,髻包黄縠,枕前露一七星剑,剑前仰开一金盒,盒内书生身甲子与北斗神名;复有名香美珍,散复其上。”用表示“北斗七星”、象征帝王“七政”的七星剑伴睡,还把自己的生辰时日和象征帝王之治的北斗神名书写一起,放在剑旁的金盒内,典型地表现了他图谋不轨、称王称帝的狼子野心。但他采取的公开步骤却是扬言有热毒风症,须移镇山东纳凉延命;同时“募军中武勇十倍者得三千人,号‘外宅男’”,“卜选良日”,准备用兵潞州,实施其扩张野心。 潞州节度使薛嵩,和田承嗣在历史上都是实有其人,也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但传奇中将他写为正面人物,说他奉朝廷之命“控压山东”,代表国家利益。这样就使他手下红线的作为,成为正义力量的体现。 红线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作者极力歌颂的力挽狂澜的英雄。作品开篇承袭传奇体例,介绍红线身为薛嵩青衣(婢女),“喜弹阮,又通经史”,被任作“内记室”。接着举出“军中大宴”一事,具体展示红线的才智。在军中宴乐中,明晓音律的红线听出羯鼓音调悲哀,断定乐工有事,及时向薛嵩提出。薛嵩同意她的看法,查明乐工果然丧妻而未敢乞假,于是放归乐工。从这事例可以看到红线机敏精明,处事果决,忠心为主;她参与军务,协助薛嵩安抚部属,而薛嵩纳谏如流,可见她颇得主人倚重。这段“正戏”之前的“引子”,为后文发生的“解主忧”、“盗金盒”等情节,在人物性格和关系上作了准备。 当“正戏”的帷幕拉开时,我们看到两镇上空阴霾密布,战云风起,魏博之兵,克日待发。在邻郡的霍霍磨刀声中,潞州的薛嵩却“日夜忧闷”、“计无所出”。在这严重时刻,红线走上政治舞台的中央。她谙知情势,成竹在胸;但身为婢女,只能缓缓侧敲而入,试探着引出薛嵩的话题;接着进一步自荐,表明有“解主忧”的把握;当取得薛嵩信任,“具告其事”之后,她首先安慰薛嵩,说此事“易尔,不足劳主忧”,请求薛嵩准许她到魏郡去一趟,仅需一夜功夫,以“看其形势”;要求薛嵩做的,只是预备一匹快马和“寒暄书”。到此,红线方亮出其豪侠面目,使薛嵩大惊,又担心“事若不成,反速其祸”。而红线坚定地回答:“某之行,无不济者”。于是入房准备行具,“再拜而行,倏忽不见。”这段笔墨在进一步描写红线聪明善良、为主分忧的义仆形象的同时,又开始展现其“不鸣则己,鸣则惊人”的“异人”一面。写法上,作者先着意描摹薛嵩夜深人静,尚彷徨无策,“杖策庭除”,“咄咄自语”的一副忧心忡忡的庸懦状,然后突出红线镇定从容,毅然行事的豪侠风貌,以此形成鲜明对比,愈见红线形象的高大。 故事的高潮是“盗盒”的过程,作者改变叙述角度,由归来的红线在述命中回忆一夜的经历:她历越“外宅男”与中军士卒构成的重重警戒,进入内室;在“侍人四布,兵器森罗”的田承嗣床头,取走其金盒。这段描写很有特点,没有一句关于红线绝艺的直接介绍,却能领略到红线高超过人的侠异之术。在对田宅情状的细腻描写中,通过视角的转换可以感知红线的行动位置。侍人们在其“拔其簪珥,縻其襦裳”的戏弄下,“如病如昏,皆不能寤”,衬示了红线隐身术的高明。在“持盒以归”的途中,通过景物和心理的流动性描写,似乎可以察觉到红线施展飞腾术在快速的移动。这种侧写,避免了直写的难度,又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很巧妙地表现了红线神秘莫测的侠客绝技。 “盗盒”的成功,扭转了局势,薛嵩取得了主动权,他派人持盒兼“寒暄书”,送与田承嗣。其时魏郡“搜捕金盒,一军忧疑。”使者授出金盒时,田承嗣“惊怛绝倒”,遂款待使者,具书称谢,表示要“知过自新”,遣散外宅男。“由是一两月内,河北河南,人使交至。”危机解除,和平局面恢复。红线用她的这一行动,给了田承嗣一个警告,使他认识到他的“首领”,“系在恩私”。迫使他收敛野心,消弭兵争。 然而就在功成奏凯之日,红线忽要辞行。尽管薛嵩一再挽留,拨出千金为其“居山之给”,也留之不住。表现了红线解危排难、建功不居的侠肠义骨。在难以挽留的情况下,薛嵩广集宾客,为之饯行,亲自歌送红线。在流连伤别的气氛中,红线“拜且泣,因伪醉离席,遂亡其所在。”象一颗耀眼的流星照亮天际,又倏然消失,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红线是作者刻意雕琢的形象,在她身上寄寓着人民希望和平安定、渴望超凡拔俗的英雄人物行侠仗义,解人危难,改变不合理社会的理想。作者袁郊将身怀绝技的豪侠和一个家生婢女的形象融为一体,并以一州长官的委琐无能来衬托其救国于危难,解民于倒悬的壮举,无疑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门阀等级思想的有力冲击,为卑贱者唱起了赞歌。当然,作品中也存在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迷信的无稽之谈。但瑕不掩瑜,红线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的喜爱。后世的戏剧家屡屡将其搬上舞台,明杂剧家梁辰鱼的《红线女》、胡懋礼的《红线记》以及传奇《双红记》、近代京剧《红线盗盒》,均为红线戏中的名作。清代诗人乐钧更有《红线诗》为之大唱赞歌:“田家外宅男,薛家内记室。铁甲三千人,那敌青衣一。……功成辞罗绮,奇气洵无匹。洛妃去不还,千古怀烟质。” 《红线》在唐传奇小说中,艺术上有其独特之处。作品结构一反其他传奇中人物经历直线式发展的写法,由作者按照自己的匠心,设计和剪接编排出故事的时空顺序。例如小说先截取红线十九岁在薛嵩家当“青衣”的一段事情,然后集中描写她盗盒的前后经过,最后再追溯她前世及十九岁前的生涯。又如她辞别薛嵩前往魏城时,作者写她“再拜而行,倏忽不见”后,回转笔锋来描写薛嵩闭门危坐、心神不定的情态,让急想于了解红线情形的读者与薛嵩一起去猜想、等待。直到红线回来,才由她亲口道出此行经历。这样处理,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切感,又使得故事变化莫测,曲折婉转。另外,布局谋篇上疏密有致,浓淡得体。小说写了红线前世今生,时间跨度可谓不短,真正实写的只有盗盒前后的一天两夜,这一天两夜细针密线,而前世与十九岁前的年月,仅只虚笔点到,安排得详略合度,重点突出。人物塑造上,作品通过概括介绍、军中大宴、解主忧、盗金盒、辞行遁迹等情节。将博才多艺、机敏精干、忠心为主、侠行绝技、功成身退等性格多侧面地逐步展露,一层层渲染、一笔笔勾描、人物形象由淡而浓,性格渐趋丰满,最后凸现于而前,却又飒然离去。给人留下强烈、鲜明的印象。小说语言骈散结合,骈语比重较大,但并不古奥,也不强求对仗的绝对工整和严格的韵律。用词通俗质朴。例如红线盗盒归返途中的描述:“既出魏城西门,将行二百里,见铜台高揭,而漳水东注,晨飚动野,斜月在林。忧往喜还,顿忘于行役;感知酬德,聊副于心期。”文句读来琅琅上口,很富有节奏感。这种似骈还散,似雅还俗的语言,状物抒情既自然又见文采,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