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第一结集 |
释义 | 第一结集据说,佛陀涅槃的那年夏天,他的弟子在大迦叶的召集下,准备到摩揭陀国王舍城的毕钵罗窟结集,会诵佛陀生前所说的教法。由于人数太多,大迦叶选择其中的五百人作为结集的正式代表。在这五百人中有前文提及的阿难,他长年跟随佛陀左右,对佛陀所说的教法自然比别人听得多,有“多闻第一”的美称。按理说,他不仅有资格参加结集,并且应是背诵佛陀言论的主角。但大迦叶等人认定,阿难修道不到家,心中仍存有淫欲、忿怒、愚痴。在结集会上,大迦叶当众对阿难说:“你出去吧,我们不想与你一起结集佛法。”阿难认为自己没有过失,据理力争。大迦叶便历数阿难九大过失:当初你求佛度女人出家,致使正法流布时间减缺,这是你的第一大过;佛临涅槃时曾说得四神足之人可以活一劫或多劫,一切皆随自己意愿。当时你听后毫无反应,不求佛陀多活些时日,现如今落得群龙无首,这是你的第二大过;佛陀活着时经常呵责你,这本是为你好,你却对佛陀不敬,出言辱骂,这是你的第三大过;你曾足踏佛陀的金缕衣,不知恭敬,这是你的第四大过;佛陀临涅槃时向你索水,你却不给,这是你的第五大过;当时佛陀对你说,他涅槃后教团的一些细微小戒可以减略,你却不问明白,致使现在出现多种解释,影响教团内部和谐,这是你的第六大过;佛陀去世后,你曾把他的“阴马之藏”(指佛陀阴部形状如马)显示于人,这是你的第七大过;你又允许女人去哭佛陀,玷污了佛体,这是你的第八大过;最后,此间诸位罗汉皆已远离淫、怒、痴,只有你用功不够,内怀三垢,却来此滥竽充数,这是你的第九大过。”对于大迦叶的上述责难,阿难曾作过解释,但未得到理解。阿难心想佛陀刚去世,就被人发难,便伤心离去。 据说,有一位名叫彼祇支子的比丘,当晚找到阿难解说佛法,使他在一夜之间断除一切烦恼,修行圆满,证成阿罗汉。于是阿难又重回五百罗汉中,主诵佛法、戒律,集成了佛教三藏中的经藏。另一位阿罗汉阿那律诵出律藏(有说也是阿难诵出),佛教经典被系统地整理出来。 第一次结集期间大迦叶和阿难之间发生的这番争执,其表面是与会资格问题,实际上是一场争夺教团领导权的较量。佛陀在世时,佛教教团组织比较松散,许多德高望重的比丘都有资格独立传教。佛陀活着,他自然是佛教教团无可争议的最高领袖,他去世后,权力的归属便出现了纷争。阿难认为自己最有资格继承佛位,因而在佛陀去世后,他没有把消息通告全体比丘,以致很长一段时间内有些比丘不知真情。阿难还理所当然地主持起佛陀的后事和教团事务来。这就引起大迦叶等“外地”教团首领的不满,他们借结集之机发难,迫使阿难屈服让步,佛教大权转移到大迦叶手中。但这次大会是以结集佛陀言教的名义召开的,谁也替代不了阿难的多闻,故阿难妥协后,大迦叶便宽宏大量,让阿难正式参加结集,把背诵经藏的任务交给了他,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终于顺利完成。 第一次结集在印度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将佛陀言教首次系统结集,建立了佛教三藏的经典体系。这次结集,也使初期佛教教团分散的状态得到改善,形成了以大迦叶为首的僧团组织,僧团内部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一、二百年后,印度阿育工在位时,佛教内部的稳定状态才被打破,由统一走向分裂,进入部派佛教争鸣的时代。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