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竹枝歌九首
释义

竹枝歌九首

[宋]苏辙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楚语啁哳安可分,中江明月多风露。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双鬟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
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脚无力。
山深瘴暖霜露干,夜长无衣犹苦寒。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江上乘舟何处客,列肆喧哗占平碛。远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
去家千里未能归,忽听长歌皆惨凄。空船独宿无与语,月满长江归路迷。
路迷乡思渺何极,长怨歌声苦凄急。不知歌者乐与悲,远客乍闻皆掩泣。

《竹枝》在《乐府诗集》中属于“近代曲辞”。它以清新爽朗的情调,响亮和协的韵律,大胆吐露内心真实感情而又妙于比兴手法、双关语言的运用,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因而迅速地从它的产生地巴、渝(今四川省东部地区)传播四方,蜚声艺苑。随着文人拟作的增多,便产生了《竹枝词》、《竹枝歌》、《竹枝曲》等别名。
时移世变,但《竹枝》还在它的发源地被歌唱着。到了嘉祐(宋仁宗年号)四年(1059)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由眉山返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忠州(今四川忠县)时,夜闻当地人民唱《竹枝》,苏辙因而写了《竹枝歌忠州作》,作者时年仅二十一岁。苏轼也为此写了《竹枝歌》一组九首。他在小引中说:其声“幽怨恻怛,若有所深悲者”,这和苏辙说的“如有嗟”是一个意思。苏辙这组诗,描写了忠州一带人民勤苦的生活情况,表现了青年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此诗是一组九首,每首言一事,既各自独立成篇,又前后脉络相连,可做一篇来读。
第一首为第一部分,写作者夜宿忠州忽闻《竹枝》声。忠州旧属楚地,宋代归夔州路,因此说“不至楚”,但闻“皆楚语”。“啁哳”,也作“潮哳”,象声词,形容声音的杂乱细碎,最后一句用秋江月夜的自然环境来烘托《竹枝》歌声的凄楚,为全诗笼罩上悲凉气氛。
二至六首为第二部分,写作者日落泊舟忠州时的见闻。二、三首泛写忠州人民的劳苦情状。“日落”点明时间,自然转入追叙。 “茅屋”句是眼中之景,描写忠州的荒凉败落。 “连舂”二句是情中有景,那里的人民“连舂并汲”,可相对无言,只好用《竹枝》声来表露他们“如有嗟”的深悲。 “足悲诉”承“如有嗟”而来,提起下文,究其原因。“岁乐年丰尔何苦?”是因为捕鱼水深,耕种还需防备虎狼。 “深”与“畏”说明谋生之艰难。四至六首作者蕴蓄着深厚的同情,具体写了忠州妇女的悲惨景况。 “俚人”,亦作“里人”,古族名,从下文“中原”看,这里指边远地方的人。“处子”,即处女。她们“双鬟垂顶发已白”,已步入老年还未嫁人,这样的老处女“如等闲”,平平常常,比比皆是。婚姻的悲剧,给她们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为了糊口度日,她们冒着“多荆棘” “波浪黑”的艰险,上山采薪,双手龟裂;入溪负水,两足无力,繁重的劳动,她们在身体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然而,她们整年累月地辛苦劳作,并没有摆脱困境,依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瘴暖”犹且“苦寒”,严冬更何以堪!饥寒交迫,使她们在生活上忍受着极大的煎熬。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她们终将象山中的麋鹿一样,无人管问,自生自灭。这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岂不是对“君臣上下有恻怛之心、忠厚之政”的宋仁宗“治世”的绝大讽刺吗?
七、八、九三首为第三部分,写浪迹天涯的旅客罢市归船后的思乡之情。第七首紧扣第二首,这些泊舟沙岸的旅客,他们过着“忽去”的漂泊不定的生活, “不相识”承“何”而来说明他们无亲无故,素不相识。八、九两首紧扣第一首,写旅客“去家千里”、“空船独宿”,归路茫茫。第八首有记事,有写景,在平淡的描述中,表现了旅客所流露出来的远离家乡、亲人的哀愁。第九首首句写远客乡思,第二句写凄苦的《竹枝》歌声,“极”与“急”,强调了远客的“惨凄”之情。最后两句,且不论歌者是乐是悲,而听者(远客)个个都掩面哭泣。尽管二者的遭遇不同,但幽愁暗恨却是相同的。本诗以当地人的悲歌和远客的乡思双收,既照应了开头,又挽合了全篇。
这一组诗结构谨严,语言质朴,记事、描写虽平淡无奇,然诗意深刻。作者虽还年轻,但此诗的创作比较成熟。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