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
释义 | 程珌《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水调歌头 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②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③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④点破水晶盆。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⑤ 望淮阴,兵冶处,⑥俨然存。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⑦三拊当时顽石,⑧唤醒隆中一老,⑨细与酌芳尊。孟夏正须雨,⑩一洗北尘昏。 【注释】 ①甘露寺多景楼: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山,北临长江。②“南北”句:根据宋金和约,淮水是当时双方的分界线。作者在多景楼上眺望淮水,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③中原一恨:指中原沦陷、尚未恢复这一大恨事。④孤山两点:指京口附近的金山和焦山,两山对峙,相距十里,屹立在大江之中。⑤“为借”二句:用“神人鞭石”的传说。《三齐略记》:“(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昆仑:即昆仑山。因昆仑山在西北,借指沧陷的中原。⑥望淮阴,兵冶处:淮阴,县名,故治在今江苏淮阴市东南。兵冶处,《晋书·祖逖传》载,祖逖北伐,渡过长江后,“屯于淮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馀人而后进。”⑦士雅与刘琨:祖逖字士雅,刘琨字越石,都是东晋著名的将领。⑧顽石:指狠石。苏轼《甘露寺》诗自注:“寺有石如羊,相传谓之狠石,云诸葛孔明坐其上与孙仲谋(权)论曹公(操)也。” ⑨隆中一老:指诸葛亮。他曾隐居在湖北襄阳市西的隆中。⑩孟夏:阴历四月,称为孟夏。 【译文】 天地本来无边无际,究竟是谁把它强分作南北两块。望着楼前的诸多景色,中原沦陷的恨事似乎已经遥远,令人难以为怀。正象这波平浪静的万里长江,突然插入两座孤山,点破了水晶般的世界。为此要借助雷电的长鞭,将它驱赶附在昆仑山。 眺望淮阴,冶炼兵器的地方,俨然犹在。看来上天之意,只是缺少祖逖与刘琨这样的英杰出来。再三拍击寺前的顽石,但愿能唤醒隆中的诸葛老人,与他细酌美酒频举怀。孟夏正需来一场骤雨,一下洗去北方袭来的昏暗尘埃。 【总案】 这首词较为成功地借助词体表达情怀灵活多变、结构自由舒展的特点,以一种郁勃豪壮之气充盈全词,使政治情怀具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感情冲力,冲击着读者的心灵。多景楼之“多景”,融汇了作者之诸多情怀。有“南北竟谁分”之仇恨;有“孤山两点”之压抑,更有由此激起的“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的壮志;而且.作者不但可以近观。还可以“远望”,将视线投入到历史的深处。因为多景楼之“多景”,正由于凝结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于是,望“兵冶处”.怀想“士雅与刘琨”;“三拊当时顽石”,希冀“唤醒隆中一老”;这一切,都汇聚起来,成为一股激荡的感情洪流,将郁结的情绪勃然冲出,激情地呼唤着一场荡涤胡尘的猛烈的暴风雨。(骆冬青)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