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种姓阴霾下的古印度教育
释义

种姓阴霾下的古印度教育

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居住在里海的雅利安人自印度西北部进入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地区,逐渐征服当地的居民,他们将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达罗毗人驱为奴隶称为“达萨”,于是,出现了最初的种姓区别。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四个种姓。征服者内部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三个阶层,掌握宗教事务的僧侣贵族,称为“婆罗门”;执掌行政事务与军事大权的世袭贵族,称为“刹帝利”;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平民,称为“吠舍”。这三个阶层被当作三个种姓,连同被征服的“达萨”——被称为“首陀罗”,这便是统治印度几千年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以及婆罗门权力高于一切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特征,它给印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形态,教育组织等无不打上深深的烙印,古代印度教育就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的。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流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还没有出现学校,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家庭或家族仍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父亲对子女的生活有着绝对的管理权,教育子女是作为父亲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家庭教育占有重要地位。教育的内容除了传授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约定俗成的基本道德和风俗习惯之外,主要还是传授《吠陀》经。《吠陀》本集共有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用梵文写成,内容晦涩难懂,传授时不得手抄笔录,只许口耳相传。要下一代学习《吠陀》经的目的在于,保持种姓的世袭和善尽僧侣的职责。以便在祭祀时,熟练地诵读冗长的诗句,能尽敬仰的任务,通过教育使儿童从小便懂得种性的差别,高一级的种姓鄙视低级的种姓,这样,使种姓鸿沟愈来愈深。
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印度开始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各种僧侣学校。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家的子女都能够进这种学校的,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及少数“吠舍”的子女才有资格入校学习,而“首陀罗”的子女是没有丝毫的机会和可能的。
总之,古印度教育,无论是从受教育对象来看,还是从教育教学内容来看,都受制于统治一切的种姓制度,并为种姓制度服务的。可以说,是始终处于种性的阴霾之下的。它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种姓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这对此后的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1 23: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