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知难而退 |
释义 | 知难而退原是军事上的一句术语。指作战时要见机行事,形势不利则应退却。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不断发动战争。郑国由于本身比较弱小,不得不时而依附楚国,时而又依附晋国。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初,郑国依附于晋国。这年春天,楚王亲率大军向郑国进攻,将郑国的都城包围了17天之久,最后郑国实在坚持不住,只得投降了楚国。 晋侯听到楚军进攻郑国的消息,便派荀林父和士会、郤克、先縠(hú)等带领军队前去援郑。刚到黄河,得知楚国已经与郑国订立了盟约。荀林父便准备撤兵回去,士会完全同意,并说: 用兵打仗看到可以取胜时就坚决进攻,明知没有多少胜利的希望就应退回去,这是治军的正确方法。现在楚国正是强盛的时候,还是退兵为好。可是先縠不同意荀林父、士会的意见,单独带领自己手下的一部分军队渡过黄河准备与楚军决战。荀林父无奈,只得催军跟进。结果,晋军被楚军打得大败,损失了很多人马和战车。 后来“知难而退”用来泛指做事应衡量实力,如果困难难以克服就应退却,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去冒进,硬做办不到的事情。唐·皇甫湜《答李生第二书》“夫无难而退,谦也;知难而退,宜也,非谦也”即此意。 现在,“知难而退”多指遇到困难而退缩不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人们还根据这个意思,反其意而用之,以“知难而进”激励人们不怕困难,迎着困难而上。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