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皇帝上门汉
释义

皇帝上门汉

同江汉平原十里铺一样,在陕南秦、巴山区盛行“嫁儿招婿”的习俗。在陕西南部的南郑县的南海、碑坝、红茶等地区,甚至“重生女儿轻生男”。谁家添了个女儿,便认为是大喜临门,亲友们都纷纷上门祝贺道喜,祝贺主人家将来“老有所养”,后福无边。在这里,无论贫富,不管家里的儿子多寡,当父母的,都要像其他地方嫁女一样,将儿子们一个个都“起发”(即打发)出去,只留女儿在家招婿上门以养老。即使儿子“嫁”不出去,也要尽早替女儿将女婿招进门来。有首民歌对这种习俗作了很好的描叙:


巴山风,吹得怪,
女娃更比男娃惹人爱,
亲生儿子嫁出去,
留住女儿招郎来。


为什么在陕南一带盛行“嫁儿招婿”这种婚俗呢?据说是同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有关——
相传在明代初年,南郑县的白玉山一带有一户人家,丈夫姓向名耿成,妻子宋向氏。这向耿成为向家一门五代单传,因此总盼望自己这一代能多生几个儿子使向家香火永继。为了让老天爷垂恩,他便散财济贫,修善积德。或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送子观音吧,他结婚后,妻子竟一连为他生下了五子一女。他家虽广有田产,但他本人依然参加劳动,特别是他有烧窑手艺,经他烧制出来的瓷器家什,又白又薄,被当地群众称之为“向瓷”,销路极佳。为此,他的收入颇为可观。自从妻子为他生下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后,他干活劲头更足,财源滚滚而来,很快便成为当地的首富。加之妻子又是一个操持家务的能手,处处精打细算,所以日子越过越红火。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只想到“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因此对几个儿子一味溺爱,百依百顺,却不知“养儿不教等于纵子为盗”的道理。随着五个儿子的成长,他们夫妻也渐渐衰老了,本来是到了儿子们孝敬他们的时候了,谁知五个儿子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日益严重,老两口想管也管不住了。有道是,立业犹如土堆山,败家胜似水推沙。由于五个儿子竞相吃喝嫖赌,花钱如流水,尽管向耿成拼死拼活苦做,老伴再精打细算,家道也很快败落。后来,五个儿子从老两口手里要不到现钱,便开始将家里值钱的东西偷出去变卖。老两口看着五个儿子越来越不像话,心里难受得滴血,但又毫无办法。后来,他们听信了邻里的话,以为只要让儿子们成婚了,有老婆管着,就会慢慢收心,所以又赶忙花了一大笔钱为他们娶了媳妇。谁知五个媳妇也都是不明事理的女人,结婚后,她们便怂恿自己的丈夫闹着分家。老两口无奈,只得将全部家产分为7份,五个儿子各一份,他们老两口一份,另一份留给幺女儿巧妹。他们哪里料想得到,分家并没有改变儿子们的恶习和贪婪的本性,他们并不满足自己所得到的那一份,而是继续将目光盯着老两口和幺妹的那一份。他们说,女儿是人家的人,不能同他们一样从父母手中分得一份财产。为此,他们兄弟五人便联合起来,到家里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老两口又气又恨,只好带上女儿巧妹离家而去,希望能在外地找到一处清静之地,以安度晚年。
向耿成带着老伴和女儿,来到白玉山投奔一位名叫吴方的老友。吴方也是一位烧窑师傅,上了年纪之后,便将窑场交给儿子经营,自己和老伴回到老家养老。他听罢向耿成的诉说后,十分同情他的遭遇,便送给他一笔钱,让他到白玉山下大路旁买下一间房屋,开一间茶铺,以维持生计。
向耿成一家三口,一边开茶铺,一边开荒种地,经过一两年的勤扒苦做,生活倒也勉强可过。
随着女儿巧妹年纪的增长,老两口的心事又日益沉重起来。俗话说得好,“女大当嫁”,他们又开始为她操心了。巧妹长得漂亮无比,而且心灵手巧,要找个婆家自然不难。可是,由于五个儿子没有一个是争气的,自己的养老问题只有指望女儿了,如果女儿一旦出嫁,将来又靠谁来养老呢?
老两口的心事当然瞒不过聪明灵利的巧妹,她对二老说:“你们不要为我操心,只要二老健在,女儿就不嫁人,就要留在家里为二老养老送终。”
二老说:“你这是什么话!我们在世上还有多少日子?你年轻,日后的路还长着呢!不要为爹娘操心,只要你能找个好婆家,我们就是现在去见阎王,也心甘情愿。”
于是,他们不顾女儿的反对,托人四处为女儿寻找婆家。可是,媒人托了一个又一个,称心可意的小伙子找了一个又一个,巧妹却一个也“看不中”。女儿的心事老两口明白,越是明白,他们的心情也就越沉重。他们为自己拖累了女儿的前程深感不安。
向耿成去找老友吴方讨教办法,吴方也无可奈何,他对向耿成说:“俗话说得好,人眼不见天眼见,好人必有好报。像巧妹这样一个有孝心、明事理的好姑娘,我就不相信她找不到称心如意的郎君,除非老天爷瞎了眼!我看巧妹姑娘之所以对媒人介绍的人家左推右挡,除了不愿意离开你俩老外,主要还是缘份不到。你们就不要再瞎忙乎了,一切顺其自然。只要缘份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听吴方的这一席话,向老汉的心气顺畅了,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他觉得老友的话在情在理,便不再像以前那样操冤枉心了。
花落花开,一年又过去了。
到了翌年春天,向老汉望着白玉山那如霞似火的山桃花竞相绽放,他的心里又燃起了希望。他想,女儿已是二十岁的大姑娘,现在就像这美丽的山桃花一样,人见人爱,如果再拖下去,她的青春也会像这山桃花一样,随着春风之去而凋零。他想,不能再等待了,一定要为女儿找一个好小伙子!
这天,他起了个大早,决定再去拜托媒人,替女儿物色婆家。离家之前,他又像往常一样,挑起水桶,准备到离家有半里路远的泉水潭去挑一担泉水,以供老伴和女儿为过往行人烧茶用。不想女儿巧妹听到响动,也忙翻身下床,从父亲肩上接下扁担,对他说:“爹,我跟你讲过多次,以后挑水的事就让女儿来干,您怎么就是不听?您老这么大年纪了,万一有个闪失,叫我如何交待!”
向老汉一听,心里虽然舒坦极了,眼泪却不由自主滚落下来。他说:“好闺女,你年纪也不小了,你不能一辈子跟着我们……”
巧妹忙打断他的话,说:“我已经跟你讲过,我的事不用你们操心!我说不离开家就不离开家!”
她说罢,便挑着水桶出去了。
他知道女儿的脾气,现在听她这么一说,适才想出去托媒人的打算便又烟消云散。他长长叹了一口气,便扛上锄头要去下地。
他扛着锄头刚刚出门,忽然看到女儿背着一个人匆匆向家里跑来。他忙迎了上去,问道:“怎么回事?”
巧妹说:“我去挑水,在路上看到这个人横躺在路上,开始还以为是个死人,可是一摸他的鼻孔,见还有气,便背着他回来了……”
向老汉忙让女儿将这个人背进屋里,亲自倒了一碗热水,用筷子撬开他的牙齿,用汤匙一口一口喂了进去。不一会儿,这个人醒了过来,睁眼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巧妹便将发现他的经过告诉他之后,又问道:“你怎么一个人倒在路上?是不是生病了?”
向老汉问:“你是干什么的?到这里来有何事?”
那人朝他们打量了一番,说:“我是从京城(当时的京城为南京)到西安做生意的,不想在路上遇到了劫匪,财物被洗劫一空。本想只身回乡,可是身无分文,又饥又累,也不知是何时昏倒在路边。要不是小姐搭救,很可能已命丧黄泉了!”
向老汉一听,忙叫老伴为客人做饭。不想那人一听,忙说:“我快要饿死了,能不能找点什么可以充饥的东西让我应应急?”
向老汉的老伴感到为难地将两手一摊,说道:“实在对不起,昨天我们没有留下剩饭剩菜……”
巧妹一想,说道:“娘,你不是腌了许多腌菜吗?不如先拿点腌菜给他吃吧!”
巧妹娘一听,忙从房里抱出一坛腌菜,用筷子挟出一些,放进碗里,给客人送上。
不想客人接过腌菜,便用手抓起来放进口里大吃大嚼。吃过一碗后,又要了一碗,并且连连叫好。他说:“想不到贵地的腌菜这么好吃,在皇宫里可是无法吃上这样好吃的东西……”
向老汉一听,惊诧地问道:“怎么,你在皇宫呆过?”
客人一惊,忙说道:“不不不,我是说,就是在皇宫也吃不上这么好的东西。我是一介草民,怎么会在皇宫呆过!”
吃过几碗腌菜后,客人渐渐恢复了元气,便一再向向氏父女感激救命之恩。向老汉说:“这点小事,何足挂齿!你就在这里多休息一些时日,等体力恢复得差不多了,我们再送你上路吧!”
客人又千恩万谢。
几天过去了,这位客人就是不提上路回家之事,每当向老汉问起他的家庭和身世时,他总是所答非所问,好像是有意回避似的。有时则见他一个人独自暗暗流泪,而一问他为何事悲伤时,他又强装笑颜,东扯西拉。向氏父女知道他有难言之隐,也就不再打听了。后来,向老汉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足了几两碎银,交给他,对他说:“客官,你就将这几两银子作为盘缠,回家去吧,以免家中亲人挂念。”
不想这人跪地便拜,说道:“老人家,你的好心在下领了,但是,我已是无家可归之人,如果您老人家不嫌弃,我愿在您家打工,以求一口饭吃……”
巧妹对父亲说:“爹,就让他留在我家吧,反正我家人手不够……”
向老汉当然不会有异议,于是对客人说道:“那就委屈你了。”
那人又千恩万谢。巧妹对他说:“你先别谢,我看你细皮嫩肉,文质彬彬的样子,跟着我们会有苦够你吃的……”
那人说:“能遇上你们这样一家好人,就是吃再多的苦我也乐意!”
巧妹又问:“你来这么多天了,还没有将你的尊姓大名告诉我们,以后我们怎么称呼你呀?”
那人答道:“鄙人姓朱,以后你们叫我朱苦儿就是了!”
出乎向家人意料,这个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年轻人虽然力气不佳,但是却很能吃苦,一应家务事和农活,他都抢着做,而且对两位老人关心体贴,宛如亲生儿子一般。
自从这个年轻人进家后,巧妹便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经常满脸挂笑,有说有唱,不管有事无事,总喜欢同朱苦儿呆在一起,听他讲故事,谈在外面的见闻。
向老汉和妻子见此情景,知道女儿是喜欢上这个年轻人了,自然高兴。
向老汉跟妻子商量道:“我见朱苦儿知书达礼,为人也本份,而且巧妹又跟他谈得来,不如将他招为上门女婿算了,不如你意如何?”
妻子说:“好倒是好,但我们毕竟不知道他的底细,万一他来路不正,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那你是不同意?”
“不,我的意思是不如请吴方老伯跟他详谈一次,把他的来路弄清楚。如果没有什么大问题,再请吴老伯从中作媒!”
“好!”向老汉听妻子这么一讲,情不自禁叫了一声,并立即上山去找吴方商量。
吴方来到向家,见过朱苦儿后,感到此人气度不凡,非一般常人可比。可是,当他刨根问底打听他的身世时,他除了流泪外,就是缄口不语,吴方见问不出什么情况,便对向老汉说:“我看此人不像是坏人。从他痛苦不堪的模样看,他的家一定惨遭不幸。我估计他是官宦子弟,他的父辈很可能是遭奸臣陷害以致引来杀身之祸并诛连九族,他很可能是侥幸脱逃之人……”
向老汉听到吴方的分析,也认为很有道理。他对吴方说:“如果情况真如你所言,那我们该如何做为好?”
吴方说:“凡是遭奸臣诬陷的忠臣历朝历代都有,但最终都会得到昭雪。我看你们不如将好事做到底,干脆招他为婿,这样,既是给了他一条活路,也是替巧妹找了个可托之人。而且,他既然无家可归,必定会将你们视同亲人,把你们的家当家,这样一来,你们也用不着担心无人替你们养老了……”吴方说着,见向老汉不住点头,便在他的肩膀重重地拍了一掌,接着说,“还有,如果有朝一日他的父兄辈的冤案得以昭雪,他一定会被朝廷重用,那样,巧妹的前程便无量了,就连你们二老,也会名垂青史!”
向老汉说:“我什么也不想,只要他们小两口好就行了。”
吴方捋髯笑道:“那你是同意让巧妹同他成亲了?”
向老汉点了点头。
吴方说:“那好,我就来当一次月老!”
吴方又去找朱苦儿,将向老汉想招他为上门女婿的想法告诉他,并征询他的意见。不想朱苦儿二话没说便爽快地应允了。
于是,向老汉便选定了吉日良辰,准备为朱苦儿和巧妹成亲。
日子选定了,向老汉又开始为他们结婚的聘礼犯愁了。朱苦儿孤身一人,上无父母,下无弟妹,当然无法置办聘礼。而且,他是上门女婿,从道理上讲,婚礼应当由女方操办,不说为他们买房置地,像样的聘礼总还是要准备的。可是,自从为了躲避五个不争气的儿子的骚扰来到白玉山之后,自己已是身无分文,就连住的地方也是好友吴方资助的,叫他还能拿什么像样的东西当聘礼呢?
朱苦儿知道岳父岳母为聘礼犯愁后,主动对他们说:“你们全家对我有再造之恩,不但救了我一条性命,而且又将巧妹嫁给我为妻,这样的大恩大德就是来生来世也难以报答,哪还要你们的聘礼!如果你们一定要置办聘礼,不如就用几坛腌菜办一桌酒席,请几位邻里乡亲凑凑热闹算了!”
向老汉说:“用腌菜办酒席,哪成何体统?我不能让人家笑话!”
朱苦儿说:“岳父大人所言差矣!有道是,礼轻情意重,当初你们将我救回来,就是用腌菜招待我的,我吃了腌菜才得以活命,而且,我认为腌菜远胜山珍海味,是世上最好最好的东西。用腌菜作为聘礼,再好不过了!”
就在这时,吴方带上自己的儿子给他们送来了一套木器家俱和整套家用瓷器,他听了朱苦儿的话,十分赞赏,说道:“好!用腌菜作聘礼好!”
向老汉听他这么一讲,自然无话可说。
吉日良辰到了,巧妹和朱苦儿的婚礼如期举行,参加婚礼的人不多,除了向老汉夫妇和一对新人外,就是吴方一家老小。婚宴上,喝的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咽的是自家腌制的腌菜,虽然简单,气氛却十分热烈。
巧妹和朱苦儿结婚后,相亲相爱,共同照顾两位老人,一家和和睦睦,幸福美满。
有一天,一位挂冠归隐的陕西籍京官路经茶馆,看到朱苦儿,朝他打量了半天,忽然双膝跪地,磕头连拜,他一边拜,一边口喊“万岁”。此情此景,被正在里屋烧水的巧妹看见。她虽然吃惊不小,但是她是个十分有心计的人,装着什么也没有看见的样子,甚至借故走出房间。等朱苦儿和那位大臣不注意时,又偷偷返回房间,仔细偷听他们的谈话,并不时探出头来观看。开始,朱苦儿对这位归隐的大臣还装作不认识,对他的跪拜和口喊“万岁”装聋卖傻。后来见巧妹出去了,便忙上前扶起这位官员,轻声对他说:“爱卿快快请起,我现在已不是当今皇上了,千万不要如此喊叫,否则你我都会招来杀身之祸。”
那位大臣说:“燕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赶走皇上,现在正在京城大开杀戒,以诛除异己。原来忠于陛下的一些老臣纷纷被杀。我见孤掌难鸣,为了避免杀身之祸,只好挂冠归隐,不想在此得见陛下。既然陛下健在,小臣愿意串通其他忠于陛下的大臣,联络各地藩王,为陛下重新夺取皇位!”
听到此处,巧妹方知自己的丈夫乃是当今朝廷第二代皇帝朱允炆!自然是又惊又喜。
只听丈夫对该大臣说道:“爱卿切不可轻举妄动!不要说叔父现在已登皇位,羽翼丰满,轻易举兵难以取胜,就是能取胜,吾已心灰意懒,无意再去当那个受制于人的所谓皇帝。何况若再举兵,天下必然重新大乱,受害的仍然是天下百姓。我不愿再看到无辜百姓惨遭涂炭……”
那位大臣说:“燕王虽然势焰熏天,但他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打的旗号是‘清君侧’,现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儒等人已经被诛,只要陛下公开亮出旗号,天下必定归心,他燕王又能如何?”
丈夫又说道:“爱卿不用再讲了!吾意已决,再也不去当那任人摆布、担惊受怕的皇帝了!”
那位大臣满脸疑惑地问道:“难道您甘心当一辈子的平民百姓?”
朱允炆毫不迟疑地答道:“当一名普通百姓正是我的最终选择!通过这次颠沛流离,我才真正知道,人间的真情在民间,有情有义的是普通百姓!”
那位大臣泣求道:“陛下,恕老臣冒范,你所说的这些乃妇人之见!你不要忘了,你是太祖的嫡孙,你的皇位是太祖传给你的,你即使不以天下苍生为念,也应为大明江山着想,怎能亲手将大位拱手让予叛臣贼子!”
朱允炆说:“你不要再口口声声称我为陛下,我现在已是一名普通百姓,请不要用所谓皇位打乱我现在的平静生活!当一名普通百姓虽然穿不上绫罗绸缎,吃不上山珍海味,但充实、实在,不用再去看周围那一张张虚伪的嘴脸,不用再提心吊胆防备别人的算计……”他说着,忽然听见从房子里传出响声,他回头一看,发现是妻子巧妹,忙对巧妹说,“贤妻,你出来!”
巧妹走出房间。
朱允炆拉着巧妹对那个大臣说:“这就是我的妻子巧妹……”
那位大臣朝巧妹扫了一眼,对她说道:“您知不知道你的丈夫就是当今皇上?”
巧妹答道:“我爱的不是皇帝,而是爱我疼我的朱苦儿。”
大臣又说:“难道您不想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
巧妹说:“当了皇后又怎么样?人总是要死的,皇帝和皇后同样也有这样一天。我是女人,只要丈夫真心爱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朱允炆一听,立即叫起好来。他转身对那位大臣说:“你不要再讲什么了,我是不会离开同我真心相爱的妻子的!而且,我的岳父岳母年纪已迈,我也不能丢下他们不管!”
大臣见朱允炆志坚如铁,知道再劝也白搭,只好流着泪离去。后来,又有几位大臣来找,信誓旦旦地保证愿意为朱允炆重新夺回皇位,但都被朱允炆坚决拒绝了。
巧妹的丈夫原来就是当今皇上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千里巴山。巧妹的五个哥哥和嫂子得到这个消息,认为升官发财的机会到了,他们便将这件事密报到县衙,让县衙派人将妹夫捉拿归案,以向篡夺皇位的燕王朱棣请赏。谁知南郑县令是前朝忠臣,对燕王叛逆行径十分不满,为了保证朱允炆不受伤害,他便将向老汉的五个儿子和媳妇都抓起来了,以造谣惑众,图谋不轨的罪名将他们打入死牢。当案件上报到州府,知府也是个前朝忠臣,担心日久生变,便催促南郑知县将向老汉五个儿子速速处死,判令五个媳妇改嫁他人。
人们见此,自然不敢再惹事生非。这样一来,朱允炆才得以在白玉山安身。后来他又改名为朱应文,真正过上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和巧妹真心相爱,共同奉养二老,生活幸福美满。
四周乡民见向老汉招了个皇帝上门汉,不但老有所养,而且小两口相亲相爱,全家幸福美满,便由羡慕到争相仿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嫁儿招婿”的这种风俗。与这种风俗相伴而生的还有“嫁妆腌菜”。所谓嫁妆腌菜,就是以腌菜作为必不可少的“嫁妆”。用腌菜作为嫁妆,据说也同向老汉用腌菜为女儿、女婿置办婚宴有关。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