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登总持阁 |
释义 | 登总持阁岑 参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杜甫曾经说过: “岑参兄弟皆好奇”,殷璠也曾这样评过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确实,“好奇”和善于“造奇”,是岑参诗的一个显著特点。然而,一般人在评论岑诗这个特点时,往往想到的是那些以 “悲壮为宗”(胡应麟《诗薮》)、“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的边塞诗;其实,在他自称“献书西周”的一段时间里和第二次从塞外东归之后,岑参还写了不少“宜称幽致”的诗篇。在这些诗中,作者同样也表现出“好奇”“造奇”的特点,《登总持阁》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一般说来,既然是“造奇”,那就很难免要“生险”,即写出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来。然而,岑参的“造奇”却很少有这个毛病。就拿“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这两句诗来说,任何“高阁”,凡是人工所造,都不会有“逼诸天”那么高,登临其上,也不会有“近日边”的感觉,其造语可谓“奇”了! 但是,诗的题目既然是《登总持阁》,而“总持阁”又座落在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上,那么,作者极言“高阁”之高就不仅不会令人感到“怪”,而且还能很好地表现自己对“总持阁”及其景观的仰慕之情。我们再来看诗的第二联: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本来,这句话的意思是,登上总持阁,天晴时大地的云树历历可见,天阴时五陵的飞烟飘雾令人怅然。但是,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个意思,出人意料地用了“开”和“愁”字。“开”字原意为“开门”,是为动词,粗读“晴开”,似有些不通,仔细品味,才明白作者这里使用的是拟人手法,意为晴天时总持阁向人们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故“万井树”历历可见,这样一来,不仅把“晴”写活了,也隐然体现出自己晴天时登总持阁豁然开朗的心情。本来,既然上句用了“晴开”,下半句对以“阴看”是十分自然的,但作者却放弃了这种一般性的写法,用了“愁看”二字。表面上看,这似乎和“晴开”对得不十分工整,实际上,一个“愁”字,既使拟人化手法的“晴”字增添了几分活力,又体现出了“阴”字,因为假如不是阴天,很难看到“五陵”上飞烟飘雾的样子;更重要的是,把“愁”字强调出来,并和“五陵”联系在一起,不仅表现了总持阁景观的倏忽变化,而且也突出了作者的心情。 诗的第三联“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同样也表现出作者善于造奇、奇而不险的艺术特点。我们知道,总持阁所在的终南山不过是莽莽秦岭的一脉,可作者为了强调 “高阁”之高,借以表现自己崇爱此地的心情,竟写下“低秦岭”——即总持阁以秦岭为低的句子! 不仅如此,作者还在“低”前加了“槛外”两字,特意说明即便是总持阁的小小门槛,也比巍峨挺拔的秦岭要高!要是按常理来看,此句不仅堪称为奇,也颇有些“险”的味道了,可是,稍有些“登高”经验的读者只要结合上文“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的句子一想,就会发现此句确实堪称“出于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同样,“窗中小渭川”也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况下造出的“奇而不险”的句子。这里的“小”字也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既把渭川美景镶嵌在总持阁的窗扉之中,同时也又一次写了总持阁的高,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 诗的最后一句颇耐人寻味。假如细细地考究字句,“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确实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可是结合全诗来看,它又确实是出人意料的一笔——前面一直在写总持阁雄踞诸山之间,景观优美。这里为什么突然冒出想要在这里 “奉金仙”,即当和尚的念头呢? 从字面上来看,“奉金仙”只是为了参悟这里的“清净理”,似乎并没有什么令人称奇的地方,可是再深究一步: 作者之所以要来这里“奉金仙”,更主要的是迷恋这里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的景观啊! 因此,这句话不仅一下子收住了全文,而且也把总持阁及其周围景观写得更美了!——假如我们再深究一步:为什么总持阁离长安那么近,作者不去写长安如何美,偏偏迷恋于这里的景观呢?那么,我们又似乎在这“奉金仙”后面多少体会到一些作者人生的烦恼、迷惘,需要解脱又不得解脱的心情。总而言之,结尾这句看起来平平常常的话经过作者精心提炼之后,既收住了全诗,又开拓了全诗的意境;既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总持阁的仰慕之情,又写出了许多“言外之旨”“韵外之情”,能于无奇处造奇,岑参可谓第一人矣!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