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Sartre Jean-Paul |
释义 | Sartre Jean-Paul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剧作家。从萨特自传《词语》(les Mots,1963)的开头部分,简直无法了解他的童年生活。《词语》这部作品以其完美的风格得到批评家一致好评,但是书中对往事的分析多于对具体的细节描写。萨特的家庭属于大资产阶级。家中有旧教徒,也有新教徒,有佩里戈尔人,也有阿尔萨斯人。萨特两岁丧父,在拉罗歇尔公立中学读过书,后来到巴黎上路易大帝公立中学,1924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以第一名通过哲学教师学衔考试。之后在勒阿弗尔、拉昂以及纳伊的巴斯德中学教哲学。1933年至1934年去柏林法兰西学院,仍教这门课。他在柏林重新当上学生,听哲学家胡塞尔的课。二次大战期间被德国人逮捕,1941年遣送回国。重返巴黎后,再到巴斯德中学授课,后来又去贡多塞公立中学任教。法国光复后,他离开教育界,从事新闻、哲学和文学工作。萨特是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门生,他的哲学主要是受到德国现象学的影响;而他的文学作品则是和他的哲学上的成就分不开的。他的哲学著作有《想象》 (l`Imagination,1938)、《假想的事物》(l`Imaginaire,1940)、《情绪理论概说》(Esquisse d`une théorie des émotions,1940)、《存在和虚无》(l`Être et le Néant,1943)及《辩证理性的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dialectique,1960)。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论文、小说和戏剧。在他最重要的论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1946)中,他明确表示自己所持的政治立场(非共产主义极左派),并且宣扬一种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关注当代问题的学说。《波德莱尔》(Baudelaire,1947)一书几乎仅仅在书名上属于文学批评范畴,实际上这个书名只是一个托词,作者借以阐明他于1945年在其刊物《现代》(见该条)的介绍中所提出的理论:作家在他的时代中,所说的每句话都会引起反响,每一沉默也是如此。萨特就是这样来评论波德莱尔的(正如他后来评论福楼拜和龚古尔兄弟一样)。波德莱尔的情况可以给心理学家提供材料,以研究种种“情结”,尤其是由于性的原因引起的“情结”。从“自戕者”波德莱尔到以“自我惩罚”而自豪的让·热内之间,不过一步之差而已。萨特跨出了这一步,写了《圣热内,喜剧演员和殉道者》(Saint Genet,comédien et martyr,1952)一书。该书颂扬超越一切道德规范并以为非作歹为自由的最佳表现方式的人,简直荒谬之至。这部巨著在萨特作品中自成体系,而《波德莱尔》则只是他的政治、哲学、文艺论文集《境地》 (Situations,1947—1965,共五卷)中的第一卷。 萨特第一部小说《恶心》(la Nausée,1918)的发表是对于人类处境的一个反抗行动,它表明人类不得不生活在与其格格不入的现实之中,却又意识不到这种情况。这本小说系日记体,主人公安托万·罗康坦在日记中写下了使他陷于绝望的种种征兆:“星期二:无事。活着。”但萨特毕竟在最后一页还是给他留下一个可能得到解脱的前景,即“有节奏地受苦”的前景。而在小说《埃罗斯特拉特》(Érostrate,是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墙》中的一篇)中,萨特却没有让无政府主义者保尔·伊贝尔得到这种解脱。伊贝尔对人类满怀仇恨,最后甚至发展到杀人以泄愤。在《墙》(Mur,1939)中还有同样的成功之作,如《亲密》(Intimité)、《卧室》(la Chambre)。此外,萨特还有一篇纯文学杰作《一个首领的童年》(l`Enfance d`un chef)。这是一篇讽刺资产阶级习俗的作品,轻快、刻毒而又真实,象《恶心》一样,思想和文笔浑然一体,与现实中最微小的细节结合得天衣无缝。萨特写过一部连续性小说《自由之路》(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其中已出版的三卷是:《理智的年代》(l`Âge de raison, 1945)、《延缓》(le Sursis,1945)和《心灵之死》(la Mort dans l`âme,1949)。在这部连续性小说中,萨特跟随着书中人物巴黎哲学教师马蒂厄·德拉吕经历了和平与战争,走的是关注当代问题的道路,他写的这位教师酷似萨特自己,仿佛就是他的兄弟(见《自由之路》条)。他写的“古代”悲剧《苍蝇》 (les Mouches,1942)是哲理性作品,它通过古代俄瑞斯忒斯这个人物和他的身世,提出了责任感问题。尔后,他又发表其最著名的剧本《禁闭》(Huisclos,1944)。这部作品的主题可用剧中一个主角的话概括如下:“地狱就是他人”。在他的《阿尔托纳的被幽禁者》(les Séquestrés d`Altona,1959)中,则可重新看到萨特作品的主要特征。《毕恭毕敬的妓女》 (la P…espectueuse,1946)是萨特谴责美国种族主义的政治剧。《死无葬身之地》(Morts sans sépulture,1946)是以法国抗战志士反对依附法西斯的合作分子为主题的作品。《涅克拉索夫》(Nekrassov,1955)是一个闹剧,它将初期的反共运动、小资产阶级、警察和各大报刊挨个地予以丑化。《肮脏的手》(les Mains sales,1947)既是政治历史剧,又是哲理剧,剧中谈论了一些当前的现实问题,从中可看出作者对政治的态度。《魔鬼和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1951)是一部关于中世纪的悲喜剧,以骄傲和自大狂为主题。萨特还将大仲马的小说《基恩》(Kean)改编为剧本,写得很有个性。 对哲学家让-保尔·萨特的品评众说纷纭,议论不一。在一些人看来,他的“自由”通向虚无,他们还指责他政治上关注当代问题的态度,似乎他关注的结果将导致失去一切自由。但另一些人却又对他的作品高度赞赏。对于他的小说和剧作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他的作品针对世界和人类的命运,绝不讨好读者,有时是非常自然主义的。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犀利的眼光、和戳穿卑劣行径的理想主义得到西方批评家的肯定。 1964年,萨特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金,表示自己是个十足的和平主义者,不能将自己的名字和炸药发明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