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勃最辉煌的诗词诗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释义 | 王勃最辉煌的诗词诗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题解】 首联点题,写送别之地与上任之地,出句写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从雄伟的地势描写中渗透着一种时代豪情。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代指蜀地。对句写远望蜀地,只见天际一片风云。这一联对仗工整,将秦蜀两地连成一个广阔的意境。颔联写二人境遇相同,心心相印。“与”字把主客双方的惜别心情连在一起;“同”字又进一步表明二人同在异乡做官的处境。客中送别,情意弥笃。上联地名对地名,实字相对,本联虚字相对,体现了虚实相间。颈联将亲切的情谊升为旷达的哲理。“知已”承接颔联,“天涯”呼应首联,而又推开去说。形象的比喻与精辟的哲理相结合,使本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以劝勉友人的作结,将推开的思想又回结到送别的题意上来。 本诗的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一洗传统送别诗的感伤情调,表现了初唐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与远大的志向,给人以鼓舞力量。杨炯《王勃集序》说:“积年绮碎,一朝清廓。”王勃的诗摆脱了齐梁诗歌的浮艳绮丽习气,表现了一种清廓的风格。这首诗正是标志。 【全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1】 ①少府:唐代县尉的通称。蜀州:今四川。②城阕:京在长安的城郭宫阙。辅:护卫。三秦:项羽灭秦分雍、塞、翟三国,俗称三秦,在今陕西中北部。五津:指四川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③宦游:远离家乡出外做官。④海内:四海之内。比(bi)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注释2】 [1]王勃的这首诗是客中送客的赠别诗名篇。少府,县尉的别称,司该县治安。之任,赴任。蜀州,一本作“蜀川”,泛指今四川省。杜少府,名不详。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早慧,六岁能文,十四岁应举及第,为沛王府修撰,戏撰《檄英王鸡文》被斥。后补虢州参军,坐事当死,遇赦,革职,其父受累左迁交趾令,勃前往省亲,路过南昌,写《滕王阁序》,文名大振。次年渡南海时溺水,惊悸而死。“初唐四杰”之一,有《王子安集》。 [2]“城阙”二句:城阙,指京都长安。辅,护卫。三秦,项羽灭秦后,分秦国土为雍、塞、翟三个侯国,故称三秦。五津,指蜀州境内岷江的五个渡口,将是杜少府赴蜀前往和必经之地。二句写在壮丽的长安城楼遥望风烟迷漫的蜀州。 [3]“与君”二句:宦游人,辗转在外乡各地做官的人。做官是古代士人主要的出路,地位低微的小官孤身在外乡自有其苦辛。二句言同为宦游人,客中送客,离别之意虽未明言,已黯然伤神。 [4]“海内”二句:比邻,邻居。这里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近”语意。二句意为只要明白四海之内有个知心朋友,哪怕远隔天涯,也会觉得如近邻一样。 [5]“无为”二句:无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手的路口。沾巾,泪下沾巾。二句劝慰对方,不要像小儿女那样在分手的路上哭哭啼啼。 这首赠别名作与一般哀愁悲伤的赠别诗不同,笔力雄健,格调高扬,洒脱超诣,“读了自有一种至友挚情,油然而生,忼爽天真,不作悲酸之语”(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有感慨,不失达观,有叹息,不陷入悽伤,充沛着意气奋发的精神。全诗又不写景物,如《古唐诗合解》说:“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诗境浅说》也评论这首诗说:“一气贯注,如娓娓清谈,极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诗,忌枝节横断,唐人律诗无不气脉流通,此诗尤显。” 【译文】 雄伟的长安城阕被三秦围拱,举目远眺岷江一带浩渺迷蒙。你我离别的思绪难以诉倾,宦游四方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前程。既为知己,纵令在天边,在海涯,也隔不断我们的真挚友情。何必为离别而悲痛,分手岂能效女儿缠绵哭泣的举动。 【全诗赏析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冲破了送别诗中常有的那种格调低沉、哀愁悲伤的陈规旧套,以健康明朗的态度来对待朋友的别去,反映了作者当时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古往今来许多咏叹离情别绪的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这首送别诗,却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哀;使人读后既感挚友情深,又觉精神开朗。 这首诗的大背景是:当时的世俗地主阶级势力在上升,地主阶级的一些人都想有所作为,为国效力。王勃处于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当然不能不受到影响。 首联起笔雄健,送别的地点“城阙辅三秦”,显示出古城长安的宏伟气势。“风烟望五津”点明友人所赴的目的地。这样,把相隔千山万水的 王勃两地紧紧拴结在一起,似乎说,纵然今日分别,而友情却永存不泯。诗人抓住了送别之时的瞬间动态画面,着力开掘,赋予送别这一行动以深层意义,进而,用以统摄全诗。 颔联承上联,是对友人的宽慰。用语婉转,将心比心,深深叩动人们的心弦。 颈联在全诗结构上由起、承到转,达到感情发展上的饱和点。诗人进一步申述己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化用《论语·颜渊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等名句,并把它们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显示出诗人对友谊的真挚,自己胸怀的旷达。在这里,地域距离的空间感被友谊长存的时间感战胜了,替代了。友谊永存,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邻而居。 末联写惜别之情,也不作一哀语,别有一番精神。诗人比喻生动,情趣诙谐。“歧路”,分手的处所,“无为”、“共”,表明送行者(我)与远行者(友)都否定分别时的儿女情态。末联紧接颔联,诗人的言外之意是:离别又算得了什么,丈夫志在四海,未来的伟业期待我们去开创,我们正任重而道远呢!这个结尾反复叮咛,语重心长,给人以进取向上的启示。 如果说,首联以“望”字作为诗眼,通过对两地的动态刻画反映了作者高度的思想境界的话,那么,后三联则是诗人从目前出发,对友人深致拳拳劝勉之言。全诗情真意切,音调高亢,开盛唐送别诗先河。 骆好征事,故多滞响。王工写景,遂饶秀色。至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是理至不磨,人以习闻不觉耳。张曲江“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亦即此意。(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海内”二句)大丈夫当作如是胸襟。(徐增《说唐诗》卷十三)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清〕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 【全诗赏析2】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人,是初唐著名的文学家。王勃只活了二十几岁,从登上仕途以后,走的一直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他自己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仍抱“青云之志”,不学阮籍的穷途悲哭,处于涸辙之中亦力求欢悦。王勃的诗文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品格。王勃才高自负,傲兀少合,一生位卑不遇,但他并不随遇而安,在前路暗淡的生活中,他仍有所热望追求,力求旷达,对人对己多能慰安。王勃的诗文带有从六朝过渡的遗迹,但他却不象六朝许多作品那样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排偶对句,空有词藻而无真意,而是情真意切,文词优美,格调清新,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这是王勃在宦游长安时送他的朋友杜某去蜀州上任的赠别诗。诗中充满了离情别意。下笔从送别之地写起,立即又与朋友所去之处联系起来,但作意不只在于写出地点,更要写出氛围,在十个字的范围内做到这些是很困难的,可是王勃做到了。他用分别处天地广阔,所去处风烟迷望,把情与物结合在一起,一开篇就造成了一种情调。而进一步抒写别意的时候,用同是宦游之别来说明此别更堪悲苦,使诗情更具特色。王勃的诗文与他的为人一样,在失望中总是不失热望,在愁苦中又会自作解脱,他心中的苦闷即使不能忍受,也不想叫别人来承担,所以表现出来时总是显得有节有制,本诗的后半即可见出。前面写离别之情非常难过,但又笔调一转,写出了别苦中也有欣慰:因为离情别意使人深感怅惘,不胜忍受,但是,今日各有知己存在,明日哪怕人分万里,有知己存于内心,远在天涯仍不离心室,故能与比邻相似。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句,把别意堪悲冲淡了许多,可以使人恢复常情,这时,一对朋友哪管是泪眼相别,也可以说: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这首诗是直抒胸臆,绝少外在描画,但由于句句情真,字无虚张,所以篇章极为精炼。用五律题诗盛载这么多内容,在唐诗中是一个开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