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猫头鹰·圆舞曲
释义

猫头鹰·圆舞曲

看南斯拉夫纪录短片《猫头鹰》,颇觉意外。起先,我曾望题生义地想道:猫头鹰者,益鸟也; 生态:头部如猫,喙粗短有力,目锐利; 习性:昼伏夜出,捕食田鼠,保护谷物……而眼前的镜头却把我这套教科书式的概念全打破了:森林中,鸦巢边,小雏们嗷嗷待哺,母鸦在忙碌喂食,充满了温暖的慈爱和恬静的气氛……突然,猫头鹰出现了,旋风般扑向小雏,吞食了一只,两只,三只……鸦巢倾坍了,漏网的小雏跌落树下,哀呼救援。母鸦焦躁不宁,连声惨叫,霎时演出了一场至亲骨肉被隔于咫尺天涯的悲剧……这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奇迹:母鸦的惨叫,召来了成群的鸦伴,盘旋于半空,“增援部队”越来越多,终至黑压压遮天蔽地,噪声若雷,气势动魄惊心。凶残的猫头鹰也不免惊呆了,非但不敢啄食小雏,竟也忘却了逃走,只知呆栖枝头,惊眼圆睁,张嘴喘息。终于,鸦群开始了复仇战斗:一个接一个地轮番俯冲,猛啄强敌头部、眼睛,直到它负了重伤,在平芜上挣扎扑腾,一蹶不振,显示了“侵略者”的狼狈下场。影片至此戛然即止,观者不禁拍案叫绝。
我有些茫然了:它和我原先背诵的教科书概念竟然对不上号! 然而,眼前的形象分明这样新颖、强烈,分明也来自生活!我真不明白摄影家怎么能等到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然而,他抓住了这生活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就抢拍下来,无须拿教科书做“蓝本”,先来段“引言”,再按照生态、习性之类的顺序照本宣科,最后还加个“小结”——不,他摒弃了一切四平八稳的传统方式,善于别开生面,出奇制胜。
但,摄影家是否忘记了“全面”介绍猫头鹰的“责任”呢?——我自问;旋又恍悟:他毕竟还是抱有“责任感”的: 第一,乌鸦嗜食种籽,对某些农作物有害; 但在林区,它又是捕食金龟子、椿象和叩头虫的能手,对保护森林很有益处。那末,猎食鸦雏的猫头鹰,在这里不是显示了 “莽李逵” 的劣迹吗? “猫头鹰”不等于 “高、大、全” 的 “英雄形象” ,人类难道没有责任去揭示它的危害性的一面? 况且,对于鸦群的社会结构、惊人的复仇性和战斗力,你不是前所未闻吗?摄取生活的珍贵镜头,为你送来新的知识,启迪你进一步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谁说又不是摄影家的“责任”?第二,摄影家的初衷也许就不是以 “兼容并包” 的“样板片” 自居的吧? 他没有低估观众的水平。他知道除了自己的作品外,还有《动物学》教科书,还有象咱们国产的《不平静的夜》这样的影片在介绍着猫头鹰的益鸟形象,因此并不担心观众从此会接受 “片面” 的教育。确实,这正好比写文章,大抵每篇只有一个主攻方向,点透即止,不必求“全”。不“全” 不要紧,自有他文来补充。倘若提起笔来,动辄以 “孤家寡人”自居,甚至抱着 “天既生瑜,何必生亮” 的心理,觉得一纸文章足以 “盖天下” ,不容他人“置喙” ,世间从此不是可以断绝文章之道了吗?
这样的常识是不是每人都懂? 未见得。
一位农村作者写了个戏,旨在批判 “左” 的干扰,鼓吹发挥林区优势。一位公社书记提出: 发挥优势不能忘记抓粮。又一位书记提出: 抓粮不能忘记渔、牧。小小的一个戏,竟然弄得农、林、牧、副、渔 “齐备”; 文艺家的起码“责任”也欲尽不得了: 因为他所写的尽可以是“展览会” 的“解说词” 之类,但决不是文艺。
一位音乐教师为共青团支部抒写 “圆舞曲” 。校领导指出: “轻歌曼舞” 虽还容许,但必须插入“进行曲” 式的“庄重”旋律,让两者“溶为一体”。作者犯愁了: 节拍虽然可以来个1/3和1/2穿插交替,但你不能要求舞伴们一忽儿去“圆舞”,一忽儿又去迈着 “前进的步伐”!
回到猫头鹰上来吧: 《不平静的夜》里的鹰X和《猫头鹰》里的鹰Y哟!我既不愿你们“溶为一体”,也不愿你们“势不两立”。世界如此之大,一山为什么就难容二虎呢?彼此谦让点,共“戴”此“天”吧!

(1982年第1期《百花洲》)


赏析 这篇杂文的议题,是文艺创作中的艺术个性。这原本是一个学术性较强的问题,成功地将它处理成杂文创作的题材,是这篇杂文特别值得首肯的地方。其中有手法的运用问题,也有角度的选取问题。
文章开头是南斯拉夫短纪录片《猫头鹰》的内容概述,它占了全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这在杂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但这恰恰是作者把一个学术性问题成功地处理成杂文题材的第一步,即在提出问题时,突出形象性、具体性,避免抽象的学术理论色彩。在随后展开的议论中,作者正面肯定了文艺创作中的艺术个性,但这种肯定又是在对比中完成的。并且,构成对比的双方——无论是“我”的茫然:“它和我原先背诵的教科书概念竟然对不上号”,“我”的疑问:“摄影家是否忘记了‘全面’介绍猫头鹰的‘责任’呢”;还是影片别开生面,出奇制胜的艺术个性带来的艺术震撼力、感染力和启迪作用,都来自于短纪录片《猫头鹰》,这使得议论文字继续保持了形象性和具体性。
如果说,借助各种手法,强化文章的形象性、具体性,还只是在浅层次上具备了杂文的审美特质,那么,当作者引出现实生活中不尊重艺术规律的种种现象,与纪录片《猫头鹰》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形成对比时,当作者从现实的角度谈论艺术个性问题时,这个学术问题就真正变成了杂文的话题,文章也在较深层次上具备了杂文的审美特质。
由此可见,无论什么问题,其实都可以成为杂文创作的话题,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观察,以什么方式表达。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2: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