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灶王 |
释义 | 灶王灶王是火神菩萨,相传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各户主掌饮食的神。在原始宗教时期,先民们在氏族驻地燃起一堆长明火,用以取暖、驱赶野兽和烤烧食物等。火对先民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便产生了对火的崇拜,并幻化出许多神话故事。原始部落解体后,长明火堆亦随之分化成每家一个的灶,这时对火神的崇拜也就演变成对灶神的崇拜。祀奉灶神,后来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即为“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故民间祭灶习俗,在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举行,供品为麦芽糖,一是用糖糊住灶王的嘴,二是给他点甜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我国民间最早供奉的灶神是位女神,《庄子·达生》说:“灶有髻。”司马彪注云:“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像个美丽的红衣女郎。后来道书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叫做“种火老母元君”,她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三十六神。她专门管理人间住宅,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廷。汉代以后出现了男性灶神。当时灶神颇受人们敬重,祭品的规格与社稷神同等,充当灶王爷的人亦非同寻常,都是一些大人物。人们让极受人敬仰的黄帝、炎帝和火神祝融来充当灶神,并认为灶神的神职是掌管人们的饮食,民以食为天,人们祭灶,当时主要是为了感激和颂扬灶神的功德。民间流传着一个灶王爷来历的传说:传说灶五爷不是什么神,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叫张奎,家里很穷,小两口以讨饭为生。一天,他病倒在一个破庙里,病情越来越严重,眼看就不行了。小两口感情很好,他就对妻子说:“我是不行啦!你自己去寻条活路吧!何必二人都在这里饿死。”妻子没有办法,哭泣着就走了。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突然打了一个霹雳,把庙门一劈两半,张奎吓出一身汗。经这一吓,他的身体倒慢慢好起来了,他就继续到处讨乞。有一天,张奎讨到一家门口,从室里走出一个女人来,他定眼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子。原来他妻子走后,讨饭到这里,这家只有一个男的,那天正好下雨,他妻子就住在了这里,后来两人发生感情结了婚。她一看见自己的丈夫,就把他叫到了屋里,她新丈夫不在家,两人就叙说起离别后的经历,说到伤心处,禁不住抱头痛哭。妻子知道他还没吃饭,就给他烙饼炒鸡蛋,好叫他饱食一顿享受享受。因为张奎经常挨饿,肠胃不好,吃了一顿饱饭竟一下子撑死了。她害怕新丈夫回来看见,就把他的尸体背到院子里的一个柴火垛里藏起来。她知道张奎一生受苦,没吃过一顿饱饭,只吃了这么一顿饱饭,想不到竟撑死了,心里非常难受,每逢吃饭前,总是端了饭碗到柴火垛前祷告几句,意思是叫张奎死后不再挨饿,以此作自我安慰。天长日久,妻子的异常行为被新丈夫发现了,就问妻子这是为什么?她开始不想说,但经不住他的再三盘问,便把实情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最后说:“只要我有吃的,就不能让他做饿鬼。”她丈夫听了很受感动,觉得她做得对,就说:“咱不如找个画匠,你说着他的相貌,叫画匠把他的形象画下来,贴在灶台后头,不论我们吃什么东西,只要一揭锅盖他就能先吃第一口了。”妻子听了十分赞成,按照他的话找了一个画匠,画了张奎的像供在灶台的后头。后来,她死了,她丈夫也把她的像画下来,同张奎的像贴在一起供奉,从此年年丰收,日子越过越好。从那以后,人们为了盼望获得丰收过好日子,都学他的样子画了二人的像,贴在灶台后头供奉。这就是灶王爷的来历。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