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梅花落·[南朝]鲍照 |
释义 | 《梅花落·[南朝]鲍照[南朝]鲍照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鲍照(412?—466),字明远,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徵为国侍郎,后迁中书舍入。临海王刘子琐镇荆州,用照为前军参军。刘子琐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诗中有反映人民疾苦的,有抒发自己理想和抱负的。他的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这是一首咏梅诗,但不是一般的吟唱梅花之作,而是借颂梅来抒写情志。全诗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以寒梅的坚强刚劲与杂树的不堪霜击便随风零落进行对比,渗透着“剑锋从磨砺出,梅香自苦寒来”的哲理意韵,隐喻诗人自己气节的高尚。 古来咏梅诗可谓多矣,在鲍照之前或之后,赞梅的诗篇皆非罕见,足能编出厚厚的一本专写梅花的诗集。梅花不仅有丰姿媚态和潇洒的风度,冠绝群芳,而且有高洁雅淡的品格与争强斗胜的气质,独标风韵。在我国爱梅、赏梅的历史十分悠久,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或誉梅、兰、竹、菊为“四君子”。鲍照写作本诗,自然也流露了对梅花傲寒不屈的赞美之情。 诗一起篇就接触梅花,直显所咏之意。“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庭院中的杂树何其多,为什么偏偏要为梅花赞叹呢?“咨嗟”含有称美的感情倾向,说明诗人在咏物对象的选择上是有偏爱的。那么“问君何独然?”这就使诗情跳荡起来,针对“偏”字,特地发问,固然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诗人独爱梅花的出自深衷。“独”是将其他一切排斥在外的,否则就没有“问君”的必要了。君,指作者。这里的“问君”可以理解为是诗人假想出来的别人与他的对话。有“问”就有答:“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道明了他所以独爱梅花的理由。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绽苞怒放,吐艳飘香,而在降露时节它就抗冷育蕾了,试想没有晶莹如玉的梅蕾,怎么会舒展出鲜艳娇柔的花瓣呢?寒凝大地,只有梅花独展异彩,诗人也就独爱这一清丽超逸的形象。诗人的独爱梅花是从他的鄙薄杂树衬托、显示出来的。于是诗于正面回答了他“何独然”的问题后,又从反面解答了梅花值得他独爱的道理。“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尔,指杂树。这些杂树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在温馨的春日环境中,献媚鼓荡,搔首弄姿,但一当寒风刮起,枝叶便飘零坠地,尽管有过形之于外的美貌,却没有藏之于内的美质,也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个“徒”字,对其空有“霜华”作了无情的讥讽。对其“无霜质”,诗人又作了有力的揭露。所谓“霜华”,是说杂树有的也可能在霜中开花,但终究不能耐寒,到最后纷纷凋谢,根本谈不上“霜质”的,也无法和梅花的凌霜吐蕊相提并论。整个的答,在分别赞美梅花与厌嫌杂树前都用“念”字开头,意指诗人要作哲理的思考。梅花的高洁,远不是“霜中作花”、“露中作实”能够概括的,而只举此一端,目的是好与杂树的“徒有霜华无霜质”进行针锋相对的比照。这一比就比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正是梅花不惧酷寒,所以才傲然独放;也正是杂树不能耐霜,所以才衰败落花,从中可体会到内在的辩证关系。实际上诗人是在借梅花吟咏他的清操自洁的品性,并告诫人们不要象杂树那样向恶势力低头,而要做一个刚强的志士。 《梅花落》诗题是乐府旧题,属汉乐府《横吹曲》,其五七言错杂的句法显得自由活泼,诗人写来信手圆成。这首诗虽有“识解未深,寄托亦浅”的不足,然而从哲理中化出梅花的道德形象,却收到了奇响异趣的艺术效果。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