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斿(liu流)”、“旒”,旌旗之旒(下垂之饰)。按:游,《集韵》力求切,平声,尤韵;今音“liu”。按:宋郑樵《通志》卷三十四《六书略(四)·假借第六·借协音不借义》:“游之为斿(音流),旗斿。”清 王筠《文字蒙求》卷四:“古无‘旒’字,借用‘游’字。”
《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注:“游,旌旗之斿。缨,在马膺前,如索帬。”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游音留。”杨伯峻注:“游,音流,字亦可作‘旒’,古代旌旗上附着之飘带。天子以至大夫、士,游数不同。”《史记·秦本纪》:“其赐尔卑游。”按:《班马字类》卷二:“音旒,卑色旗旆旒也。”
《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注:“游,旌旗之斿。缨,在马膺前,如索帬。”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游音留。”杨伯峻注:“游,音流,字亦可作‘旒’,古代旌旗上附着之飘带。天子以至大夫、士,游数不同。”《史记·秦本纪》:“其赐尔卑游。”按:《班马字类》卷二:“音旒,卑色旗旆旒也。”
- 上一篇:渘
- 下一篇: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