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三吴烟景好,此身将过浙江东。”诗句出处:《浣溪沙二二首》;是宋朝诗人宋无名氏的作品。
白玉楼中白雪歌。更将白纻衬春罗。软红香里最么麽。桃叶桃根随处有,江南江北见来多。风前月底奈愁何。
北固江头浪拍空。归帆一夜趁秋风。月明初上荻花丛。渐入三吴烟景好,此身将过浙江东。梦魂先在鉴湖中。
遍地轻阴绿满枝。乍晴初试袷罗衣。东风院落日长时。鸂鶒池边飞燕子,海棠花里闹蜂儿。一春心事只春知。
春院无人花自香。飞来蜂蝶意何狂。玉钩帘卷日偏长。笑又不成愁未是,曲屏闲倚绣鸳鸯。归时应供□□妆。
钓罢高歌酒一杯。醉醒曾笑楚臣来。夕阳维缆碧江隈。蓑笠每因山雨戴,船窗多为水花开。安居流景任相催。
翦碎红娘舞旧衣。汉宫妆粉满琼枝。东风来晚未曾知。颜色不同香小异,瑶台春近宴回时。宝灯相引素娥归。
酒拍胭脂颗颗新。丹砂然火弃精神。暑天秋杪锦生春。香味已惊樱实淡,绛皮还笑荔枝皴。美人偏喜破朱唇。
倦客东归得自由。西风江上泛扁舟。夜寒霜月素光流。想得故人千里外,醉吟应上谢家楼。不多天气近中秋。
梅粉初娇拟嫩腮。一枝春信腊前开。玉英珠颗傍妆台。明月泛将疏影去,暗香疑是那人来。消魂独自立空阶。
梅与称名蜡与黄。枝无袅娜色无光。掩檀欺麝冠群芳。结处定缘蜂力就,开时微带蜜脾香。风标不减寿阳妆。
梅与为名蜡与容。寒枝偏缀小金钟。插时只恐鬓边熔。疑是佳人薰麝月,起来风味入怀浓。暗香依旧月朦胧。
梦入瑶台千步芳。万妃相向玉为装。同心鞶带翠罗长。浓艳只宜供枕席,醉魂长是傍壶觞。绀纱囊薄为谁香。
苒苒飞云横画阑。黄昏烟雨满江干。小梅香浅不禁寒。楼上风轻帘不卷,酒红销尽昼妆残。玉人斜拈一枝看。
十月开花是子真。小春分付与精神。折来含露晓妆新。暖意便从窗下见,粉容何待鉴中匀。宛然长似玉华清。
谁识飞竿巧艺全。儿童群戏艳阳天。十分险处却安然。海燕舞空萦弱絮,岭猿连臂下层颠。算来真个肉飞仙。
水阁池亭自有凉。
水净烟闲不染尘。小山斜卧几枝春。夜寒香惹一溪云。粉淡朱轻妆未了,十分孤迥好精神。为伊清瘦却愁人。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碎剪香罗浥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整整斜斜扬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销魂。
一副纶竿一只船。蓑衣竹笠是生缘。五湖来往不知年。青嶂更无荣辱到,白头终没利名牵。芦花深处伴鸥眠。
雨气兼香泛芰荷。回舟冒雨懒披蓑。夜阑风静水无波。白酒追欢常恨少,青山入望岂嫌多。人间荣辱尽从他。
云锁柴门半掩关。垂纶犹自在前湾。独乘孤棹夜方还。任使有荣居紫禁,争如无事隐青山。浮名浮利总输闲。
以上宋无名氏作品《浣溪沙》共22首
|
【注释】:
渐:
(一)①水名。②渐进,逐步发展。《周易· 渐》:“鸿渐于干。”(鸿:鸿鹄,天鹅。干:水滨,岸边。)③端倪,开端。苏轼《教战守》:“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④加重。《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渐。”(季梁:人名。)⑤副词。逐渐;慢慢发展。《汉书·东方朔传》:“故淫乱之渐,其变为篡。”《徐霞客游记·黄山游日记》:“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⑥次序。《史记·吴太伯世家》:“今以渐致焉。”《宋史·河渠志二》:“御河自怀、卫经北京,渐历边郡。”⑦《周易》卦名。卦形为艮下巽上。《周易·渐》:“渐,女归吉。”⑧通“潜(qián)”。潜伏。《汉书·谷永传》:“意岂将军忘湛渐之义,委曲从顺。”(湛chén:沉密。)⑨通“巉(chán)”。[渐渐]高峻的样了。《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二)jiān ①浸;沾湿。《诗经·卫风·氓》:“淇水汤(shāng)汤,渐车帷裳。”(汤汤:水势很盛的样子。帷裳:车上的布幔。)②薰染,影响。《论衡·本性》:“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史记·货殖列传》:“俗之渐民久矣。”③流入;入。《尚书·禹贡》:“东渐于海。”《法言·学行》:“满而后渐者其水乎?”④疏导。《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⑤诈;欺诈。叶适《〈东溪先生集〉序》:“不步曲捷以渐巧取之。”(曲捷:曲线,捷径。)《荀子·不苟》:“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知:智。)《韩非子·诡使》:“下渐行如此,入则乱民。”入:
①进入;由外面到里面。《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②泛指进入某种境界。李白《王右军》:“笔精妙入神。”③特指入朝为官。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出征入辅,幸不辱命。”④接受;收入。《左传·宣公元年》:“骤谏而不入。”(骤:屡次。)《新五代史·楚世家》:“岁入万计。”⑤上交;交纳。《墨子·贵义》:“今农夫入其税于大人。”⑥参加;加入。《战国策·魏策一》:“入子之事者,吾为子杀之亡之。”⑦合于;相合;符合。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时:时髦。)⑧入声。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三:
①基数词。《周易·解》:“田获三狐。”(田:打猎。)②序数第三。《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③表示多数或多次。《史记·鲁周公世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哺:口中含嚼的食物。)吴:
①喧闹;大声说话。《诗经·周颂·丝衣》:“不吴不敖,胡考之休。”(敖:同“傲”,傲慢。胡考:寿考。休:吉祥的征兆。)②大。《楚辞· 九章·涉江》:“乘舲(líng)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舲:有窗的小船。上:溯流而上。沅:水名,在湖南。齐:齐举。榜:桨。汰:水波。)③古国名。1. 周太王长子泰伯的封地,在今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国语·吴语》:“吴王夫差起师伐越。”2. 三国时孙权所建国名,拥有长江中下游及今福建两广及越南北部和中部。《三国志·吴书·吴王传》:“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3. 五代十国之一。杨行密受唐封为吴王,在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北等省部分地区。④泛指我国东南部。刘商《秋夜听严绅巴童唱竹枝歌》:“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欺:藐视。)烟:
(一)①物质燃烧时产生的气状物。《国语 · 鲁语上》:“既其葬也,焚,烟彻于上。”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墟里上孤烟。”②泛指云气、雾霭等烟状之物。陈子昂《春日登金华观》:“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③烟熏所积的灰。可制墨。简文帝《与湘东王书》:“烟墨不言,受其驱染。”晁贯之《墨经·松》:“墨取庐山松烟。”代指墨。庾肩吾《谢赉铜砚笔格启》:“烟磨青石。” (二)yīn [烟煴]1.古人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之气。班固《东都赋》:“降烟煴,调元气。”2. 为阴阳二气和合的样子。张衡《思玄赋》:“天地烟煴,百卉含葩。”3.云烟弥漫的样子。江淹《别赋》:“袭青气之烟煴。”烟景:
①春天的景色。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况阳春召我以~~,大块假我以文章。”②烟水苍茫的景色。崔涂《春夕旅游》:“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有谁争。”景:
(一)①日光;光亮。《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张衡《西京赋》:“流景曜之(wěi)晔。”(晔:光辉灿烂。)也指太阳。潘岳《杨仲武诔》:“日昃(zè)景西,望子朝阴。”(昃:日偏西。朝:宫室。)②光阴;时光。傅玄《九歌曲》:“岁莫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③风景;景物。《汉书· 梅福传》:“此何景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④情形;景况。李白《赠僧崖公》:“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⑤大。成公绥《啸赋》:“游崇岗,陵景山。”(陵:登上。)《淮南子·天文》:“龙举而景云属。”(属zhǔ:连接;跟随。) (二)yǐng 阴影;影子。后作“影”。李朝威《柳毅传》:“景从云合。”《过秦论》:“赢粮而景从。”(赢yíng:背。)《淮南子·原道》:“照日光而无景。”好:
(一)①女子貌美。《史记·孔子世家》:“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文采。康乐:舞曲名。)古诗《陇西行》:“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②泛指美;善。《诗经·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代称男子。洵:确实。)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③友好;友爱。高适《赠别晋三处士》:“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④完毕;完成。韩偓《无题》:“妆好方长叹,欢余却浅颦。”⑤可以;便于。李觏《苦雨初霁》:“寄语残云好知足,莫依河汉更油然。”(河汉:天河。油然:云气上升。)⑥恰巧;适逢。白居易《吴中好风景》:“况当丰熟岁,好是欢游处。”⑦表示劝勉。《世说新语·方正》:“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⑧表感叹。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二)hào ①喜爱;爱好。《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②善于;易于。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二百二十二:“聪明好短命,痴騃祩(ái)却长年。”(騃:傻。)③玉器或钱币中间的孔。《汉书·食货志下》:“卒铸大钱,文曰‘宝货’,肉好皆有周郭。”此:
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身:
①人或动物的躯干。屈原《九歌· 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不惩:不戒悔。)②身体。《荀子·非相》:“卫灵公有臣曰公孙吕,身长七尺。”③树的主干。《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④自身;自己。《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自己的品德、才力、行为等。《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⑥亲自。《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⑦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身是张翼德也。”将:
(一)①扶持;扶助。《诗经·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只:助词。履:禄。)《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②带领。《汉书·张禹传》:“禹将(戴)崇入后堂饮食。”《淮南子·人间》:“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③取;拿。李白《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④送行。《淮南子·览冥》:“不将不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若夫迎新将故之劳。”(若夫:至于。)⑤做;奉行。《左传·成公十三年》:“将事不敬。”⑥养;保养。《吕氏春秋·音律》:“以将阳气。”⑦副词。1.将要。《论语·述而》:“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云:如此。尔:同“耳”,罢了。)《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之:往。)《左传· 隐公元年》:“夫人将启之。”(启之:给他开门。)2. 且,又。《诗经·小雅· 谷风》:“将恐将惧。”⑧介词。以;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肯将衰朽惜残年。”⑨连词。和;与。李颀《临别送张諲入蜀》:“经山复历水,百恨将千虑。”李白《月下独酌》:“暂伴月将影。”⑩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二)jiàng ①将帅。《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难道。)《吕氏春秋·执一》:“军必有将。”②统率;带兵。《左传·桓公五年》:“虢公林父将右军。”《史记·秦始皇本纪》:“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卒:兵。)③使担任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将领]1. 将帅。《隋书·杨玄感传》:“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暗中谋求将帅的职位。)2.率领。元结《宿洄溪翁宅》:“老翁八十犹能行,将领儿孙行拾稼。”(稼:庄稼。) (三)qiāng 请;希望。《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子:你。)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过:
(一)①经过;走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乘白马而过关。”《史记·高祖本纪》:“西过高阳。”(高阳:地名)。②过去。杜甫《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适:恰好。霖:甘雨。)③超过;胜出。《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 一。)④过分。张居正《答马总兵》:“一切事体,不必过虑。”⑤探访;拜访。《史记·魏公子列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⑥过错;犯错误。《左传·宣公二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⑦量词。遍;次。陆云《与兄平原书》:“前后读兄文一再过。” (二)guō 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掖县北。《左传·襄公四年》:“(寒浞)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三)huò 通“祸”。《墨子·鲁问》:“故大国之攻小国也,是交相贼也,过必反于国。”江:
①长江的专称。《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论衡·书虚》:“且投于江中,何江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临浙江,水波恶。”②江河的通称。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③指隐士的居处。陶潜《与殷晋安别》:“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王安石《和王胜之雪霁借马人省》:“超然遂有江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