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诗句出处:《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是唐朝诗人李端的作品。 |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行舟闻商估,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菊花开欲尽,荠菜泊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簟竹。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唐朝诗人李端的作品。【注释】:
清:
①水纯净透明,与“浊”相对。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②洁净。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③使洁净;使干净。陆云《盛德赋》:“泛时雨以清天,洒狂尘以肃地。”④清晰;清楚。张祜《酬凌秀才惠虎枕》:“八寸黄杨惠不轻,虎头光照簟文清。”⑤声音清亮;清脆。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声清越。”(函胡:含糊,模糊。越:高扬。)⑥清爽;清凉;寒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别:另一。)⑦冷清;凄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⑧寂静;清静。《庄子·天下》:“寂乎若清。”⑨清平;安定;太平。唐太宗《咏风》:“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大风曲:汉高祖即位后曾回故乡,作《大风歌》。加:施。)⑩公正;廉洁;清白;清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以:因此。)(11)单纯;素雅。杜牧《沈下贤》:“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12)肃清;使干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13)用完;用尽。《越绝书·荆平王内传》:“(伍子胥)乃发其箪饭,清其壶浆而食。”(荆:楚国的别称。)(14)中国封建朝代名称,公元1616~1911年。(15)厕所。后作“圊”。《风俗通·怪神》:“二三日乃于清中粪下啼。”(16)古代哲学用语。指冲和之气。《荀子·解蔽》:“故道之以礼,养之以清。”宵:
①夜晚。陶潜《自祭文》:“翳翳柴门,事我宵晨。”②小。《史记· 三王世家》:“无迩宵人。”③通“肖”。像;类似。《汉书·刑法志》:“夫人宵天地之䫉。”歌:
①唱歌;歌唱。《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②歌曲;歌谣以及能唱的诗。许浑《夜泊永乐有怀》:“吴娃齐唱采莲歌。”③赞颂;歌咏。班固《两都赋·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颂鲁。”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曲:
①水流弯曲的地方。刘禹锡《送李尚书镇滑州》:“黄河~~当城下,缇骑千重照路傍。”②一个部分,一个局部。《盐铁论·论邹》:“将~~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③yī qǔ 一首乐曲。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浊酒一盃,弹琴~~。”曲:
(一)①弯;不直。与“直”相对。《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②不正;不公正;不正派。《战国策·秦策五》:“赵王之臣有韩仓者,以曲合于赵王。”陆贾《新语·辨惑》:“怀曲而合邪。”(合:迎合。邪:偏邪。)③局部;一部分。《淮南子·缪称》:“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④委婉曲折。元结《恶(wù)曲篇》:“未尝曲气以转声,曲辞以达意。”⑤泛指弯曲之处。吴融《壁画折竹杂言》:“渭曲逢,湘江别。”(渭:水名。)⑥偏僻之处。严忌《哀时命》:“块独守此曲隅兮。”(块:孤独。隅:角落。) (二)qǔ ①韵文的一种。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同词的体裁相近,但格式较为自由。分戏曲、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②歌曲。王褒《长安有狭邪行》:“涂歌杨柳曲,巷饮榴花樽。”(涂:同“途”。樽:酒器。)③乐曲。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一:“请君莫奏前朝曲。”白:
①白色。《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辨:辨别。)②纯洁。《韩非子·说疑》:“竦(sǒng)心白意。”(竦:恭敬。)③皎洁;明亮。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彰明;显赫。《荀子·天论》:“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⑤表明;陈述。《吕氏春秋·士节》:“吾将以死白之。”⑥禀告;报告。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太尉自州以状白府。”⑦徒然;平白地。李白《越女词》五首之四:“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白首:
年老,白头。《三国志·魏·陈思王植传》:“禽息鸟视,终于~~。”首:
①头;脑袋。《楚辞 · 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挟:夹在腋下。秦弓:秦地出产良弓。惩:戒止;警戒。)《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②首领;统帅者。《周易·乾卦》:“见群龙无首,吉。”③开始;首先。《老子》第二十八章:“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竟:终于。事:起义。)④第一。《汉书·匡衡传》:“孔子著之《孝经》首章,盖至德之本也。”⑤要领。《韩非子·心度》:“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胜:尽。)⑥伏首认罪或揭发。《汉书· 文三王传》:“置辞骄嫚,不首主令。”⑦向;朝着。司马迁《报任安书》:“然陵一呼劳军……北首争死敌。”(死敌:杀敌。)⑧量词。用于诗、文、歌曲等。《宋书·谢庄传》:“所著文章四百余首,行于世。”对:
①对答;回答;应对。《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齐桓:齐桓公。晋文:晋文公。)②对着;向着;朝向;面对。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韦应物《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门对寒流雪满山。”③对立;敌对;相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值:遇到;碰见。)又对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④对付。《韩非子·初见秦》:“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⑤婚姻配偶。《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⑥对照。《梦溪笔谈》卷八:“国朝置天文院于禁中……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勘:校对。)⑦对偶。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律诗彻首尾对者,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⑧较量。曹丕《典论·自叙》:“余与论剑,因求与余对。”⑨称扬;显扬。《诗经·大雅·皇矣》:“以对于天下。”汀:
(一)水边平地;小洲。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wèi)兮远者。”(搴:拔起。杜若:香草名。遗:赠。)范仲淹《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二)tìng [汀滢]1.小水流。《抱朴子·极言》:“不测之渊,起于汀滢。”2.水清澈的样子。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曲江汀滢水平杯。” (三)dìng [汀泞]浅水。张协《七命》:“愁洽百年,苦溢千岁,何异促鳞之游汀泞?”(促鳞:小鱼。)刘基《吊祖豫州赋》:“污池汀泞兮蛙黾乐之。”(黾měng:蛙的一种。)汀洲:
水中的小洲。李商隐《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洲:
水中的陆地。《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jū)鸠,在河之洲。”(关关:鸟叫声。雎鸠: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