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清圣祖康熙 |
释义 | 清圣祖康熙清圣祖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1722年在位。1661年正月初六,年仅8岁的顺治帝三皇子玄烨即位,改次年为康熙元年。康熙8岁即位,14岁亲政,是清朝颇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福临临终前,遗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4人为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在此期间,逐渐形成鳌拜专权跋扈,欺凌幼主,结党擅权的局面。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躬亲大政”,但鳌拜继续专权擅政。即位之初,不少汉族官僚建议给这位年幼的皇帝举行经筵日讲,却遭到4位辅政大臣的拒绝,他们企图“率循祖制,咸复旧率”,然而康熙帝从治理国家的实际出发,对学习汉族传统文化有强烈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1669年5月,康熙清除了鳌拜及其同党,开始掌握实权。康熙采纳汉官建议乘辇亲诣太学祀孔,在孔子位前,行三跪九叩之礼。康熙全面接受了居敬行简、躬行实践、德礼治国、以道统为治统的儒学传统文化,以前激烈的民族矛盾趋于缓和,逃避山林的名士遗老纷纷出山,连抗清很坚决的黄宗羲也改变了态度,认为康熙堪称德治君主。但康熙真正亲政则在1679年,在八旗设都统管理旗务,剥夺了王公干预旗政之权,各都统直接听命于皇帝,削弱了议政王大臣的权力,变议政王大臣会议为皇帝操纵的议事机构。从此,康熙将国家大权集中于自己一人之手,清朝完全意义上的专制政体正式开始。 康熙的一生主要功绩有以下几点。首先,先后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粉碎西北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分裂阴谋,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玄烨下令撤藩。11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打出“复明”的幌子,以欺骗人民,尚之信(尚可喜子)、耿忠精起兵响应。在历时8年的平叛战争中,玄烨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华。1681年,三藩之乱平定。1683年,康熙派施琅率战船数百,精锐水师2万攻占澎湖,台湾郑氏向清军投降。清政府在台湾设1府3县,隶属福建省,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率兵直抵距北京350公里的乌兰布通。康熙于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亲征。1697年,噶尔丹败死。康熙为加强对外蒙古的管理,沿袭皇太极以来的盟旗制度,密切与蒙古领主贵族的关系。康熙三十年,与喀尔喀蒙古诸部举行多伦会盟,以加强北部边防。康熙十分重视西藏问题。五十二年,他册封班禅呼图克图为班禅额尔德尼。五十七年,以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进藏击败入侵西藏的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使西藏暂时得到安宁。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抗击沙皇俄国的侵略。明末清初,沙俄派遣哥萨克远征军侵扰黑龙江流域已数十年,并在中国领土上修建尼布楚、雅克萨等城堡作为侵略据点。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后,决心武力收复失地。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先后两次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侵略者,迫使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其次,康熙十分重视恢复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下令停止清初圈地的弊政。为招徕流民垦荒,修订顺治时期的垦荒定例,实行蠲免政策。五十一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重视黄河治理,将三藩、河务、漕务列为三大要务。康熙的一生勤于政务,也能听取大臣意见,鼓励官员大胆直言,注重事务,宽于御下,宫中用度也较为节俭。但清朝严酷的文字狱也是从康熙时开始的。康熙一朝大小文字狱不下40余次,其中牵连较广的大案有庄廷鑨《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康熙生有35子,长大成人有20人,40年间一再废立太子,直到临死也没解决好,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以至于为储位之事杀戮大臣,吏治趋于废弛。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