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混乱与危机:读者反应的必然
释义

混乱与危机:读者反应的必然

当批评的眼光聚焦于阅读与作品的关系及理解的差异等问题时,西方文论中形成了关于文学阐释和接受的新的理论——阐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等。显然,单看名称,读者反应批评就要比阐释学、接受美学更富于主观心理色彩。事实也正是如此,读者反应批评集中研究阅读文学作品的活动,朝更注重读者主观反应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本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一批评流行于美国,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的理论观念。
我们来看看几位著名的美国批评家的理论。
斯坦莱·费希提出了“感受文体学”,认为“语言述说的含义”并非某种最终的、纠正的结果,而是读者的“经验——如此而已”。因此文本、意义、文学这些基本概念都不是外在的客体,都只存在于读者的心目之中,是读者经验的产物。所以费希声称“文本的客观性只是一个幻想”。诺尔曼·霍兰德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幻想的投射,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改造了作者的幻想内容,“创造了由故事素材而来的,他自己的无意识抵抗所允许的幻想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含义的完整体”。而这正是他对文本的特殊解释,普遍的一致性含义是没有的。
迈克尔斯则企图从根本上取消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界限与区别。他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和别的任何事物一样,都只有作为符号才能为我们所认识,所以,解释者自我只是一个符号,解释群体则是一个符号系统。符号是受符号系统限制的,因此解释者永远不可能摆脱解释群体的限制。这使批评家更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解释是正当合理的,因为他既不能作出纯个人的主观臆断,也不能作出纯客观的解释,解释群体在制约着他。
应该说,费希、霍兰德、迈克尔斯代表着读者反应批评的共同的基本的观点——否认作品即批评对象有客观性,认为文本自身就是读者意识活动的产物。在理论上,它走向了唯心主义的深渊,而在实践中,它必然导致文学批评的混乱和文学理论的危机。因为如果批评对象是读者反应的产物,那么批评岂不是一种随意的活动?又何以为读者反应批评?而所谓起限制作用的“解释群体”,也只是解释者个人的扩大,二者异构同质,这一概念的引入并不能带来多大的进步。
只有充分承认独立于解释者个人或群体而存在的文本是文学批评的客观基础,才能摆脱这种文学批评中的混乱与危机。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