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淮海战役
释义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党在军事上进行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称为徐蚌会战。这次战役范围广大,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抵商丘,北自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跨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贯穿津浦、陇海两条铁路。始自1948年11月6日,终于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国民党先后投入的兵力,有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约八十万人。共产党参战兵力,有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十六个纵队约三十六万人,中原野战军(简称中野)七个纵队约十五万人,加上就近参战的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约六十余万人。国共双方参战兵力之多,战场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48年11月6日至22日,国民党黄伯韬兵团被歼;第二阶段从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国民党黄维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第三阶段自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共军队战场休整,瓦解、全歼杜聿明集团。
淮海战役是由粟裕首先提出来的。
华野于9月16日发动济南战役。24日,战役接近尾声。在徐州方面准备增援的国民党部队,察知华野打援部队严阵以待,前进迟缓。邱清泉兵团刚到达城武、曹县地区集结,黄伯韬兵团尚未完全集结,李弥兵团远在固镇附近。华野前委预计,国民党增援部队一旦获悉华野攻下济南,就有可能停止北援,加强戒备,防止华野主力南进。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向在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作战的中共中央军委提出,济南将被攻克,徐州援敌北援行动可能停止,为了更好地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迫使徐州之敌退守江边及津浦沿线,减少其机动兵力,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为了便于华野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得到交通运输之便;为了争取华中地区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和海州、连云港地区的国民党部队,准备夺取徐州。25日,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意这一意见,对华野作了有关指示。中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和参谋长李达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并告粟裕,愿积极配合华野作战。10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向华野发出了《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部署的几点意见》,将这次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在淮海战役发起前,中野奉命先期作战。10月22日,中央军委令中野主力迅即东进,占领开封、郑州,直出徐蚌线。22日、24日,中野先后占领郑州、开封。在中野政委邓小平和中野副司令员兼华野司令员、政委陈毅的率领下,主力四个纵队继续东进,吸引徐州国民党部队一部回援。10月28日,华野拟定淮海战役的最后作战计划,以十个纵队加特种兵纵队主力和江淮军区两个旅围歼黄伯韬兵团;以三个纵队直出台儿庄、贾汪、韩庄,进击运河线,配合徐州以西部队,对徐州造成合围态势;以一部出击陇海线,钳制李弥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从西北方向造成合击徐州态势。强调将黄伯韬、李弥、邱清泉3个兵团割裂开来,隐蔽真实作战意图,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1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整个战役由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邓、陈因通讯工具太弱,请中央军委对粟裕、谭震林方面多直接指挥。11月初,中野、华野参战部队进至攻击出发地,待命同时发起进攻。
济南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曾拟定《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想趁中共华野、中野东西分离之际,集结徐州主力,击破华野一部,收复泰安、济南。经向国防部和在北平的蒋介石请示,准备于10月15日行动。15日晨,杜聿明正要去商丘,准备随同邱清泉兵团到前方指挥作战,蒋介石突来徐州,令他到葫芦岛指挥东北战场。杜被调离徐州后,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没有实施攻击山东计划。此时,蒋介石曾考虑改变固守大城市的策略,准备放弃徐州。惟怕对政治不利,一直犹豫不决。10月23日,蒋介石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由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徐州国民党部队,固守徐州,确保华中,阻止共军南下。10月29日,国防部长何应钦提出“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将徐州兵力撤至蚌埠,守备淮河,屏障南京,改变了蒋确保华中的设想。这种意见尚未形成正式方案,辽沈战役已接近尾声。蒋介石10月31日回到南京,又拟定了一个《徐蚌作战计划》,将其徐州主力集中于蚌埠附近,守备淮河一线,只留一部分守备徐州,以掩护主力撤退。这个作战计划,是守江必守淮的翻版。就在此时,白崇禧突然宣布拒绝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剿总”。蒋介石认为刘峙无力指挥这样的战役,遂派参谋总长顾祝同代他到徐州调整部署。11月5日,顾召集徐州方面的高级军官、各兵团司令以及可能离防到徐州的军长等研究作战部署。按照国民党统帅部的意见,将徐州剿总主力分别置于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确保该段交通,拱卫京沪。在必要时,放弃徐州,依托淮河,对共军进行攻击。各主力部队的具体行动计划是:以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由商丘转移至蒙城地区,保障津浦路徐蚌段的安全;邱清泉第二兵团仍在砀山、永城地区集结待机;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由商丘移至临淮关;李弥第十三兵团由碾庄圩、炮车段向灵璧、泗县地区转移,担任机动任务;黄伯韬第七兵团由新安镇向运河以西集结,以一部控制窑湾、滩上段运河;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放弃临城、枣庄,退守韩庄、台儿庄段运河及其以南地区;第一绥靖区周嵒部,驻守江阴、扬州一线;海州第九绥靖区撤销,所属第四十四军由海上南撤上海;徐州“剿总”司令部直辖部队驻守徐州、睢宁、五河、盱眙和蚌埠;原属华中地区的黄维第十二兵团由确山地区向阜阳、太和集结,准备参加徐蚌作战。
11月4日上午8时,中共华野司令部在曲阜发布了《淮海战役攻击令》。华野各纵队于11月5日晚隐蔽进入到鲁南攻击位置,此时国民党徐州军事长官刚开过军事会议,尚未正式行动。黄伯韬在新安镇正在部署西撤时,忽接到刘峙命令,要他掩护原定从海上南撤的第九绥靖区第四十四军西撤,等四十四军由海州撤退到新安镇,全兵团再行撤退。
11月6日黄昏,华野、中野二十多个纵队,加上地方武装,同时向徐州东西两面的国民党军逼近,淮海战役正式拉开帷幕。7—8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辽沈战役胜利后全国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化,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华野在歼灭黄伯韬兵团后,与中野直逼徐蚌线,主力不再南下两淮。
黄伯韬第七兵团,成立于1948年7月,下辖第二十五军、六十三军和六十四军,战斗力较弱。11月初,第一○○军、四十四军也划归其指挥。兵力总计15万人。兵团司令黄伯韬,原籍广东,生于天津,曾在金陵军官教育团和陆军大学学习,从一个传令兵逐级升至军长、兵团司令。11月7日,该兵团开始撤离新安镇,向徐州靠拢。从新安镇到徐州,有京杭大运河阻隔,只有一座铁路桥可以通过运河。除担任侧翼掩护的六十三军向西南的窑湾渡河,其余四个军及国民党地方人员,同过一座桥,拥挤不堪,落水与被踩死者很多。直到9日,这四个军相继过河,进抵运河以西的碾庄地区。
黄伯韬兵团西撤时,华野山东兵团向驻守在韩庄、贾汪、台儿庄一带的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发起攻击。11月8日,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第五十九军两个师、第七十七军1.5个师共2.3万人,举行战场起义。何、张起义及时让开了国民党军在徐州东北的运河防线,使国民党军失去了东北运河屏障。山东兵团第七纵成钧部、十三纵周志坚部趁机渡过运河,直插陇海线的曹八集、大许家一线,包围了黄伯韬兵团先头部队第一○○军的第四十四师,挡住其准备沿铁路两侧继续西撤的去路。10日,黄伯韬正在碾庄地区召集各军军长商讨作战计划,南京国防部令其停止西撤。11日,先头部队第一○○军的第四十四师在曹八集遭全歼,黄伯韬兵团的退路被彻底堵死,只好将部队缩回碾庄地区,固守待援。
黄伯韬兵团第六十三军于11月9日到达窑湾渡河。当军长陈章命令架设浮桥时,华野一纵叶飞部已占领运河西岸,架桥部队遭到痛击。陈章西渡无望,率部占领窑湾及其外围村庄,向位于碾庄地区的黄伯韬求援。黄已被华野围住,无法派兵增援。陈章率部分部队强行西渡,被华野一纵歼灭。留在窑湾的陈部,12日被歼。
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指挥第二纵滕海清部、十二纵谢振华部和中野十一纵王秉璋部,11月10日从宿迁渡过运河。13日,在大王集追击并包围了从睢宁向徐州西撤的国民党第一○七军,迫使军长兼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孙良诚率一○七军直属队和第二六○师放下武器。14日,又歼灭该军第二六一师。
蒋介石及南京国防部到11月10日才意识到,中共军队以一部牵制徐州国民党军,主力围歼黄伯韬兵团。11日,蒋介石命令黄伯韬率部加修工事,固守碾庄待援;令刘峙调集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向东增援黄伯韬兵团,限11月20日与黄伯韬会师;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由宿县撤至徐州,协同原守备部队,确保徐州;原第九绥靖区李延年部改为第六兵团,由蚌埠沿津浦路东侧向宿县前进;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改为第八兵团,会同第六兵团沿津浦路西侧向宿县前进,并担任固镇、宿县间的守备;第十二兵团黄维率部到达阜阳后,继续向蒙城、宿县前进;9日晚刚从北平回到南京的杜聿明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实际指挥徐州方面作战。
11月12日,徐州国民党东援部队集结完毕,共四个半军,配属二十多架飞机、百余辆坦克和百余门重炮。邱清泉第十二兵团的第五军、七十军、十二军的第一师,在陇海路以南的张集附近集结东进。李弥第十三兵团的第八军、九军,集结于徐州以东的苑山附近沿陇海路北侧东进。中共华野以第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指挥第七、第十、第十一共三个纵队从正面阻击,以苏北兵团指挥第二纵、第十二纵、鲁中南纵队、中野第十一纵队及江淮军区两个旅从徐州东南侧击。邱清泉、李弥为了保存实力,免遭黄伯韬兵团覆辙,尽量放慢东进速度。加上华野的阻击,他们一天最多前进一二公里。11月17日,华野阻击部队奉命主动后撤,国民党东援部队前进到大许家一线。徐州“剿总”又抽调第七十四军加入东援行动。直到11月22日黄伯韬兵团被歼灭,邱、李兵团始终未能越过距黄兵团仅30里的大许家一线,伤亡一万余人。邱、李兵团失去东援意义,先后撤回徐州。
中野从11月12日进至徐蚌线作战。第四纵陈赓部、华野第三纵孙继先部、两广纵队曾生部到达萧县和津浦路徐宿线夹沟地区,歼灭由涡阳、蒙城向徐州撤退的孙元良兵团后尾一部三千余人。尔后,中野主力从南面迫近徐州。中野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攻占宿县,截断徐蚌线。宿县位于徐州、蚌埠之间,是国民党军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粮弹补给基地。淮海战役爆发前后,中共中央军委和指挥中野主力东进的陈毅、邓小平一直重视攻取宿县这一战略行动。中野三纵在九纵一部配合下,11月13日,夺下宿县城关,15日占领宿县城,切断了国民党军徐蚌线的联系。中野攻占宿县,是整个淮海战役进程中的一着高棋,受到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等的高度评价。此后,第一纵杨勇部、第二纵陈再道部、第六纵王近山部阻击增援徐州的黄维第十二兵团。在11月19日的涡河、北淝河及以后的浍河阻击战中,都给黄维兵团以沉重打击。从19日至22日黄伯韬兵团被歼的4天中,黄维兵团一直被阻于浍河上游以南赵集地区。黄维兵团孤军深入,与徐、蚌国民党部队都失掉联系。中野还以第九纵并指挥豫皖苏独立旅及豫西两个团于11月15日南下蚌埠西北的任桥、固镇一线,阻击由蚌埠北进的李延年第六兵团、刘汝明第八兵团。直到22日,两兵团仍徘徊于任桥、花庄集一线。以上中野的各项作战行动,都为华野歼灭黄伯韬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为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埋下了伏笔。
淮海战役发起后,11月10日,中野司令员刘伯承到达河南柘城县,与政委邓小平、副司令员兼华野司令员陈毅会合,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作战。为统筹淮海前线作战事宜和地方支前工作,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16日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华野主力5个纵队从11月12日起向碾庄圩地区的黄伯韬兵团展开攻击。碾庄地区距离徐州150里,位于运河以西,陇海路两侧。这一带多是沙土平地,常闹水灾。老百姓为了防水,在村子里筑起许多一米多高的土台,房屋建在土台上,各村之间及村庄内部形成水沟洼地。黄伯韬兵团利用这一地形,并加修了原李弥兵团第八军留下的工事。所属第六十四、四十四、一○○、二十五军分别配置于碾庄圩东、南、西、北四侧,分区固守。华野各纵由追击仓促转入村落攻坚,准备不足,炮火未及跟上,连续三天,进展缓慢,伤亡较大。14日晚,华野调整部署,改变战法,集中火力先歼灭战斗力较弱的第一○○军、四十四军,再围歼碾庄圩兵团部和战斗力较强的第二十五军、六十四军。发动部队进行土工作业,设法把堑壕挖到敌阵地前沿和攻击目标两侧,隐蔽接近敌人。到20日,全歼第一○○军、四十四军,第二十五军、六十四军也伤亡惨重。第一五○师师长赵壁光率该师残部投诚。黄伯韬兵团司令部被占,黄率千余人逃至碾庄圩东边的大院上村第六十四军军部。21日晚,华野向第六十四军军部所在地及第二十五军残部所在地尤家湖发起攻击。22日晨,黄又逃至大院上以北的小吴庄、小费庄等村。下午4时,其残部全部被歼。黄在晚上带少数随从自尤家湖向西南逃跑,途中负伤,绝望自杀。
黄伯韬兵团被歼,标志着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经过十七个昼夜,国民党正规军被歼一个兵团八个军十八个整师(含三个半师起义),总计十七万八千余人,约占国民党投入淮海战役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黄伯韬兵团被歼后,11月23日蒋介石电召刘峙、杜聿明到南京开会,决定以徐州方面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沿津浦路两侧向南面符离集进攻,蚌埠以北的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由任桥、花庄集向宿县攻击,进至赵平集地区的黄维兵团也向宿县前进,从南北两个方面对进夹击,重占宿县,打通徐蚌线。
在歼灭黄伯韬兵团之前,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在歼灭该兵团后,主要作战方向是以华野主力诱歼由徐州东援的邱清泉、李弥兵团。以中野与华野一部寻歼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并钳制黄维兵团。11月19日,淮海战役总前委根据战场情况,认为华野歼灭黄伯韬兵团,已很疲劳,必须休整。否则,接着攻打战斗力较强的邱、李兵团,殊非容易。中野以现有兵力七个纵队阻击李延年、刘汝明、黄维三个兵团,也有困难。建议以七八个纵队钳制邱、李兵团,以六七个纵队先打黄维、李延年、刘汝明兵团。11月23日,又建议以中野全部七个纵队及华野一部先歼灭孤军深入的黄维兵团,以华野主力阻击徐州和蚌埠以北增援之敌,争取歼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各一部。24日,中共中央军委同意先打黄维,“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临机处置,不要请示。”①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以中野第四纵陈赓部、第九纵秦基伟部及豫皖苏军区张国华部的独立旅,位于南坪集地区,诱黄维兵团至浍河以北,利用浍河隔断其前后联系;以中野第一纵杨勇部、第二纵陈再道部、第三纵陈锡联部、第六纵王近山部、第十一纵王秉璋部,隐蔽集结在浍河以南的曹市集、胡沟集一线,待黄维兵团进入预定作战地区,浍河处于半渡状态时,分别由东西两翼实施向心突击,配合正面各纵队,将黄兵团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华野第七纵队成钧部和特纵陈锐霆的炮兵一部归中野指挥,参加歼灭黄兵团作战;华野第二纵滕海清部、第六纵王必成部、第十纵宋时轮部、第十一纵胡炳云部、第十三纵周志坚部,位于宿县、西寺坡地区,阻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北援,保障中野侧背安全;华野第一纵叶飞部、第三纵孙继先部、第四纵陶勇部、第八纵张仁初部、第九纵聂风智部、第十二纵谢振华部、鲁中南纵队钱钧部、两广纵队曾生部及冀鲁豫军区赵健民部的第一、第三旅,位于徐州以南至符离集之间,在津浦线两侧,阻击徐州邱清泉、李弥兵团南援。
黄维第十二兵团,成立于1948年9月,辖第十八军、十军、十四军、八十五军,一个快速纵队,共十二万余人,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装备较好,战斗力较强。其中,第十八军是国民党部队五大主力之一。兵团司令黄维,江西贵溪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期和陆大特1期,曾留学德国,是一个有指挥才能,有较高军事素养的高级指挥官。11月24日,黄维兵团先头部队第十八军、十军各一部渡过浍河,向中野四纵阵地攻击,进入中野设置的袋形阵地。黄维发现全兵团已处于涡河、北淝河与浍河之间的狭窄地带,与后方失去联络,急令已进入袋形阵地的部队向浍河南岸收缩。第十八军退至浍河以南的双堆集附近;第十军退回浍河南岸,向双堆集以西集结;第十四军退过浍河,集结在南平集以东地区。黄维企图向东南突围,奔赴固镇,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会合,再行北进。中野各纵趁黄兵团撤退,全线出击。到11月25日晨,将其压迫在宿县西南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狭小区域。
从11月24日,徐州国民党军实施南北对进夹击、三路会师计划。以李弥第十三兵团守徐州,邱清泉、孙元良兵团沿津浦线东西两侧向宿县方向进攻。华野八个纵队与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组成东、西、中三个攻击集团,统归山东兵团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直到11月30日,邱清泉、孙元良兵团被阻于官桥以北,无法前进,未能实现与李延年、黄维兵团的会合。在蚌埠以北固镇地区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向宿县进攻,华野五个纵队和江淮军区两个旅分路南下,予以阻击。11月26日,李延年发现华野南下主力准备求歼李、刘兵团,就由花庄集、龙王庙、任桥集地区向蚌埠南撤。至此,国民党三军南北对进、会攻宿县、打通徐蚌线的计划完全落空。
黄维兵团在11月25日被围困在双堆集地区,重新调整部署,向东南进攻,靠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27日,第八十五军第一一○师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黄维却误以为廖部突围成功,命令后面几个师沿其路线向外猛攻。在中野的堵截、追击和侧击下,黄维兵团突围未果,决定固守待援。28日,蒋介石也令黄维兵团原地死守,等待援军。
11月28日,国民党国防部召杜聿明到南京开军事会议,蒋介石出席会议。主要讨论徐州主力如何南下解救黄维兵团,争论非常激烈。会下,杜与蒋介石密谈,提出徐州主力西撤计划,即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间地区,以淮河作依托,攻击中野侧背,解救黄维兵团。蒋表示同意,决定放弃徐州,由刘峙率“剿总”机关到蚌埠指挥李延年、刘汝明兵团继续北援,杜聿明西撤后南下解救黄维,再一同南撤。杜聿明的真实意图却是视情况而定,能救则救,不能救则逃。28日晚,杜飞返徐州,与刘峙等拟定了撤退计划。29日,刘峙率徐州“剿总”部分机关人员飞抵蚌埠。当日晚至12月1日19时,杜率三个兵团及徐州党政机关并裹胁部分青年学生共30万人,全部撤离徐州。以多路纵队,滚动前进。徐(州)永(城)公路上,黑压压一片,人员车辆混乱不堪。
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28日就已预料到徐州国民党主力有可能向两淮或武汉方向撤退,要华野密切监视。华野在查明徐州“剿总”主力撤退动向后,立即指挥各纵于11月30日夜开始追截。12月1日,华野渤海纵队占领徐州,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徐州的占领,对于供给前线物资弹药起了很大作用。
12月3日,杜聿明集团继续向永城前进。蒋介石怕杜聿明一味西撤,迂回避战,坐视黄维兵团被消灭,遂用飞机向杜空投亲笔信,令其取捷径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自蚌埠北进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南北夹攻中野,解救黄维。杜聿明早已确定围而不打的原则,对蒋停止西撤的命令犹豫不决,又怕冒风险,便命令各兵团停止西进,采取东西北三面掩护,向东南逐次跃进突击。这时,华野追击部队已陆续云集肖县、永城、砀山三角地带。到4日拂晓,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围困在徐州西南65公里的陈官庄地区。这是淮海战场形成的第三个包围圈。
12月6日,杜聿明在李弥兵团司令部召集会议,决定放弃南突解救黄维的作战计划,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分别从西面、东北和西北突破。会后不久,杜聿明与李弥、邱清泉通了电话。李、邱经实地察看,认为突围无望。杜聿明再与孙元良通电话,电话已经切断,孙元良已实施突围了。杜聿明决定,不管孙元良如何,取消李、邱兵团突围行动。孙元良兵团于1948年9月成立,辖四十七军、四十一军和九十九军,装备较为精良。孙元良未按原计划向西北突围,而是向西和西南。华野八纵张仁初部发现后,予以拦截,6日晚将其全部歼灭。孙元良化装只身潜逃,军长、师长全部被俘。
杜聿明继续原定部署,向东南突围,与黄维兵团会合。他深知兵力不足,建议蒋介石赶快调兵增援,蒋复电:“现无兵可增,望弟不要再幻想增兵。应迅速督率各兵团攻击前进,以解黄兵团之围。”②刘峙也飞往陈官庄上空,督促杜聿明前进。但直到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未能跳出陈官庄地区,越突兵力越少,越突包围圈越小。
由蚌埠再次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12月4日向华野六纵王必成部的阵地曹老集发起攻击。直到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歼,李延年兵团前进最远者不足35公里,近者尚不到15公里,还未达到黄维兵团被围点的一半路程,伤亡1万余人。
据守淮阴的第一绥靖区部队,在国民党军主力撤走徐州后,也于12月9日弃城南撤,华东军区地方部队随即占领淮阴、淮安、宝应等地。
从11月29日起,中野向黄维兵团发起猛攻。由于对黄兵团的混乱程度估计过高,有急躁情绪和轻敌思想,对阵地攻坚战又不太熟悉,在前两天的攻击中消耗较大,进展缓慢。12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及时向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电:“打黄伯韬和打黄维两次经验均证明,对于战斗力顽强之敌,依靠急袭手段是不能歼灭的。必须采取割裂、侦察、近迫作业、集中兵力火力和步炮协同诸项手段,才能歼灭。”③中野马上调整部署,改变战法。12月5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布总攻黄维兵团的命令,决定以中野第四纵陈赓部、第九纵秦基伟部、第十一纵王秉璋部及华野特纵陈锐霆部的炮兵主力、豫皖苏军区张国华部的独立旅组成东集团,由中野四纵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指挥,攻击双堆集以东之敌。以中野第一纵杨勇部、第三纵陈锡联部和华野第十三纵队周志坚部及炮兵一部组成西集团,由陈锡联统一指挥,攻击双堆集以西之敌。以中野第六纵王近山部、华野第七纵成钧部及陕南军区第十二旅组成南集团,由王近山统一指挥,攻击双堆集以南之敌。12月6日下午4时,三集团向黄维集团发起全线进攻。稳扎稳打,攻占一村巩固一村,有重点的多面多点攻击。10日,黄维兵团第八十五军二十三师师长黄子华率部投诚。
这时的战役形势是,中野、华野分别在南线和北线围住了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总前委认为,一同消灭尚需时日,且有困难,必须迅速歼灭其中的一股,保证主动。经中共中央军委同意,决定仍集中兵力,首先消灭黄维兵团,围困杜聿明集团,同时阻击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刘伯承将此形象地比喻为“吃一个,困一个,看一个”的策略。
12月12日,刘伯承、陈毅发出《促黄维立即投降书》,令其“立即放下武器,不再让你的官兵作无谓牺牲”。黄维拒绝投降,继续抵抗,并施放毒气。13日,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率第三纵孙继先部、第十三纵周志坚部、鲁中南纵队钱钧部南下参加歼灭黄维作战。围歼黄维兵团的兵力约达30万人,大大超过黄兵团。围歼黄兵团的兵力作了相应调整,中野四纵司令员陈赓继续指挥东集团,陈锡联指挥西集团,陈士榘指挥南集团。由南集团突击黄维兵团核心阵地双堆集,东西两集团分别向当面之敌实施突击。14日夜,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15日,黄维面临全军覆没,决定强行突围,采取“四面开弓,全线反扑,觅缝钻隙,冲出重围”的战术。原规定当日黄昏开始行动,但不到下午4时,各部队就自行突围了。黄维与兵团副司令胡琏也在4时多就开始突围。当夜12时,黄维兵团全部被歼。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兼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被俘,副司令胡琏乘战车逃脱。
黄维兵团的被消灭,标志着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经过23天,国民党部队被歼灭两个兵团,共6个军16个师1个快速纵队,20多万人。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此极为震惊,国民政府副总统李宗仁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二月中旬,徐蚌会战已接近尾声,中共全盘胜利势成定局,京沪震动,人心惶惶,阴沉气氛弥漫全国。”④
12月26日,为了避免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在北援中遭到黄维兵团同样的命运,蒋介石令其迅速后撤,退至淮河以南。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也由蚌埠移至滁县。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地区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当黄维兵团即将被歼,杜聿明集团全军覆没也成定局时,国共战略决战的另一大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开始。毛泽东12月11日指出:“为着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我们准备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于歼灭黄维兵团之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⑤黄维兵团被歼后,淮海战役总前委决定华野自16日起休息10天,中野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为战役总预备队,协同华野歼灭杜聿明集团,或寻歼可能自蚌埠方向再次来援之敌。22日,平津战场的华北国民党部队已被分割包围,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华野,全军应休养至下月初,养精蓄锐,约在1月5日左右再攻击杜聿明集团。
在休整期间,华东军区动员数万名农民参军,抽调16个团队升级编入野战军。大批俘虏通过教育改造,也编入队伍。华野兵源大大充实了。华野还抓紧恢复与整顿战斗组织,大量发展党员,大批提拔干部,从机关抽调骨干并动员地方干部参军,加强基层指挥力量,整顿和提高领导干部思想,对全军进行形势教育和思想教育。开展立功运动,慰问活动,作好融化俘虏工作。针对杜聿明集团的防御特点和地形,进行紧张的敌前练兵和规模巨大的土工作业,使前沿阵地普遍推进到离前沿30至50米处,为总攻战斗作好充分准备。华野还加强政治攻势,加速杜聿明集团的动摇和瓦解。12月17日,毛泽东亲自为中野、华野司令部写了一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希望他们体恤部下及其家属,停止抵抗,不要再作无谓的牺牲。12月26日,华野政治部发布《关于抓紧时机大力开展政治攻势的指示》,介绍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全军官兵在政治攻势中,创造了许多宣传形式和攻心战术。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5日,杜聿明集团有1.4万人相继投诚。杜聿明说:政治攻势“起了瓦解蒋军士气的作用。经常有整排整连的官兵投降解放军,弄得蒋军内部上下狐疑,惶恐不安”⑥。
当华野各纵转入休整阶段时,滞留在包围圈内的杜聿明集团尚有8个军22个师的兵力。邱清泉兵团是国民党的主力部队,邱清泉毕业于黄埔军校第2期和德国参谋大学,是蒋介石的嫡系。李弥兵团也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李弥是黄埔4期毕业生。但此时的邱、李兵团已属强弩之末。尽管每天都有飞机空投食品,但犹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尤其是从19日起,连日雨雪,空投断绝,处境更加困难。许多官兵只好将拖炮车的骡马宰杀充饥。烧柴问题也非常严重,能烧的都烧光了,连临时飞机场附近的棺材也挖出来烧了。宿营情况,狼狈不堪,大部军队无处安身。杜聿明集团到处充满了悲观绝望的情绪。
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向外突围,杜拟定了陆空协同放毒突围计划。不过,杜认为突围是下策,一突就被歼。12月19日,杜又拟定了摆脱目前困境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等待救援,作最后主力决战;中策是持久固守,争取时间;下策是选定时日,全线突围。这项计划到29日天气转晴才被送往南京,然未能引起蒋介石的重视。1949年1月1日,蒋发表与中共和谈的声明。杜聿明希望和谈成功,保全兵力,不作突围行动。1月5日,蒋再次命令其突围。6日,正当杜聿明准备突围时,华野一线十个纵队分成东、北、南三个集团向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东集团由第三纵孙继先部、第十纵宋时轮部、第四纵陶勇部、渤海纵队袁也烈部及冀鲁豫军区赵健民部的两个独立旅组成,归第十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指挥,向杜聿明集团防御阵地的东部实施攻击。北集团由第一纵叶飞部、第十二纵谢振华部、第九纵聂风智部组成,归山东兵团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由北向南攻击杜聿明集团。南集团由第八纵张仁初部、第二纵滕海清部、第十一纵胡炳云部组成,归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副政委吉洛(姬鹏飞)指挥。另以五个纵队和第三十五军(由济南起义的国民党整编第八十四师改编)为预备队,同时担任阻击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先歼灭包围圈东部的李弥兵团,再歼西部邱清泉兵团。经过6日、7日两天的战斗,东集团在北集团的协同下,打破了杜聿明残部的整个防御体系,李弥兵团残部逃至邱清泉兵团防区。9日,邱清泉兵团在飞机轰炸掩护下,施放毒气,向西突围。当日黄昏,杜聿明离开陈官庄,向西北方向第五军司令部驻地逃去。李弥、邱清泉与第五军军长熊笑三向杜聿明建议,当夜分头突围,杜表示同意。10日凌晨,华野部队攻克陈官庄及国民党第五军军部驻地陈庄。杜聿明集团残部失掉指挥中枢,整师整团的投降。上午,战斗基本结束,少数残余退到陈官庄西侧的刘集做最后挣扎,下午4时即遭全歼。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仅李弥潜逃。
杜聿明集团的消灭,标志着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结束。经过26天,国民党部队被歼两个兵团8个军22个师,17.6万余人。
在整个淮海战役过程中,民众的后勤支援对于中共军队取得胜利起了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华东局、中原局和华北冀鲁豫分局全力以赴,组织了庞大的支前工作。据粗略统计,广大群众支前民工达543万人(包括随军常备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为参战部队的9倍。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8 500余只,汽车257辆,粮食9.6亿斤。⑦这是一支亘古未见、气势磅礴的支前大军!至于后方加工军粮、赶做军服、筹集粮草、照料伤员的群众,更是不计其数。陈毅在谈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时说:“遍地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是我们真正的优势。人民群众用小车、扁担保证了部队作战。”⑧
淮海战役结束了,中共军队以13.4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正规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1个快速纵队,55.5万余人,⑨基本上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广大地区,为尔后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奠定了基础。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