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刘辰翁《柳梢青》 |
释义 | 刘辰翁《柳梢青》刘辰翁《柳梢青》刘辰翁 刘辰翁 春 感 铁马蒙毡①,银花洒泪②,春入愁城③。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④。辇下风光⑤,山中岁月⑥,海上心情⑦。 注释 ①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毡(zhān):毡子,一种类似于毯子的用品。②银花:喻指明烛。③愁城:语出黄庭坚《行次巫山宋楙宗遣骑送折花厨酝》:“攻许愁城终不开,青州从事斩关来。”本指人愁苦的心境,本词借指临安。④“想故国”句:语出南唐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⑤辇下风光:指京城的繁华风光。⑥山中岁月:指词人避难山中的岁月。⑦海上心情:“海上”语出《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海上心情”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事表明宋亡后词人的忠贞之志。一说指词人遥想南海一带抗元将士的心情。 净名居士像(局部) 【清】 罗聘 日本澄怀堂文库藏 鉴赏 这是一首亡国之后的词作。词题为“春感”,表明是在春天写下的。也许是在元宵佳节的夜晚,春寒料峭,夜色沉寂,对着一盏如豆青灯,饱经流离的词人遥想故国往事、临安今夜,辛酸感慨,一时涌上心头。 起笔便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铁马蒙毡。”铁骑马匹象征着蒙古军队踏入临安,这是战乱予人最惨痛难忘的一幕。虽然事隔多年,身处异地,可是一想起临安城,便马上想到元军铁骑,可见刻痕之深也。接以“银花洒泪”,看似不相关,但“感时花溅泪”(唐杜甫《春望》)中包含的国破家亡之悲隐然写出。一写元兵之铁骑,一写遗民之眼泪,乃同一时间发生的两个场景,让人触目惊心。“春入愁城”,始点词心。春风送暖,原能带来万物复苏、欣欣向荣,而以“愁城”指代临安,浓烈沉痛的亡国之悲,萧条寂寞的压抑之感,于此四字中体现。此时虽然春人,但也吹不破这浓愁。想象的翅膀进一步飞越,既然是元宵佳节,那必定有“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传入耳中。特意点出“番腔”二字,是因为当时临安已经为异族占领,蒙古族喜好的声腔戏鼓取代了南人的歌唱响彻在城中。节日的喜庆似乎正四下酝酿,但接下来的否定之笔“不是歌声”,则将喜庆的气氛彻底冲淡,词人对元朝统治的蔑视、否定、憎恨情绪也跃然纸上。 “那堪独坐青灯”,想象中的番腔戏鼓渐转沉静,思绪收回到眼前的孤灯独坐。夜已深,情近悲,上阕的种种意象都化为此时的一句直白:“想故国、高台月明。”南唐亡国之君李煜曾有一首《虞美人》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无须多言,只用一“想”字,心心念念的故国之思便人人能想见。“高台月明”,在明亮月光的照射中故国临安呈现出宁静苍凉的气息,同时“月明”又暗点元宵节。 以下便一气贯注,天然流转,任心绪飞散在无边的黑夜中:“辇下风光”,是昨日临安城中元宵佳节的繁华风景;“山中岁月”,是今日避难山中的寂寥无奈,心灰意冷;“海上心情”,是苏武初至北海,杖节啖雪、忠于汉朝的坚韧隐忍,也是将来词人终老时的节操所向。关于“海上心情”,有人认为指当时流亡南海的南宋政权抗元斗争的事情,但观此词,点明是“故国”,想必是在压山之败后,南宋政权彻底宣告结束之后才写作的。那时南海边的君臣除战死外,大多赴海而死,而以苏武的典故来解释“海上心情”,也许更切合刘辰翁在宋亡后的悲心苦志。另外,在刘辰翁《虞美人》一词中,有“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一语,也是以“海上”指代苏武。这三个四字短语,犹如三幅人生画面,言简意赅,然余韵深远,让人心生悲意。 于简洁中写沉痛,于淡语处寓深悲,是这一首《柳梢青》的特色。(黄阿莎) 链接 一个南宋遗民的词派——江西词派。元初江西庐陵的凤林书院刊印了无名氏所编《名儒草堂诗馀》,该书共选62人词二百多首,其中除首二人为元词人之外,其余均为南宋遗民,且多半为江西人,尤以庐陵籍为多。此书后晦迹不彰,至清初始重显,厉鹗为之校补,并作《论词绝句》云:“送春苦调刘须溪(辰翁),吟到壶秋(罗志仁)句绝奇。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这便是“江西词派”得名之始。这一词派,以刘辰翁、罗志仁、邓剡、文天祥、赵文等为代表,多抒写爱国民族情感,风格则主要受苏轼、辛弃疾的影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