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栖贤三峡桥》 - 宋·苏轼
释义

《栖贤三峡桥》 - 宋·苏轼

[宋]苏轼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

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垂瓶得清甘,可嚥不可漱。

元丰七年(1084),神宗下诏把苏轼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改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他离开黄州,先到筠州(今江西高安)探望弟弟苏辙,后回到九江,游历了庐山。

栖贤,寺名,位于庐山五老峰与汉阳峰夹峙的涧壑之中的栖贤谷。玉渊名瀑之南有栖贤桥,即三峡桥也。苏辙《栖贤僧堂记》云:“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又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

这首诗先写三峡桥下水流湍急。太山石被水常年滴落还能洞穿,何况这里的水声如雷霆,万年和石相斗,自然把山石冲激得不成形状了。水在壑中,犹如在九地深处涌出,其险峻大大超过了长江的三峡。再写水量丰富,“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最后又进入水流的描写,水波翻滚,水底的鱼也泛起,称“跳波”,可见水涌起之力,水声隆隆,连高山的猿猴也被震落。涧间寒气森森,说“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水上烟雾迷濛,水声哗哗如奏乐。一桥飞架,弯如新月,既如月之形,又似月之高,象飞翔于空。诗人极绘三峡桥下的山态水势,又烘托得桥超凡出奇。其中“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写得又极富理趣。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形容玉渊名瀑水势滂礴、汹涌奔腾之状。长输,长流也。一指泉水从高处奔下,形成飞瀑,恰似“银河落九天”之势;二指涧水不舍昼夜奔流不止。“不尽溪”,谓溪涧之水永远流不完。无底窦,形容深不见底的地洞。《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此指众水之所归处。

这两句诗,苏轼的本意是说,玉渊的瀑布所以奔流不断,是因为它有“源头活水来”;它所以拚命地流去,是因为它想要去注满那无底的地洞。其实,这正是苏轼那种自强不息精神的形象写照。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用这两句话来概括苏轼当时的心态是恰到好处的。他虽然遭受了“乌台诗案”和贬谪黄州的致命打击,但他那积极入世的思想始终成为激励他奋勇向上的精神支柱和原动力。

读苏轼这首诗,使人于困难之时感到奋进的勇气;于搏击之时感到胜利的信心;于求学之时感到力量的鼓舞。它启示着人们:学问,好比一个无底洞,你想要注满它,就必须日夜勤奋攻读,让知识的泉水不断汇成激流,滔滔流去;此外,生活与实践更是主要的源泉,没有这个源泉,“长输”的溪就要“见底”了。虽然,“无底窦”无法注满,但只要有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雄心壮志,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这两句诗托物言志,蕴涵哲理,催人向上,令人惊叹,堪称佳句。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