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泮水 |
释义 | 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藻。鲁侯戾止,其马骄骄。其马骄骄,其言昭昭,载色载笑,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志,顺彼长道,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在泮献馘。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讻,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 束矢其搜。 戎车孔博, 徒御无。 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憬彼淮夷,来献其琛。无龟象齿,大赂南金。 毛诗序说: 《泮水》一诗是“颂僖公能修泮宫也,”诗三家无异议。这个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占主导地位。以后,有人提出: 歌颂鲁僖公不假,但缘由却是僖公派兵征讨淮夷,大获全胜,群臣在泮宫庆贺,淮夷遣使来朝称臣进贡,诗人主要是在颂扬僖公的才略与美德。这一见解在近人的著述中颇为流行。如高亨的《诗经今译》、陈子展的《诗经直解》、游国恩等的《中国文学史》等。 “鲁颂”被人称为“庙堂文学”,分有宗庙的祭歌及臣下对国君的歌颂两部分。《泮水》当属后者,全诗充满了对鲁僖公的赞颂之词。表达了群臣对他的仰慕。由于它与劳动人民生活的距离,在以往的评论中常常被忽视,或至少被认为思想内容不健康,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泮水》所反映的是僖公伐夷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某一侧面,如“济济多士,克广德心。桓桓于征,狄彼东南。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汹,在泮献功”“既克淮夷,孔淑不逆”等,都是有些史料价值的。僖公时,社会已不能和周初的繁荣景象相比,所以本诗显得勉强了一些,但如先人所说“褒美失实,……开西汉扬马之声”。换个角度讲,《泮水》的意义不该较扬马差很多,只是扬马歌颂是盛世,而《泮水》却因鲁国的衰落,难免不给人以强弩之末的感觉,至于威武及繁盛的描述,也就有言过其实的痕迹了。 《泮水》依八章八句分。一至三章写泮水之滨的盛会: 喜气洋洋的泮水之滨,人们在采小芹、水藻,众官拥护鲁侯驾到,骏马奔腾,铃声清清; 沿岸酒宴,美不胜收,真是一派繁盛。四、五章重在写鲁侯,自然是亦文亦武,威严端庄,品德淳厚,献媚之词是少不了的。以下交待盛会的由来: 三军随鲁侯出征,讨伐淮夷,“烝烝皇皇,不吴不扬,不告于汹,”所以才有“淮夷卒获”、“在泮献功”。最后一章是抒发胜利后的喜悦之情。“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全诗的脉络还是很清楚的。 就诗三味而言,《泮水》是典型的赋类作品,洋洋二百余言,基本未用“比”“兴”手法。泮水边的盛会,鲁僖公的形象,征淮夷的战争,都写得很直观,且铺彩错金,艺术上有很强的感染力,更因交待详尽,描述精当而具有史料价值。过去人们说起《诗经》,多是大谈“比”“兴”,而对赋的艺术成就视而不见,是不公平的。《诗经》对汉赋的影响显而易见,汉赋的地位否认不了,那么《诗经》中“赋”诗的艺术地位也是否认不了的了。 《诗经》的很多艺术特点在本诗中得到应用。《泮水》严格遵守了《诗经》中最常见的四字句格式,仅第五章“淑问如皋陶”一句是五字。一至三章的前三句,用了反复吟咏的手法,仅用“芹”、“藻”、“茆”三个字,就区分了人们活动的场所,点出了“水边”、“水面”等不同地点,可谓精炼之至了。本诗在用词上也颇讲究,写鲁侯的威严,用“穆穆”; 写三军的雄壮,用“桓桓”; 写将帅的英勇,用“骄骄”,都是点晴之笔。 虽是赋诗,但也并非平铺直叙。泮水边的盛宴,是在鲁侯领兵平定淮夷之后,但是全诗却是从此开始的,究竟为何而宴,要到六、七章才交待,这种倒叙的方法,在《诗经》中是不多见的。 《泮水》在《诗经》中算得上是长篇,因而有了描写盛大场面和刻划人物的基础。泮水之宴、三军出征,都写得铺张扬厉、轰轰烈烈。鲁侯的出场,更是不惜笔墨,预先做了很多“铺垫”,将那僖公写得虎走龙翔,神人一般,虽有阿谀之嫌,但所期效果已完全达到了。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