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河南回回民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
释义

河南回回民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

回回民族与伊斯兰教是紧密联在一起的,河南境内的回族全部信奉伊斯兰教。河南的回回民族是在唐、宋和元朝两个时期迁入的。
唐、宋时期,中国国力强盛,对外联系频繁,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外交使节和商人来到中国,也带来了伊斯兰教。特别是海上交通发达的宋代,开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为港口,与阿拉伯人进行贸易。开封是北宋王朝的京都,又是大运河水运货物的集散地,一些阿拉伯商人为便于贸易,就在这里长住。为适应他们宗教活动的需要,开封、洛阳(北宋的东、西二京)及周口、南阳等交通要塞便出现了清真寺。到这些交通要塞的阿拉伯商人,必须聚居在中国政府为他们指定的地点,即“蕃坊”之中。久而久之,“坊”就成为回族聚集地方的专用名词了。今天开封的回民还把某一清真寺及寺周围聚集的回民称为“坊”。元朝成吉思汗曾征集大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以及原从中国西北地区迁往葱岭以西的东突厥人中的回纥人内迁中原,以便对西夏、金、南宋用兵。战争过后,这些内迁者一般都就地定居,被中原汉族称为“回回”。这些“回回”在中亚都皈依了伊斯兰教。元政府将这些回回集中在一起屯田。如《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八年七月,“庚子,括回回炮手散居他郡者,悉令赴南京屯田。”至元二十六年“十一月丙午,回回、昔赤宝百八十户居汴梁者,申命宣慰司绘其田。”引文中的“南京”“汴梁”皆指开封,当时的开封就是元朝的南京。集中屯田使回民有了固定的家园和赖以生存的土地,并逐渐形成了村落。人们把回民聚屯的地方称为“回回寨”或“回回营”,从名字上亦可看出当年回民军事屯田的性质。
“回回”经唐宋与元朝两次入迁中原后,在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形成民族,即回回民族。回回民族的绝大部分是伊斯兰教教徒,他们为举行宗教仪式和传授宗教知识,在聚居地修建礼拜寺,通称清真寺。据统计,河南省始建于明代以前(包括明代)的清真寺就有一百三十余座,分布在河南省的开封、洛阳、南阳及某些县城中。清真寺的建筑形式有阿拉伯穹窿式的,如博爱县大辛庄清真寺、开封王家胡同清真寺;有中国传统的殿宇式的,如开封东大寺、朱仙镇北大寺、郑州北大寺等。开封是北宋的东京,元代的南京,明代的周王府,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省会,是河南回民聚居久远的地方,故清真寺多而建造时代悠久,有东大寺、北大寺、文殊街清真寺、西皮渠清真寺和凤凰寺等共十三坊。
伊斯兰教认为“回女本不宜聚礼”,故伊斯兰世界只有男性可到清真寺参加集体宗教活动。20世纪20年代,河南穆斯林率先创设了女清真寺,如开封东大寺旁就有四处女寺,文殊寺、北大寺、家庙寺等附近也都有女寺;郑县有女寺三座、新野县有女寺一座。继河南之后,北京等地也陆续出现了女清真寺。
清真寺不仅供穆斯林礼拜,还是进行宗教教育的场所。伊斯兰《圣训》认为,“求学,在穆民的男女上是主命”。因此清真寺里都设经堂教育讲堂,而在规模较大的清真寺中设学堂。如开封鼓楼西街的三民胡同清真寺(原名凤凰寺),设有武学、阿文大学和汉文学校三学。其中学习阿文的有二十至四十人。王家胡同清真寺的阿文学校有一百多名学生,学习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等十三本经,培养出许多有学问的阿訇,故有“小麦加”之誉称。善义堂清真寺设有私塾小学,学习汉文的四书五经。东大寺亦有“经书义塾”,学习伊斯兰教经典、武术、阿文等。文殊寺与宋门外寺设清真女学等等。
中州回民大多经营小商业、小食品等。在长期的经营中,他们制作的食品一般味善色美,形成特色,是传统风味的佳肴,如开封马豫兴桶子鸡,名冠中州,与北京烤鸭齐名。又如“羊肉泡馍”、“羊肉涮锅”等,皆为河南的风味名小吃。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