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江上 |
释义 | 江上·皇甫谧· 丈人遗尽 鼓枻江隈 楚胥求济 夜乱芦漪 笑辞星剑 意进鲍鱼 匆匆戒别 何用名为 〔选自《高士传》〕 《江上》讲的是春秋时的伍子胥(名员字子胥)在父亲遭谗被诛之后,孑身逃奔吴国的路上遇到高士的故事。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故事内容反映了“晋人底风度”。 《江上》着重表现了“丈人”的“隐士风度”和“高尚品德”。伍子胥为避杀身之祸,俟机为父报仇离楚奔吴,行至江边“欲渡无舟”,前面是涛涛大江,后面是“楚人购员甚急”。足智多谋的伍子胥无计可施“自恐不脱”,正在危急之时,“见丈人得渡”。“奔”、“甚”、“恐”表现了当时处境的危急,小说对江边的处境渲染较详,因为它和下面谢恩献剑密切相关,是表现主旨的重要情节,因此,详述不惜笔墨。“见丈人”和“得渡”和主旨关系不大,故而从略。这种详略的安排对表达作品的主旨收到了较好效果。小说还采用了在人物对话中运用对比来表现人物思想的方法。为报答丈人的“得渡”之恩,子胥“解所佩”“千金之剑”献给丈人,“丈人不受”。并说:“楚国之法,得伍胥者爵执珪,金千镒,吾尚不取,何用剑为。”在这里“爵执珪,金千镒”和“千金之剑”形成鲜明对比,此是对比之一。其二是在丈人心目中的对比,即:“千金之剑”、“爵执珪”、“金千镒”与“名”的对比,孰重孰轻?读者一目了然。从而使作者着意刻划的“高士”形象凸现于纸上,达到赞美这种“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隐士风度。作品中虽映现着当时社会上盛行的老庄、佛教思想,但这种表现手法对后人的小说,特别是文言小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小说的最后有八句似诗的结语,其意是概括全篇的主要内容,用以加深作品的主旨。这种似诗的文字,给人一种含蓄的感觉。虽然“诗”显得粗糙一些,但这种表现方法对后代文言小说甚至白话小说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江上》这篇小说还处于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艺术形式上还只是粗陈梗概,缺乏艺术的概括,人物刻划多半是作者想象的轨迹,还谈不到性格发展的问题。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