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民谣“板唱”皆有新:音乐体裁及乐器
释义

民谣“板唱”皆有新:音乐体裁及乐器

在朝鲜族民间音乐中,民谣占的比例最大。
绮丽风姿民谣盛
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民谣的传统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民谣最初产生的地区分为南道民谣、京畿道民谣和西道民谣。南道民谣产生于朝鲜半岛的南部,著名的民谣有《纺车打铃》、《农夫歌》等。京畿道民谣又称中道民谣,大家熟悉的《阿里郎》、《道拉基》均产生于中道。西道民族产生于朝鲜半岛的北部。因移民来源的关系,南道民谣多流行在中国东北的北部和西部;西道民谣流行在靠近中朝两国边境线的延边、丹东等地;中道民谣的流行则较广泛,遍及所有的朝鲜族居住区。另一种民谣的分类是按最初产生的环境分为劳动民谣、抒情民谣、叙事民谣、民俗民谣和新民谣。
(1)劳动民谣。
朝鲜人劳动时是离不开歌唱的,几乎任何劳动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歌曲。如农耕劳动的歌曲有《插秧歌》、《薅秧歌》、《农夫歌》等;捕鱼劳动有《拉网歌》、《捞鱼歌》、《船歌》;纺车织布的歌有《织布谣》、《纺车谣》、《织麻谣》;狩猎歌曲有《野鸡打铃》;伐木时有《拉木歌》;打铁时唱《风箱打铃》。旧时农区还有劳动娱乐组织——农乐队。农民自愿组成农乐(劳动)组互帮农事。清晨出工,吹奏鼓乐下地,田间小憩,在空地即兴歌舞,从事插秧、除草等繁重劳动时,由长鼓(朝鲜族一种古老打击乐器)手在旁击鼓高唱助兴,众人对歌和之,以减轻疲劳,提高劳动效率。朝鲜族劳动民谣可分为直接配合劳动演唱的民谣和抒发在劳动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反映劳动生活而不直接伴随劳动动作的民谣两类。
直接配合劳动生产而演唱的歌谣,朝鲜语称为“索哩”,相当于汉族的劳动号子。“索哩”常常伴随群体劳动,节奏鲜明,一领众和,领唱部分相对自由,歌词可即兴创编,和腔多用衬词,情绪热烈,曲调结构短小,多为分节歌。
不直接配合劳动动作的民谣,多与家庭手工业劳动相联系,也有反映渔业和狩猎业劳动生活的作品,其基本内容是描述个人的处境,表达内心情感等。这类劳动民谣旋律富于抒情性,节奏自由,从音乐性质上更接近于抒情民谣。
通常,劳动民谣的音乐特征是与劳动形式和强度有关。劳动强度大,所演唱的民谣如拉网、打夯等对应的旋律较单纯朴素、明快,节奏清晰,均分律动,与劳动节奏相吻合;劳动强度小,所演唱的民谣不受劳动节奏的限制,如舂米、纺车等,旋律自由、抒情、婉转,富于歌唱性,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齐唱。
(2)抒情民谣。
在朝鲜族民谣中,抒情民谣占的数量最多,其表现内容相当丰富,几乎反映了朝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尤其以爱情题材和赞美自然风光内容的居多。如备受朝鲜人民喜爱的一首古老情歌“阿里郎”,在朝鲜族社区中广为流传。这首著名的抒情民谣源于朝鲜,传说甚多。“阿里郎”有很多种,如“江原阿里郎”、“珍岛阿里郎”、“长阿里郎”等等,虽音乐风格有所差异,但表达的内容则是一个主题——爱情。其曲调优美流畅,委婉缠绵,略带悲伤,抒发情人别离之苦。抒情民谣,顾名思义,自然是以抒情为主,抒发人的各种复杂情感,包括喜悦、欢乐、忧伤、痛苦等,用抒情民谣抒发、宣泄个人的情绪,以平衡内心。因此,抒情民谣深为朝鲜人民所喜爱。
抒情民谣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感染力,结构规整,基本演唱形式是独唱,多采用分节歌的形式。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社会的封闭性,各地之间的文化影响与交流日益频繁,因此,抒情民谣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传播。
抒情民谣中的许多作品称为“打铃”,“打铃”是汉语译音。据传,古时艺人们常边摇铃边歌唱,故名。“打铃”原指慢速的抒情性民谣,后来把欢快活泼的曲调也归入“打铃”的范畴,不直接配合劳动动作的劳动民谣也有许多称“打铃”的,最后,“打铃”甚至包括了某些带有抒情性的叙事民谣。因此,“打铃”不是一个民歌的类别,而是对某一些民歌的习惯性称谓。
(3)叙事民谣。
从内容上看,每首叙事民谣往往包含一个完整的、具有情节的故事。其歌词长大,和语言音调韵律配合密切。叙事民谣又称“长杂歌”或“杂歌”,按其产生的地区可分为西道杂歌、南道杂歌和京畿道杂歌等。叙事民谣的内容生动、形象,如《孔明歌》叙述了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船夫歌》则是描述了一穷渔夫在海上遇难后被人搭救返回故里,亲人们误认为他已葬身鱼腹,正在为他亡灵超度的故事。有些叙事民谣以描绘山川景色、动物形态为主题,如《鸟打铃》描写了杜鹃、黄莺、布谷、白头翁等鸟儿的可爱形象,生动而细致地模拟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啼鸣声。
(4)民俗民谣。
在朝鲜族社区中,音乐与许多民间风俗相伴随。如婚丧嫁娶、喜庆节日、颂赞神德及占卜、跳神、念经等,甚至建造房屋等民俗活动中也演唱相应的歌曲。民俗民谣可分为习俗和宗教两大类。习俗民谣多与礼仪相联系。朝鲜族人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社区中,许多礼仪都已规范化,各种习俗活动都有其一整套的程序,如婚礼上唱的《祝婚谣》;送葬时唱的《黄泉谣》;老人过六十大寿时唱的《祝寿谣》等等。
宗教歌谣的内容多与佛教有关。旧时,大部分朝鲜族人信仰佛教,在进行宗教活动中往往离不开音乐——歌谣。有些宗教歌谣与民间巫术有关,如《踩地神》、《抓鬼》等。
(5)新民谣。
新民谣的主要题材是赞颂大自然美丽风光,借此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新民谣的曲调,是在传统民谣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的一些成分而创作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之后,对朝鲜人民进行残酷地镇压。为了摧毁朝鲜人民的爱国和民族意识,一方面进行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另一方面妄图消灭民族文化,甚至禁止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这种情况下,爱国的朝鲜音乐家为了唤起民众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感情,创作了大量的民谣歌曲,这些歌曲迅速在民间得以流传,现被称为“新民谣”。
新民谣多采用传统的3/4拍或6/8拍,曲调流畅、抒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著名的新民谣有《诺多尔江边》、《朝鲜八景》等。
新民谣的出现,在朝鲜族音乐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后来朝鲜音乐家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独具特色的歌舞音乐
朝鲜族的歌舞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目前,在中国的朝鲜族中流行最广泛的是农乐舞和长鼓(杖鼓)舞。
农乐舞是自娱性歌舞,原由男性表演,后发展成为男女表演。农乐舞这种形式最早可溯源到古代朝鲜人与祭天有关的宗教仪式歌舞。据朝鲜学者研究,农乐舞是在李朝时期逐渐完善起来的。
农乐舞包括多种,如尚帽舞、法鼓舞、假面舞、延丰台舞和踩地神舞,伴奏这些不同的舞蹈有十二套不同的节奏型。在朝鲜族社区中最流行的是尚帽舞,表演时,舞者在帽上系上长长绸带,通过头部的摇晃动作,使绸带在空中飞舞,表演精彩,气氛热烈。音乐热情奔放,富有朝气。伴奏配以丰富的打击乐器和唢呐等吹奏乐器。乐器演奏者又是舞蹈者,小锣的演奏者是整个乐队的“指挥”。乐曲结构短小,可反复演奏。
农乐舞,古时常在祭祀、农业劳动和节日时表演,现今已广泛用于节日、庆丰收及舞台演出等。
长鼓舞是指表演者身背长鼓,边击鼓边舞,其动作优美,舞蹈的律动与鼓的节奏配合紧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延边长鼓舞(朝鲜族)


丰富多彩的器乐文化
朝鲜族的器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高句丽时期,朝鲜族器乐已有高度的发展。宋代徐兢在《高丽图经》中记载了高句丽阅兵仪式中的军乐队:“骑兵之次,鸣笳之军次之,铙鼓之军又次之,每百余步鸣笳之军必却行,面诏兴而合吹之,声则击铙鼓为之节。”《高丽史》也记载:1254年,当时统治者用一千三百五十名乐师奏乐为宴会助兴,可见当时的乐队规模之庞大。
目前,朝鲜族常用的乐器有十几种,分弓弦乐器、弹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四类。弓弦乐器有奚琴及牙筝。弹弦乐器有伽倻琴、箜篌、弦琴、扬琴等。管乐器有短箫、唢呐、筚篥、洞箫、横笛。打击乐器有长鼓(杖鼓)、手鼓等。
下面介绍几种富有特色的朝鲜族乐器。
(1)奚琴。
这是一种形制近似二胡的弓弦乐器。其共鸣筒用竹子或黄桑木制成,琴杆亦是竹制。据史料记载,奚琴原为中国东北少数民族奚部的民间乐器,何时传入朝鲜族社区尚不清楚。
奚琴有二根弦,内弦叫“中弦”,外弦称“游弦”。是bB调乐器,实际音高比记谱音低大二度。其中,高音区酷似人声,音色深沉、悦耳。演奏时特殊的按弦方式,使奚琴极富民族特色。
(2)伽倻琴。
又称“晋汉琴”,相传是六世纪朝鲜伽倻国人于勒制造的,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深受朝鲜人民的喜爱。伽倻琴的形制似汉族的古筝,但与古筝不同的是,演奏伽倻琴时琴身斜置,演奏手法也同古筝有所区别。伽倻琴原为五声音阶定弦有十二弦,现已发展到七声音阶二十三弦。伽倻琴也属bB调乐器。
伽倻琴音色优美,适于演奏传统乐曲,特别是伽倻琴散调。《散调》是伽倻琴最著名的乐曲,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著名演奏家金昌诈(1865—1920)首创。吸收民间习俗音乐《新罗辉》的素材,用说唱音乐“盘索里”的节奏形式加以发展、提高,完成了伽倻琴“散调”。
(3)洞箫。
这是中国朝鲜族最流行的乐器。是竹管乐器,吹奏方法与汉族的洞箫相似。但演奏时需左右摇头以奏出抖音。由于洞箫的音色独特,个性鲜明,故至今未用到朝鲜民族乐队之中。
(4)长鼓。
长鼓又称杖鼓,亦即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载的“羯鼓”。据《通典》记载:羯鼓“以出羯中,故号羯鼓”。据日本音乐学家林谦三考证:羯鼓原为印度乐器,大致到了东晋,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乐学规范》中把长鼓列为唐部乐器,因此,有人认为长鼓是在隋唐时从中原传入朝鲜半岛的。
长鼓鼓身为木制,呈圆筒形,中间细实。两端粗空,蒙有鼓皮,起共鸣箱作用。两端鼓身大小不同,左面18厘米,右面16厘米。两端各有八个拉绳铁勾,以系绳绷羊皮、马皮或牛皮,中段有八个活动皮套,松紧皮套可调节音高。两个鼓面发出的音高,一般为四、五度关系。长鼓以打击朝鲜族民间音乐的节奏——“长短”为主要内容,在民歌、器乐、歌舞、说唱与戏曲中均少不了长鼓。朝鲜族古谚中说:“一鼓手二名唱”,敲击长鼓技术的高低,往往代表一个民间艺人的水平。在延边的艺术学校中,学习长鼓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鼓面,左手拇指放在鼓框边,其余四指击拍。长鼓的节奏常用的有二十余种。在朝鲜民间乐器中,大部分吹管乐器都是bB调乐器,即实际音高比记谱低大二度,因此,拉弦组和弹弦组乐器都按bB调音高。
朝鲜族民间乐曲形式的名称往往也是乐曲的名称,如《灵山会相》、《散调》等。
板唱和唱剧
板唱,是朝鲜族的说唱音乐,朝鲜语称其为“板索里”,汉语译为“板唱”,也有人译为唱乐、剧唱或板声。“板”是指游戏的场所,“索里”是唱的意思。这种说唱艺术形式,产生于十八世纪之前,到十八世纪已非常盛行。有人认为,板唱源于叙事巫歌。
板唱由一个人表演,另有一鼓手在旁击鼓伴奏。当唱到精彩之处时,鼓手常随着节奏发出“呃依、卓塔!”(好啊!)的感叹,为演唱者鼓舞情绪,渲染气氛,这种感叹被称为“助兴”。表演时,演唱者一般都穿民族服装,头戴纱帽,右手执一把扇子,左手拿一条手绢,站在舞台的中央进行表演。
板唱的表演具有唱、白、做三个要素。“唱”是指用演唱来刻画人物、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也用来描写景色和叙事。“白”即道白,可分为叙述式道白和咏叹式道白两种,用以叙述事件的发展,有时也用于人物内心的独白、对话和心理描写。“做”就是形体动作,是一种舞蹈化的表演,其目的是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表述的故事内容。板唱的舞姿和民间巫术舞蹈的动作有着一定联系。
表演板唱时,首先唱一段“短歌”,一般是抒情短诗,相当于汉族评弹中的“开篇”。唱完“短歌”,演唱者会说“这只是一首短歌,真正的故事请听我慢慢道来”,这时才表演正式的节目。
板唱的唱腔有多种,包括完调、羽调、梅那里调等,每一首唱腔都有不同的音乐情绪,演唱者会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选用哪种曲调表现。
板唱的演唱风格,各地区有差异,并且还有流派之分。一般认为,板唱的曲目有十二部。最流行的有《春香传》、《沈清传》、《兔子传》、《赤壁歌》、《白白依》等。
唱剧,是集歌唱、道白、舞蹈、器乐及灯光、布景等在内的较完整的综合戏曲艺术形式。早期的唱剧是在板唱的基础上形成的。二十世纪初,朝鲜人开始把板唱多角化,从一个人表演演变为多人化装表演,并加有旁唱来介绍剧情的发展。原来角色固定化,又加上器乐伴奏及舞蹈、舞台美术等表现手段,形成了一种戏曲形式。从表演形式上看,唱剧的唱腔有独唱、对唱和旁唱三种。许多唱剧的唱本是根据“板唱”的台本改编的,著名剧目有《春香传》、《沈清传》等。目前,在中国的朝鲜族社区中还没有专业或业余的唱剧团,唱剧流行的区域不广泛。
独特的音乐概念——“长短”
“长短”这一音乐概念,它包含了节拍形式、节奏型、速度及情绪、风格等诸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长短”是朝鲜族民间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音乐概念。“长短”的类型有数十种,形成一套体系,按音乐体裁可分为民谣长短、叙事曲长短、农乐长短、歌曲长短、巫俗音乐长短、灵山会相长短等六大类。按音乐的功用可分为正乐长短(包括宫廷宴礼乐、灵山会相、歌曲等)和民俗乐长短(包括民谣、板索里、散调、农乐、巫俗音乐等)两大类。每种“长短”都有固定的名称,其中有以速度命名的,如“中莫里长短”、“辉莫里长短”、“扎金莫里长短”;有以民歌的名称命名的,如“阳山道长短”、“嗡咳呀长短”;也有以节奏的性质命名的,如“抒情长短”。常用的“长短”有以下几种:
(1)晋阳调长短,是18/8拍,四小节为一单位,速度极慢,是板唱和乐曲中常用的长短,以表达严肃、优雅、哀怨等情绪。
(2)中莫里长短,12/8拍,一小节为一单位,用于板唱、器乐曲、民间歌曲和舞曲。中莫里长短深沉、刚健,给人以庄严的感觉,常用以描绘内心世界深沉的情感。
(3)中中莫里长短,比中莫里长短稍快,情绪乐观。
(4)古格里长短,最常见的一种长短,6/8拍,两小节为一单位。适于表现抒情性的音乐和稳健的舞蹈动作。
(5)漫长短,又称古格里快板长短,比古格里长短稍快,6/8拍,由四小节为一单位,情绪灵活、轻快。
(6)扎金莫里长短,“扎金”在朝鲜语中是“快”的意思,故有人译为“快莫里长短”。12/8拍,活泼、有力,适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用于板唱、器乐曲、民歌和农乐舞中。
(7)阳山道长短,《阳山道》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民歌,这种同名长短就是因此歌而得名。9/8拍或3/4拍,每小节一单位,因节奏富于跳跃性,常用于民歌和舞蹈音乐中,适于表现喜悦的场面和节日的气氛。
(8)抒情长短,2/4拍,每两小节为一单位,常用于抒情性民歌的伴奏中。
(9)打铃长短,12/8拍,每一小节为一单位,适用于粗犷、豪放的音乐中,常用以男子舞蹈的伴奏中。
(10)等得宫长短,12/8拍,每一小节为一单位,情绪乐观、诙谐,多用于舞蹈的伴奏。
(11)嗡咳呀长短,《嗡咳呀》是一首农事号子,这种长短由此歌而得名。4/4拍,每两小节为一单位,适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
(12)辉莫里长短,这是朝鲜族民间音乐中速度最快的长短,又称“短莫里长短”,4/4拍,每一小节为一单位。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场面和激动的心情。过去多用于板唱和伽倻琴散调,现也用于舞曲和器乐曲中。
“长短”,一般用长鼓(杖鼓)、鼓等打击乐器演奏,用线谱音符记谱。“长短”在朝鲜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前文所述,据《乐学规范》记载,长鼓(杖鼓)是属于唐部乐器,可见是由中原传入的。据林谦三考证,长鼓是从西域传入中原,传入的时间大约在东晋,而朝鲜族使用长鼓应在其后。现在,长鼓在中原早已失传,而在朝鲜族社区中却得以保留和发展。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