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民劳 |
释义 | 民劳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 无纵诡随, 以谨无良。 式遏寇虐, 憯不畏明。 柔远能迩, 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 汔可小休。 惠此中国, 以为民逑。 无纵诡随, 以谨惽怓。 式遏寇虐, 无俾民忧。 无弃尔劳, 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 汔可小息。 惠此京师, 以绥四国。 无纵诡随, 以谨罔极。 式遏寇虐, 无俾作慝。 敬慎威仪, 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 汔可小愒。 惠此中国, 俾民忧泄。 无纵诡随, 以谨丑厉。 式遏寇虐, 无俾正败。 戎虽小子, 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 汔可小安。 惠此中国, 国无有残。 无纵诡随, 以谨缱绻。 式遏寇虐, 无俾正反。 王! 欲玉女, 是用大谏。 人民整天辛苦劳累,只求能稍稍喘口气。安抚好这西周王畿,以使四方诸侯归服。切莫听信狡诈佞臣的谎言,对坏人要多加提防。制止掠夺与残暴,不因他们地位显贵而惧怕。亲远人爱近邻,以保我周王。 人民整天辛苦劳累,只求能稍稍喘口气。安抚好这西周王畿,百姓才能心满意。切莫听信狡诈佞臣的谎言,警惕有人阴谋夺权。制止掠夺与残暴,不要使人民忧患不已。千万别抛弃您的功劳,保持您的英名。 人民整天辛苦劳累,只求能稍稍喘口气。安抚好西周王畿,以使四方诸侯亲服。不要听信狡诈奸佞的谎言,对他们反复无常尤加小心。制止掠夺与残暴,谨防有人为非作歹。严肃谨慎讲究礼仪,亲近那些有德之士。 人民每天都辛苦劳累,只求能稍稍歇一歇。安抚好西周王畿,使人民消除怨气。不要听信狡诈奸佞的谎言,对险恶坏人多加防备。制止掠夺与残暴,莫使政局动乱。您虽年纪轻轻,所起作用着实不小。 人民天天都辛勤劳累,只求能稍微安适 一些。安抚好西周王畿,国家安定,不会有残酷争斗。不要听从狡诈奸佞的谎话,对结党营私格外警惕。制止掠夺与残暴,莫使政权发生危机。王啊,我想您像玉一般好,所以用这首诗来规劝。 《民劳》凡十章,章十句,充满了民怨国危的忧虑。 诗篇旧说作于厉王时。其时“赋敛重数,徭役繁多,人民劳苦,轻为奸宄,强凌弱,众暴寡,作寇害。” (《诗三家义集疏》 引郑《笺》)据《国语·周语上》载:“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 ‘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召公据理力谏,“王弗听”,激起了人民的极大愤怒,公元前八四二年,“乃流王于彘”。故《毛诗序》以为,该诗是“召穆公刺厉王”之作,此说大体可从。三家也无太大分歧,只有朱熹提出不同看法,他说:“《序》说以此为召穆公刺厉王之诗。以今考之,乃同列相戒之辞耳,未必专为刺王而发。然其忧时感事之意亦可见矣。”(《诗集传》)吴闿生说:“词旨显为告戒执政而作,然谆谆如此,则其时之将乱可知。故《序》以为刺厉王。盖探立言之意而言之也。”(《诗义会通》)此二说必须把末章“王欲玉女,是用大谏”释作“王欲爱你,故受深谏”,如是则有背史实,因而不拟取。 诗篇每章都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字样提出 “民不堪命”情况开头,接着述说“惠此中国”,安定民心,预防四方诸侯乘虚而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继而提出三点具体办法: (一)是“无纵诡随”——目的在于 “以谨无良”、“以谨惽怓”、“以谨罔极”、“以谨丑厉”、“以谨缱绻”。换言之,就是对身边那些巧言令色、吹牛拍马、奸诈狡滑的官员进行约束监督,以防他们与邪恶的人内外勾结,图谋不轨。(二)是“式遏寇虐”——目的为了“憯不畏明”、“无俾民忧”、“无俾作慝”、“无俾正败”、“无俾正反”,亦即打击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所畏惧地行凶作恶的人,维护百姓的生活、生产安全,解除他们的人命危浅之忧,使坏人无法作恶,保证王朝政治的清明而不走向反面。(三)是 “柔远能迩”、“无弃尔劳”、“敬慎威仪”,注意子弟的行为,鼓励忠臣义士进谏,“以定我王”、“以为王休”、“以近有德”、“是用大谏”。也就是说,要怀柔远方,亲近近邻,珍惜以往功劳,敬慎上帝,保持人君威仪,严厉管束子弟,从谏如流。只有这样,才能巩固王位,成就美名,亲近贤人,事行而不悖。 以上所说就是这首诗的内容大概。从这些内容的陈述我们看到,诗篇的作者既充满了民怨国危的忧虑而又赤胆忠心,富有政治经验。诗篇锋芒毕露,善于言辞的风格和分条理析,层层推进的结构,与 《国语·周语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很接近。这种以论入诗,谆谆劝导,把统治集团内外的诸多矛盾深藏于情况如何,应当怎样对待的告诫之中,从而使诗篇不流于政治说教的艺术手法,不仅在风诗和《小雅》 中未见,就是在 《板》、《荡》、《桑柔》几首同被视为“变大雅”的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都不无认识价值。 上述评介,大抵从“召公谏厉王”之说,因而,对“戎虽小子,而式弘大”、“王欲玉女,是用大谏”两处的理解与一般注释本略有不同。“戎”,一般释作“汝”,今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发声辞”之说。“小子”注释本均未确指,只说是“古代对年轻人的称谓”,今从《辞源》(修订本)的“子弟”之释。包括皇族在内的统治阶级上层子弟往往仗势欺人,为所欲为,“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七月》) 就是其例。因而召公诫厉王要注意他们的行动,莫以为他们年少而放纵,他们年纪虽小,破坏性却很大,容易激起民愤。“王欲”二句,用郑《笺》“王乎我欲令女如玉然”(《诗三家义集疏》引)之说。令王“如玉然”而深谏,言下即有劝其停止“弭谤”,接受讽谏,广开言路之意。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