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过程与实在》
释义

《过程与实在》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著,1929年出版。过程哲学的代表性著作。该书的副标题“宇宙论文集”表明它属于思辨哲学或宇宙形而上学。怀特海把自己的这一形而上学称为“有机体哲学”(PhilosophyofOrganism),他认为只有有机体哲学能够描述由直接经验揭示了其过程、创造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宇宙,《过程与实在》的主旨即在以有机体哲学取代传统的实体哲学。
作者开宗明义,指出要很好地理解这本书,必须抛弃一些“流行的思想习惯”,如对思辨哲学的怀疑,信任语言能够充分表达命题;哲学的思维方式包含了或被包含于感官心理学;来自表达式的主—谓结构;知觉的感官论;空洞的现实性理论;客观世界作为纯粹来自主观经验的理论构造的康德式的理论;以无谬误论证而作的武断推理;进而相信,除了某种前提的荒谬以外,逻辑一致能够表明任何事物,等等,这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针对分析哲学而言的。由此,怀特海表达了他对哲学的主张:哲学批判地考察一切当然的事情,是意识进行的自我校正,从根本上说这种意识是超越主体性的意识。哲学的方法是概括,即把我们所知的具体个相转变为共相,这一概括的基础不是演绎而是描述,是对活生生的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哲学体系应该是逻辑一致的、连续的,但不应超出其界限而陷本身于无经验基础的抽象之中,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哲学的一个主要错误就是“具体性误置”(thefallacyofmisplacedcon-creteness),而哲学的成功则相当于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这种错误。
运用描述性的概括方法,怀特海建立了有机体哲学的范畴表。它们分为四类:终极范畴(thecategoryoftheulti-mate)、存在范畴(thecategoriesofexistence)、解释范畴(thecategoriesofexplanation)和责任范畴(thecategoriesofobligation)。
现实实有取代了传统哲学中的特殊实体,是宇宙所由构成的终极且真实的事实、最具体和最普遍的存在,也是其他类型存在的基础、理由和根据。“任何事物至少被某一现实实有所承受”是形而上学的第一个定律。现实实有具有自己的结构和个性、生命和创造能力,它又是“刹那过程”,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失之中,而在消失时,它又通过摄受而转化为其他现实实有,并获得客观永恒性。现实实有的概念既适用于非生物世界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既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上帝。但上帝区别于所有的其他现实实有,因为它并非缘起于任何事物,而所有的其他现实实有都是具体时空条件下的缘现(actualocasion)。除现实实有外,我们经验到的还有另一类型的基本实有,即永恒客体(enternalotjects),它是流变世界中的恒定因素,事物的共相,纯粹的潜在可能性和尚未实现的理想。永恒客体可以指涉人们所使用的任何抽象的“名词”和“形容词”,即包括感性资料、观念形式(如“红色”、“喜欢”、“和谐”、“美”等),也包括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模型,是对柏拉图哲学中理念或永恒形式的回忆。和柏拉图不同的是,“永恒客体永远是现实统一体的潜在可能性”,它不能独立自存,亦不限于概念。任何实际缘现的产生都是由于有永恒客体的侵入和集结,该事态的性质也就由这些可能性在其中体现的方式来决定。但永恒客体本身对侵入时间中的任何特殊事实都保持中立。没有新的永恒客体,它们在无限的上帝的原始观念中是确定不变的。
在朝向新奇事物的创造性前进中,有机体把宇宙向诸因素汲取(appropriate,怀特海将其与absorb、pass、ingress、objectification作同义词来使用)来以形成自身,这就是摄受(prehension)。它表征了实有之间,以及实有和永恒客体之间的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关系,是宇宙间最基本的能动活动,现实实有的产生机制。“任何事物,无论是现实存在的还是非现实存在的,对于每个生成过程都是潜能”,每一现实实有的生成便是对这诸多可能性及其集结进行选择和限制的结果。摄受受主观目的的支配。按照解释范畴的第11个范畴,摄受由三个要素组成:作为摄受主体的现实实有;被摄受的材料和主观形式。后者说明主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格调,以及何种价值标准进行选择,它决定着事物在自我形成中加入何种摄受。每一现实实有都有“心—物二极”,摄受亦分为物理摄受和概念摄受。从物极看,现实实有在时空中(上帝除外),并能通过摄受其他实有而组成自身;从心极看,它有自己的情感、目的、价值需要,并能摄受永恒客体。
宇宙中每一事物都与其主观目的的实现相关:同样地,每一事物又以不同强度的主观目的来摄受其他事物。这种相互摄受便形成联系或关联。一个关联,按照解释范畴的第14个范畴,“是一组由相互摄受所形成、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的现实实有”。由此便得到了一种机体共性:宇宙中每一事件都是另一事件的因素,所有的事物最终都是相互包含的,没有孤立的事件。另一方面,每一现实缘现的存在都表现为一个持续过程,其中新的摄受不断发生,直至达到最终的“满足”阶段。在这个被作者称为“共生”(concrescence)的过程中,“有一种连续的阶段,其中新的摄受是在与前一阶段摄受的结合中产生的”,而每一缘现在共生的过程中都得到客观化,展示了对未来的要求。未来在某种意义上是现实缘现存在的组成部分———怀特海是在把现实缘现描述为“主观超体”(subject-superject)时表达了这一思想的:每一缘现都是进行经验的主体和这一经验的超体,它是现有经验的材料,也是现有经验的未来的结果或目的;这种未来的结果或目的控制现实缘现的生成,并使其达到最后的满足。这样,过去和未来都成为现实缘现的组成部分。“现实实有是什么”不仅取决于它是如何生成的,亦取决于它将会生成的。“现实实有的存在,即是由它的形成过程所构成”,这就是著名的“过程原理”。而这诸多缘现所形成的一贯历程性的整体并且是一层次结构。于是,诸实有间不仅有空间上的相互并存和涵摄关系,又有时间上的前后承继关系,还有整体与部分的包容关系。整个宇宙便是这样由多而一,又由一而复为多中之一地衍生下去,成为一个普遍联系和连续演化的有机整体。机体的隐喻取代了机械的隐喻,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
学的核心思想,而“所有事物都是流动变化的”是怀特海建立其整个体系所遵循的最终概括。和后者共生的是与之对立的概念———永恒事物。作者认为这两个概念构成了形而上学的完整对象。怀特海试图寻求一种方法———事实上是价值论的方法———将二者统一起来。这在他的体系中是以“自我同一性”和“宇宙秩序”这两个原则来表述的。在其9个责任范畴中,作者创造了客观同一性这一范畴,把现实实有的自我同一性规定为宇宙的个别组成部分。每一现实实有都是一个具有原子同一性的细胞。在共生过程中,现实实有是一起生长的。但是,它们并不具有相同的原子同一性,它们保持自我同一性,因而表达了自己的生存方式,有自己的个性。这种客观的自我同一性同时也就要求和预设了和谐和一般的宇宙秩序。这后一方面是在第7个责任范畴“主观和谐”中表述的。自我同一性揭示了在事物的变化中表现出其永恒性的自我构成的个性,这是事实世界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又是对价值世界的永恒性的摹仿品;共生过程中的摄受即是趋向一稳定和谐的宇宙秩序。在《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是用价值范畴统一了流变与永恒,并由此协调了“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对立。在这里,如同在怀特海形而上学体系中一以贯之的,善的一般条件亦导源于善的经验自身。生命是对自由的渴求,亦意味着创新,这里便存在着由某种主动而激烈的对抗而产生的“恶”,亦可出现可能会抑制或延缓创造性的“新”或定型化的“和谐”。在怀特海的宇宙中,恶是经验的事实。但是当创造性前进达到其终结或满足时,宇宙就摆脱了恶的事实。满足或终端因为个别的不和谐(Discord)而在内容上更为丰富,所有具有抑制作用的新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对更大的善有益。
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是经验论乃至感觉论的。“在黑格尔式等级森严的思维范畴中,有机体哲学属于感觉范畴的等级。”摄受论和创造性前进的原则都是受感觉的普遍性控制,摄受即是“感受”(正面摄受)和“感受的排除”(反面摄受);而创造性前进则是这样一个过程,在其中这些感觉是与和谐的范例相融合的。作者对经验的感觉特征的重视具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两个方面的含义。它首先是反对把主体—客体的区分作为知识的基础。按照作者的看法,大部分传统哲学都认为理智是主要的,在这种观点中,认知的主体是基本材料,哲学的任务就变成对主体所面向的客体做出的命题的有效性提供证明。而有机体哲学认为主体出自世界,它表而有机体哲学认为主体出自世界,它表示感觉过程构成的统一体并且包括着感觉过程;客体则是由一系列性质和关系构成的统一体,它必须是先行存在且被经验所感受到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和经验主体是相互内在的,世界就是在感觉及其复合的“当下的直接性”中被给出的。原始的经验必须被恰当地理解作感觉或感受。感受的主观形式有情绪、评价、意图、反对、厌恶、意识等等多种,不能局限于感官的知觉。理智和意识亦是在共生的高级阶段才产生的,它们是后起的,是经验里面较高级的结晶。主要作用在表明较高级的真善美之类的经验并能使经验呈现出明晰的次序,但这些都不能使它在形而上学中占有优先地位;相反,一切真实事物都在整个的感觉经验之中,经验就是实在、自然,就是亦心亦物、亦内亦外的本体。
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的范畴在其有神论形而上学中得到最好的例证,他的有机体哲学体系最终完成和完善于上帝的学说。这个上帝不是统治世界的无上至尊,或道德力量的人格化,或“不动的推动者”。他是仁爱的象征,万物统一的原则,客观的永恒本身,价值的保有者和最终评价者。这个爱的上帝不是处于范畴和它们所属的形而上学原则之外,而是这种体系的示范者。上帝的本性可以从原始性和后果性这两个方面看出。作为原始性,上帝是无限的潜在可能性、全部概念感觉的统一体和物质感觉的抽象。这种原始性是创造性的主要范例、秩序的原因和感觉的源头,他为主观目的提供条件并驱使过程达到最后的满足。与这种原始性相连的“继起的性格”则是派生的,它表达了世界对上帝的反应。继起性部分地从属于现实世界中的现实化和客观化的过程并依赖于共生过程中的创造性前进。由此,上帝就分享了物质感受的完整性和现实世界中的缘现和关联,且受到现实世界的限制。由于继起性,上帝与世界建立了一种先天性的关系,这种先天的爱不遗漏任何事物。上帝把握了所有的事物并把它们保存于自己的生命之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仁爱诱导世界,化恶为善、转毁为成。在这种现实世界中的事件与上帝的仁爱和智慧的往复联系与转化中,上帝被最终定义为伟大的同行者—能理解人类的受难者。
《过程与实在》中阐发的有机体哲学成为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自组织理论及“整体论科学”的思想先导。它也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和“后现代科学”的哲学渊源。怀特海认为他的有机体哲学的总的立场“更接近于印度人或中国人的某些思想线索”,因而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中亦占有一定地位。
参见“怀特海”。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