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民俗吹打涌城乡 |
释义 | 民俗吹打涌城乡明清时期,乐器种类逐渐增多、形制更趋完备,为民间器乐合奏乐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些器乐合奏乐,不少是古老乐种的延续,它们在保存部分古乐面貌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各地民间音乐的营养,在演奏形式、所用乐器等方面改革创新,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这些器乐合奏主要用于民间传统节日、婚丧喜庆、宗教活动,其形式有吹打、丝竹、清锣鼓等。吹打,民间俗称锣鼓、鼓吹,所用乐器主要是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明清时各地的吹打乐有西安鼓乐、十番鼓、十番锣鼓、辽南鼓吹、山东鼓吹、晋北鼓吹、潮南锣鼓等,这些乐种以其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受到民众的喜受,流行于全国各地。 西安鼓乐是流行于我国西安一带的大型吹打合奏乐。曲牌繁多,结构复杂,渊源古老。从对它的音乐形式、曲牌、谱式、乐器等的考证分析,西安鼓乐可上溯到唐燕乐及宋教坊乐。李石根先生认为西安鼓乐与唐以来的各历史朝代的音乐有一定的联系,并保留了唐燕乐大曲的遗风。西安鼓乐的产生年代,文献尚无记载,现存最早的乐谱为康熙二十八年的手抄本《鼓段赚小曲本具全》,可知其最迟在清初已经存在。 西安鼓乐主要流行在西安附近及终南山一带。以长安县何家营、周至县南集贤村、蓝田县等处最为著名。鼓乐的演奏团体多由农民、市民、和尚、道士等组成。其演奏班社分僧、道、俗三派,道派鼓乐追求“磨工加花”、“精雕细刻”,因此其音乐温文典雅,技巧较高;僧派鼓乐热烈粗犷,生活气息较浓;俗派鼓乐因长期活动于农村,则更多地吸收了民间音乐的成分。 西安鼓乐所用的曲调有源于古老的戏曲曲牌,也有民间音乐和后来的戏曲音调。其记谱与南宋音乐家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俗字谱属同一体系。其曲调所用调性有“六(C)、尺(G)、上(F)、五(D)”四调,人称西安鼓乐四调。鼓乐所留乐曲约有二千余首,曲名、曲牌一千二百余个,从乐谱及演出形式看来,它在曲体结构、配器手段及旋律创作等方面均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演出形式上,西安鼓乐可分为行乐、坐乐两种。行乐是在行进中和庙会等群众场合站立演奏的,音乐篇幅及所用乐器都较坐乐简单。演奏形式有“高把子”、“乱八仙”两种,前者专用于仪仗乐,后者专用于仪式乐。行乐的音乐风格一般典雅庄重,节奏整齐平稳,乐器有笛、笙、管、高把鼓、小吊锣、铰子、供锣、手梆子、单面鼓、小引锣、方匣子等。坐乐主要在室内演出,且均是大型演奏。有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大型套曲,其曲式结构严格固定,有专门的锣鼓段落,往往情绪热烈,气势宏伟,每段在节奏、旋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对比。坐乐所用乐器有笛、笙、管、筝、琵琶、座鼓、战鼓、乐鼓、独鼓、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玎珰、星星、梆子等。 十番鼓是一种民间吹打乐。明代已在江苏南部无锡、常熟、苏州等地流传。历史上又有十番箫鼓、十番、十番笛、吹打等名称。“十”泛指多数,“番”为更番变化之意。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曾详细记载十番鼓在船中的演奏情形:“十番鼓者,吹双笛,用紧膜,其声最高,谓之闷笛,佐以箫管,管声如人度曲;……众乐齐,乃用单皮鼓,响如裂竹,所谓头如青山峰,手似白雨点,佐以木鱼、檀板,以成节奏,此十番鼓也。” 十番鼓的演奏者大多为民间的专业和业余音乐组织。演出场合多是婚丧迎娶、祝寿喜庆等,也有用于道士做道场。其曲牌来源丰富,主要是元、明以来的南北曲曲牌,也有唐代歌舞曲,宋代词牌。演奏人数五至十人,乐乐队以鼓、笛为主要乐器,鼓在乐队中地位非常重要,演出中常有独奏段落。除鼓、笛外,十番鼓还用板、云锣、汤锣、木鱼、箫、笙、小唢呐、二胡、梆胡、琵琶、三弦等乐器。 十番鼓的套曲结构别具一格。大的套曲以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三部分为主,中间插以旋律段落,节奏由慢至快。十番鼓的套曲还有正套、散套、散曲之分。正套主要是由同一曲牌进行多种变奏发展而成;散套则由不同的曲牌连接而成,其所用曲牌及前后次序无有定规;散曲由若干短曲按一定的方式联缀而成,也叫“牌子”。散套还细分为两类,即有鼓段的大型曲式和无鼓段的小型曲式。十番鼓常用的曲牌有[花信风]、[双鸳鸯]、[风摆荷叶]、[雨打梧桐]等。 十番锣鼓在明代已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常熟、宜兴一带民间,又称锣鼓、十番、十样锦、十不闲等。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清叶梦珠《阅世编》都对十番锣鼓的名称、所用乐器等有所记载。十番鼓与十番锣鼓是两种各自独立的音乐,两者所用曲牌、打击乐器种类及演奏方法均不相同。 十番锣鼓多用于民间喜丧婚庆、节日庆祝等场合,其音乐篇幅较大,曲调纯朴健朗,有一定的生活气息。演奏者通常有六人以上,乐器亦非常丰富,有大小唢呐、曲笛、笙、箫、二胡、板胡、三弦、琵琶等丝竹乐器及同鼓、板鼓、大锣、中锣、春锣、喜锣、汤锣、七钹、大钹、、小钹、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等打击乐器。根据所用乐器的不同,十番锣鼓又分为素锣鼓、荤锣鼓两类,素锣鼓只用打击乐器,荤锣鼓则兼用管弦乐器。素锣鼓分粗细两种,粗锣鼓所用乐器有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同鼓、板鼓、大锣、喜锣、七钹,乐谱用状声字“七、内、同、王、勺、各、扎、丈”记录;细锣鼓在乐器上加用小钹、中锣、春锣、内锣、汤锣、大钹,记谱符号则比粗锣鼓多了“星、汤、浦、大、卒、扑”。荤锣鼓又分为“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等。笛吹锣鼓以笛为主奏乐器,笙吹锣鼓以笙为主奏乐器,粗细丝竹锣鼓又称“鸳鸯拍”,以唢呐、笛为粗乐器,别的乐器为细乐器,两组乐器轮番演奏。 十番锣鼓的结构,一般以锣鼓段为主,再把若干曲牌按一定规范联缀而成,其锣鼓段落节奏变化复杂、丰富多样。在演奏时,每种乐器都有一定的要求,艺术水准较高。十番锣鼓的代表曲目有笛吹粗锣鼓曲《下西风》、《翠凤毛》、《万花灯》,笙吹粗锣鼓曲《寿亭侯》,丝竹细锣鼓曲《三阳开泰》等。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非常重视十番锣鼓的研究整理工作,曾对它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并著有《十番锣鼓》一书。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