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诗句出处:《书焦山纶长老壁》;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
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
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
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屦。
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
一旦或人问,每睡安所措。
归来被上下,一夜着无处。
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
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
【注释】:
诗文 |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 | |
释义 |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诗句出处:《书焦山纶长老壁》;是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 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 | 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 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 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屦。 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 一旦或人问,每睡安所措。 归来被上下,一夜着无处。 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 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 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 【注释】: 此:①代词。这;这个。《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礼记·礼运》:“此之谓大同。”②这样;这般。庾信《哀江南赋》:“天何为而此醉。”③副词。乃;则。《后汉书·黄琼传》:“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言:①说话。《诗经 ·卫风·氓》:“载笑载言。”(载:助词。)②议论;谈论。《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③言语;言论。《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稽:根据。)④表达;宣说。《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永:同“咏”。唱。)⑤誓言;约言。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称一言。王勃《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⑦一句称一言。《论语·为政》:“《诗经》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⑧助词。无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虽:①连词。1.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孟子·告子上》:“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若:如。)2.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纵然”。《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②通“惟(wéi)”。副词。相当于“仅”、“只”。《管子·君臣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能塞之。”③虫名,形似蜥蜴。《说文》:“虽,似蜥蝎而大。”鄙:①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五百家为鄙。《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zàn),五酂为鄙。”②边远之地。《左传·僖公二十六年》:“齐孝公伐我北鄙。”③鄙陋。《论语· 子罕》:“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④轻视。《左传·宣公十四年》:“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⑤自谦之词。《战国策·齐策一》:“鄙臣不敢以死为戏。”浅:(一)①水浅。与“深”相对。王安石《蒲叶》:“蒲叶清浅水,杏花和暖风。”②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距离小(跟“深”相对)。王周《过武宁县》:“岸回惊水急,山浅见天多。”③肤浅;浅薄。《左传·昭公十二年》:“深思而浅谋。”④浅显;明白易懂。《论衡·超奇》:“若夫陆贾、董仲舒,论说世事……然而浅露易见,观读之者,犹曰传记。”⑤历时短暂。司马迁《报任安书》:“又迫贱事,相见日浅。”⑥感情薄;不深厚。杜甫《病马》:“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⑦颜色淡。刘禹锡《杨枝词二首》之一:“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⑧狭;少;微小。《吕氏春秋·先己》:“吾地不浅,吾民不寡。” (二)jiàn [浅浅]1.水流得疾的样子。王维《辋(wǎng)川集·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2. 流水声。故:①缘故;原因。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高叔嗣《简袁永之狱中》:“罪至欲何言,直以愚慵故。”②事。《韩非子·显学》:“不道仁义者故,不听学者之言。”(者:之。)特指祭祀、期会等大事。《礼记·玉藻》:“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③事故。《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④原来的;旧有的。袁凯《客中夜坐》:“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苏洵《六国论》:“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⑤老朋友;旧交。曹丕《与吴质书》“昔年疾疫,寻故乡离其灾。”⑥去世。张居正《答总督王鉴川计处黄酋》:“近报吉能亦于三月三日病故。”(吉能:人名。)⑦副词。1.本来。李白《白头吟》:“兔丝故无情,随风任倾倒。”2.仍然。古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大人:对长辈的敬称。)3. 故意。《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之,忿恚尉。”⑧连词。表示因果;“所以”。苏洵《六国论》:“故曰弊在赂秦也。”2. 犹则,便。《周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tè);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忒:差错。)自:①自己。《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亲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史记·萧相国世家》:“高祖自将。”③自然。《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蹊:小径;小路。)④介词。1.从。《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神农:传说为古代造耒耜、兴农业的帝王。许行:当时的农学家。)《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2. 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汉书·灌夫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⑤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⑥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可译为即使。《汉书·高祖纪下》:“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又《杜周传》:“自京师不晓,况于远方?”有:(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深:①水深。与“浅”相对。《诗经·小雅·小旻(mín)》:“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距离远。《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③深厚;密切。杜甫《羌村三首》之三:“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④深入;深刻。《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又精到。⑤精深;深奥。《论衡· 自纪》:“何以为辩? 喻深以浅。”⑥厉害;深重。《韩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刻毒;残酷。《战国策·燕策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将军:指樊於[wū]期。遇:对待。)⑧色彩浓重。白居易《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⑨时间久。陆游《入蜀记》:“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深秋潦(lǎo)缩。”(潦缩:积水下降。)⑩副词。表示程度较高,相当于“很”、“非常”。《史记·汲黯郑当时列传》:“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趣:(一)①趋向;奔赴。《庄子·胠箧》:“某所贤者,赢粮而趣之。”(赢:备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挫败,垮掉。)②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吕氏春秋 ·直谏》:“葆申趣出。”③意向;志向。《庄子·秋水》:“知尧、桀之自然相非,则趣操睹矣。”(操:操守。睹:见,看到。)④兴趣;乐趣。陶潜《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水经注· 江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的确。) (二)cù ①督促;催促。《吕氏春秋·仲秋》:“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史记·滑稽列传》:“巫妪何久也? 弟子趣之。”(巫妪:巫婆。)②急速;赶快。《吕氏春秋·音律》:“申之此令,嘉气趣至。”《史记·项羽本纪》:“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你。)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