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欧阳修《秋声赋》 |
释义 | 欧阳修《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①,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②,忽奔腾而砰湃③,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 也,����铮铮④,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⑤,不闻号令,但闻 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 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 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⑥;其意萧 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⑦;又兵象也,于行用金⑧;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 也,商声主西方之音⑨,夷则为七月之律⑩。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 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 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 星(11)。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12),亦何恨 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①欧阳子:作者自称。②萧飒(sà):风声。③砰湃:波涛声,这里形 容风声。砰,同“澎”。④��(cōng)��铮铮:金属相撞击发出的声音。⑤衔枚:古 代行军时,士兵口中衔枚,用以禁止喧哗。枚,形如竹筷的小棒,两端有带,可系在 颈上。⑥砭(biān):古时刺穴治病的石针,这里是“刺”的意思。⑦于时为阴:古 人以阴阳配合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⑧于行用金:又作“于行为金”。古代 阴阳家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分配给四季,秋属金。⑨商声主西方之音:古代将 乐理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并以五声配以四时,春天为角声,夏天为徵声,秋 天为商声,冬天为羽声,中央为宫声。五声又与五行相配,商声属金,主西方之音。 西方,秋的方位。⑩夷则为七月之律:古代将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 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与十二月相配。夷则与七月相配。 (11)黟(yī)然黑者:指乌黑的头发,借指壮年。黟然,黑的样子。(12)戕(qiāng)贼: 摧残,残害。 【鉴赏】本文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尽管官位 不断升迁,但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嘉祐三年,欧阳修加龙图阁直学士, 并权知开封府,次年,他因 眼疾、臂痛以及种种忧虑, 不得不辞去了开封府尹的 职务。住在城南,专力从 事《新五代史》的纂修。因 年届晚季,不免生出几许 迟暮之感。加之,在壮年 时期,欧阳修屡次被罢官 贬职,仕途坎坷,精神上备 受折磨,饱尝了宦海沉浮 的滋味,因此,在思想上越 来越苦闷、消极。此文所 表现的悲秋之感,就是作 者苦闷、消极思想的反映。 宋玉《九辩》“悲哉秋 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使秋意的感伤 情绪一进入文学就带上了 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欧阳修《秋声赋》并没有摆脱宋玉悲秋的主题和 情绪,然而就艺术而论,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文章结构精巧,匠心独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写秋声、秋 状、秋威,最后一部分由悲秋而引发人生感慨。文章开头扣住“秋声”而着 意渲染,连用几个比喻写秋声,细致地描绘了秋天的情景,包括秋色、秋 貌、秋气、秋意、秋声,一一展现出秋天山川萧瑟、草木零落的景象。接着, 沿袭传统的说法,列举秋在官职、时令、五行、音乐中的位置,写出秋“肃 杀”的原因,突出秋“肃杀”的本性。秋天凄切的声音、萧瑟的景象不由让 人产生悲凉之感,为下文作者的人生感慨渲染了气氛。最后,由草木论及 到人,“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不必用“非金石 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前两部分大半篇幅渲染秋天的肃杀萧条,目的 是为了烘托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对草木的摧残这一主题。结尾 却说到人的衰老颓废其实与秋无关,“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将 意义空间又拓开一层,委婉含蓄,言尽而意不尽。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 观止》卷十评论道:“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 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 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 题名为“赋”,行文却杂有骈偶、韵语,而以散体的笔调为主,不力求对 偶,而且多用虚词,显得自由活泼,用韵富于变化。本文与苏轼的“前、后 赤壁赋”同为宋代文赋的典范之作。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83-286页.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