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
释义 | 杜甫《羌村三首·其三》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林,始闻扣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 “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诗前半(八句)是一幅充满纯朴乡风和浓郁乡情的画图。开头四句并非直述:看来主人知道将有客人来访,偏在这将要来而尚未到的时刻,“群鸡乱叫”。即次句的“客至”是“客将至”,待家人刚把鸡赶上树木,这时才听到扣门的声音。王嗣奭《杜臆》引前人语谓“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以后云:“但他人决写不到此,入诗却妙。”浦起龙《读杜心解》则云: “兴体起,朴而隽。”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里一见其“真”,正是战乱年月荒僻的乡园情景;二是朴而不俚。或说鸡绝少上树,但汉乐府《鸡鸣》: “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巷中”,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十八: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陶渊明《归园田居》诗: “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们这样写,表现出一种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意境。如《杜诗镜铨》引称: “亦偶然事,写出便的真。村景如绘。”接四句写“客”的热情和馈赠。“父老”,对老年人的尊称。这里“客”先“问”,然后倒出榼中的清酒和浊酒,十分热情可感。“问”,即问遗,问候和赠送礼物。“榼”(ke),盛酒器。“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后半(八句)前四句叙父老的话。“苦辞”,再三地说。这里表示很抱歉。为什么“酒味薄”呢?因为“黍地无人耕”。而“无人耕”的原因,又是由于“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一层一层因果关系,表示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痛。浦起龙谓“‘苦辞’四句,借风生浪”。“风”,指眼前的酒; “浪”,指尚在进行的连儿童也参加了的战争。这四句虽是“代述父老之语” (仇兆鳌),但表现的是诗人的心声。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人,生出这样的“浪”是真挚可信的。最后四句杜甫自道感激并宽解父老。“为父老歌”,即为父老作此诗。《杜臆》云: “儿当兵革,故莫耕而酒薄,此正艰难处,乃能用情如是,故感而有愧。”此情此景,最后便以叹悲之声而惊四座了!仇兆鳌《杜诗详解》云: “歌罢而叹,公伤乱也。听歌而涕,父老酸心也。” 《读杜心解》云: “三诗合俱脱于陶。” 《义门读书记》亦云: “俱似脱胎于陶。”两书所指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第九首。其诗云,“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首诗语言、架构、意境的确类陶,但意旨、内涵、情味都有不同。这里写出了时世的艰难、民生的疾苦、战乱的频仍,更写出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与高蹈的隐士情怀完全绝缘。而本诗的可贵处也正在这里。不过施补华《岘佣说诗》慧眼独具,他说: “《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极矣。陶公真至,寓于平澹;少陵真至,结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诚哉斯言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