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杜甫·石壕吏 |
释义 | 杜甫·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杜甫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中的一首,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这一年的三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和叛军史思明会战于邺城(唐相州,今安阳),结果被叛军打得大败,不得不截断河阳桥以保卫东都洛阳的安全。邺城大败后,东都士民惊骇,四散奔逃,杜甫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由洛阳逃奔华州,亲眼目睹了官吏乱抓民夫的悲惨景象。 “暮投石壕村”开首四句,以极简炼的语言,拉开了所发生故事的序幕。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诗人由洛阳至华州的途中,因天晚而到村中投宿。“投”字写出了大乱之时那种仓惶急遽的情形。投宿不久,官吏趁黑夜来捉人的事情就发生了。老翁因怕被捉而翻墙逃跑,老妇则主动前去应付。“出门看”或作“出看门”、“出门守”皆非是。这是后人妄改杜诗。杜甫诗集最早的北宋本子,正作“出门看”。其实,真、文、元、寒、删、先诸韵,古诗通押。据李因笃《古今韵考》,“村”属元韵,“人”属真韵,“看”属寒韵,因此一点也不存在不叶韵的问题。而且,“逾墙走”和“出门看”对仗得也非常整齐。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主要记述诗人耳闻到的老妇和吏人的对话,从而介绍了老妇全家悲惨的遭遇和境况。这是“吏夜捉人”故事的主要部分。“吏呼”二句,是对“吏”、“妇”二人对话情态的描述,“一何”是多么的意思,“一何怒”和“一何苦”就把吏的凶恶相和妇的痛苦相一下子显现出来了。这是客观的叙事,但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憎。老妇的“前致词”,似并非一口气说下来,其间很象是与官吏们有语言的往来。当吏问到家中有何人时,她讲出了三个儿子戍守邺城,由于大败,两个儿子已经战死的伤心事。“存者且偷生”二句则写出了老妇丧子后的无限伤感。吏并不为老妇的伤感而动心,追问家中还有谁在,老妇只好回答“惟有乳下孙”和“出入无完裙”的儿媳了。“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儿。孙儿须吃奶,且儿媳“出入无完裙”,可是官吏们依然逼迫不止,那么,老妇就只有自己要求前往了。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当时郭子仪镇守河阳。老妇最后毅然决然地要去做郭子仪麾下的一名炊事老兵,虽则是出于逼迫,也可谓是正义之举了。 “夜久语声绝”四句,是这个故事的尾声。夜深了,吏捉人的嘈杂声没有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话声也没有了,在这万籁俱寂的深夜里,诗人听到了儿媳的呜咽啜泣。那是儿媳想起被捉去的婆婆,想起战死的亲人和将来的命运,因而在悲泣。“泣幽咽”,指抽抽答答地哭,不是放声大哭。这无声的啜泣,能使我们想到,这位屡遭祸难的儿媳承受了多么大的内心痛苦!“登前途”是说重新上路。因为老翁在天明前已偷偷回到家中,所以诗人能够跟他告别。“独与老翁别”,则老妇被抓去已不言而可知了。 《石壕吏》反映出诗人矛盾的心境,他写连老妇人也被抓应役,真实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对饱尝战乱之苦的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而诗中的老妇,不仅机智、勇敢,而且深明大义,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国事为重,以大局为重,则又表现出诗人对人民忍辱负重爱国精神的赞许。这首诗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进客观的叙述描写之中,处处是在作客观的描写,处处又都有作者的评判和爱憎。特别是诗的结尾,“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叙述完了便戛然而止,何等利索!然而,正因为这样做却能引起读者的遐想,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