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杜丰 |
释义 | 杜丰·牛 肃· 齐州历城县令杜丰。开元十五年,东封泰山。丰供顿,乃造棺器三十枚,置行宫。诸官以为不可,丰曰:“车驾今过,六宫偕行,忽暴死者,求棺如何可得?若事不预备,其悔可追乎!”及置顿使入行宫,见棺木陈于幕下,光彩赫然。惊而出,谓刺史曰:“圣主封岳,祈福泽延长。此棺器者,谁之所造,且将何施?何不祥之甚!”将奏闻。刺史令求丰,丰逃于妻卧床下,诈称赐死,其家哭之。赖妻兄张抟为御史,解之,乃得已。 丰子钟,时为兖州参军,都督令掌厩马刍豆。钟曰:“御马至多,临日煮粟,恐不可给,不如先办。”乃以镬煮粟豆二千余石,纳于窖中,乘其热封之。及供顿取之,皆臭败矣。乃走,犹惧不免,命从者市半夏半升,和羊肉煮而食之,取死。药竟不能为患而愈肥。时人云:“非此父不生此子。” 〔选自《太平广记》〕 泰山封禅,是皇帝率领后妃、王公、百官、侍卫到泰山祭祀天地。这在古代是超级的盛大典礼,因此,唯有“太平盛世”才有条件举行。本文所述“开元十五年,东封泰山”,即唐玄宗在位期间一次这样的典礼。“御驾”从长安出发东达泰山,队伍庞大,路途遥远,人力物力耗费之巨难以胜计。本篇的主人公杜丰父子做为泰山附近的地方官,被指定参与其“供顿”(物资供应)事务。本文的着眼点虽在描述这一父一子在“供顿”中的庸碌迂腐,但我们也不难从侧面窥见封禅大典是一件怎样劳民伤财的举动。 杜丰为了在“供顿”一职中博得上司乃至“圣主”的欢心,至少不致获罪,可谓煞费苦心,谋划周密,连“车驾今过,六宫偕行。忽暴死者,求棺如何可得”,都没有忽视。他不顾下属的反对,“造棺器三十枚,置行宫”。有此深谋远虑,他很得意,高唱着“若事不预备,其悔可追乎”——如果此事没有预先的准备,就追悔莫及了。等到朝廷派出的“安顿使”见到“光彩赫然”的棺木摆放在行宫;惊愕之余,便将此事通知杜丰的顶头上司齐州刺史;慑于事态的严重,刺史立即找杜丰问罪时,这位在“诸官”面前充满自信的杜大人顿时吓得六神无主,“逃于妻卧床下”。“其家哭之”,并“诈称赐死”——即谎称已执行皇帝赐死的诏令而自杀。这位县令偏执于有备无患,竟然忽视了“圣主封岳,祈福泽延长”——皇上泰山封禅,目的在于祈求上天赐予绵延不断的福利恩泽,因而忌讳不祥之兆,更不用说在行宫陈放“不祥之甚”的棺器了。此事充分表现了杜丰的迂腐无用;而当刺史问罪于他,其种种表现又显示了他的卑怯委琐。 杜钟的形象一如其父,也是一员迂吏(笔者仿“酷吏”、“循吏”而造的一个词)。父与子性格相同,那写了父亲之后为什么又写儿子呢?我认为,父与子的迂腐、卑怯虽然相同,但他们所办的傻事、逃避惩办的方法在表象上又有明显差异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这是内容重复,读者也并无雷同之感。相反,倒觉得这种写法加强了对于读者的启示作用: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一斑、不看全豹的办事法则是会造成失误的。 全文写了杜氏父子轶事各一则,一前一后,条理清楚。记叙事件依时间顺序,中间既无说明也无议论。本文在结构上,可谓严整而紧凑。 刻画人物全靠言行,写杜丰,不过是一言二行。其一言是:论证“忽暴死者,求棺如何可得”的那席妙语。其二行是:“造棺器三十枚,置行宫”为一次;另一次是“逃于妻卧床下,诈称赐死”。就这么一言二行,其迂腐、卑怯之态已跃然纸上。 幽默也是本篇的艺术特色。杜钟在糟踏二千石粟豆之后,“乃走,犹惧不免,命从者市半夏半升,和羊肉者而食之,取死”——走:逃跑;市:购买;半夏:一种中草药,未经加工的称生半夏,有毒,经过炮制的称制半夏,具有止咳止吐等效用;取死;找死。这位公子畏罪自杀,“毒药”(他吃下的未必是有毒的生半夏)里还配上羊肉,以求味美。“药竟不能为患而愈肥“一句,由于出人预料而更显幽默。既然不断发福,杜钟一定是没有受到追究,说不定有点身份的人以“不过是好心做了错事”为他开脱了罪责。从幽默的角度看,“非此父不生此子”一句真是神来之笔。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