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益:中唐边塞诗的巨擘 |
释义 | 李益:中唐边塞诗的巨擘在唐诗的艺术园地里,珍珠璀璨,繁花似锦。甘肃籍著名诗人李益则是这片园地里 的一朵艺术奇葩。他诗名早著而又长寿,边塞诗颇负盛名。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大历诗 风的双重性,既承盛唐诗风余韵而能自成风格,又含中唐先声,成为中唐最有成就者。 李益的七言绝句堪与盛唐王昌龄、李白相比肩,有中唐七绝第一人之称。 天宝十四年(755),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发生,从此大唐帝国由盛而衰,一蹶不 振。叛乱后来虽然被平息,但北方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与此同时,处在西北的少数 民族政权重新崛起,尤其是吐蕃和回纥,不断入侵中原,边疆局势十分紧张。在这风雨 飘摇的时代气氛中,李益生长于凉州姑臧,这里胡汉杂处,他自小目睹边塞风云的变 幻,军旗鼓角,羌笛胡笳,深受军戎生活的影响,这对他后来的人生和诗歌创作产生了 重要影响。陇西李氏乃西汉名将李广之后,为唐“五大姓”之一。李益的七世祖李承曾官 至后魏荥阳太守,封姑臧穆侯,自此而后世代为官。到祖父李成裕还出任过秘书监,父 辈中叔父李揆更是做到肃宗朝的宰相,位极人臣。李益,字君虞,出生于唐玄宗天宝七 年(748)。该年李白已48 岁,杜甫37 岁,下距白居易出生还有24 年。出生于官宦世家 的李益在读书游览和使枪弄剑、飞马打猎中度过了少年时代。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西北边境烽火连天,狼烟四起,西蕃军队浩浩荡荡自西北 席卷而来,他们不分胡汉,恣意掳掠。第二年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凉州就此失陷。广大百 姓纷纷拖儿带女,逃避于内地。17 岁的李益也和家人一起迁入内地,并在洛阳定居下 来,从此诗人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凉州。他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 着深厚的情谊,以后他的脑海中也多了一层思乡情绪。这种情绪,在他的诗歌中不断流 淌。迁居洛阳以后,诗人一直家居读书。经过几年的刻苦攻读,李益精通诗词歌赋,于其 他诸子百家也无不畅晓。 大历四年(769),李益在东都洛阳考中进士,年仅22 岁就迎来了他金榜题名的时 刻。两年后又登讽谏主文科,才名播于天下,授华州郑县尉,后迁主簿。李益才华横溢, 少年成名,又白衣登进士第获得功名,结果未得其用,沉迹于县尉、主簿一类的卑职,这 使心高气傲的李益非常苦闷,加上少年时期受军戎生活的影响,于是,他转向幕府中寻 求机会。 举笔从戎建功业 李益任郑县主簿三年后,就碰上李唐王朝大举防秋,于是大历九年(774),26 岁的 李益进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幕僚,随军北征备边,从此开始了“五载兵间”漫长的军旅 生涯。诗人李益举笔从戎,随臧希让等北征,历时三四年,于大历十三年(778)回到郑县 任所,不久,便罢去郑县主簿职务。后来他回到东都洛阳,赋闲家居一年多,复游长安。 建中元年(780)李益在丹凤门楼看见唐德宗李适宣布天下大赦的律令,于是作诗向新 皇帝表白心迹,可是并没有得到德宗的重视。于是他只好寄情山水,漫游长安。然而独 游伤春不胜春,已过而立之年的诗人,一直这样碌碌无为,内心是相当苦闷和惆怅的。 第二年恰遇朝廷派李怀光为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很赏识李益并想召他入幕。李益深感 知遇之恩,慨然应募,再次从军北上,巡行朔野。 两年后李益再次回到长安,于德宗兴元元年(784)在长安登拔萃科,朝廷授他以侍 御史的职务。这是因为他在此之前已领受侍御史的虚衔,但李益仍然觉得没有受到重 用。贞元元年(785),复入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天德军、灵盐丰夏等州节度使杜希全 幕,再次从军塞上,直到贞元六年(790)前后,入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贞元十三年 (797),他又被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进为营田副使。就这样,李益在军幕中度过了 他的青壮年。贞元十六年(800),他终于脱离幕府,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活。这 正如他在《从军诗序言》中说:“君虞长始八岁,燕戎乱华,身二十年三受末职,从事十八载五在兵中。” 李益深感仕途失意,于是从军塞上,幕府的生活使他足迹遍及幽州河朔边塞,这也 为他从事边塞诗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和生活感受。此时,他内心失意,却是他诗歌 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李益驰骋边塞,锻铸了他的性格,也磨砺了他的笔锋,成就了他沉 雄多气、风骨凛然的边塞诗,从此奠定了李益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 在中唐诗人群体中,李益继承盛唐边塞诗的风格,且他的边塞诗也能与盛唐名家 的边塞诗相比肩。长期的军旅生活使李益熟悉塞上风情和民俗,体验了广大战士的感 情,再结合自己壮志未酬、慷慨不平的心情,因而他的边塞诗内容丰富,思绪深沉,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真切动人。如《边思》、《上黄堆烽》、《从军有苦乐行》等篇抒写慷慨从军、 捐躯报国的豪情壮志;《度破讷沙二首》、《观石将军舞》、《观骑射》、《暖川》诸诗不仅描 绘了塞上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叙写边地的民情风俗和戍边将士的日常生活。这些以征 人的眼睛和心灵实地观察、体验而写出的作品,极其真实,是同代诗人的虚拟想象之作 难以企及的。 离开幽州幕府,诗人年逾半百,已是垂暮之年,不意却在此时,他的人生竟时来运 转。宪宗因素闻李益诗名,于元和元年(806)从河北召李益回到长安,任都官郎中,迁中 书舍人。虽然因他恃才傲物,惹恼了同僚,谏官举出他的《献刘济》一诗,说他曾经怨恨 朝廷,结果降职,但不久,元和五年(810)又被任命为河南少尹,随即入朝为秘书少监、 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文宗太和元年(827)加礼部尚书衔致仕,两年后逝世,享年 82 岁。最后这三十年台阁生活,李益在仕途青云得意,但诗歌创作却逐渐枯萎,流于平 庸的酬唱、琐碎的赋咏而不能自振,但这丝毫不影响李益诗歌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和他 的盛名。李益在世时有《从军诗》诗集单行。清康熙时辑《全唐诗》,其中有李益诗二卷, 共收诗165 首又二句。后张澍辑《二酉堂丛书》中辑有《李尚书诗集》一卷,共收诗173 首又五句。 塞下一曲定诗名 安史之乱后,西北的少数民族政权,乘唐内乱边庭空虚之机,屡屡进犯。尤其是吐 蕃频陷西北边州,朝廷疲于防范。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多次随军出征,以亲身感受抒写 保卫祖国边疆、视死如归、立功扬名的壮志豪情。如《塞下曲》:“伏波谁愿裹尸还,定远 何需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他在这首军歌中,引用马援、班超、薛 仁贵等人的英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战友捐躯报国。这雄壮、高昂而豪迈的情调直承王 昌龄之风,回荡着盛唐之音的余响。韦应物在《送李侍御益幽州幕》诗中称赞35 岁的李 益“二十挥篇翰,三十穷坟典。辟书五府全,名为四海闻”。元和十二年(817)宪宗命令狐 楚编选《御览诗》,其中收入李益诗36 首,是集中最多的一位。这均因李益最出色、最有 成就的边塞诗。 由于李益所处的时代与盛唐时期已大不相同,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抒写壮烈、慷慨 之中常常带一点伤感和悲凉。这既是他忠实地记述了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他们凄苦 的心境后,无法控制感情的真实流露,又是他以冷静的眼光观察戍边艰苦生活后的理 性思考。中唐以后,府兵制度已经遭到破坏,边庭将士久戍不调,加之边塞环境艰苦、音 信阻隔, 普遍怀有浓重的乡愁。李益也在诗歌中突出地表现了此种乡愁的凄苦与悲 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 征人尽望乡。”全诗写月下登上西受降城,远望回乐峰,沙漠在月色里是一片清冷的雪 白,脚下的受降城,更是一片如霜的月色。在这荒凉凄冷的边塞之夜,已经引发了诗人 的思乡之情,而在此时,远处又响起了悠扬、呜咽的笛声。最后一句用夸张笔法写尽了 边关将士久戍思归的凄苦心境。此外如《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 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同样的笔调,却又一次引起人灵魂的震 撼,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着浓烈的乡愁和悲凉的情调,而这情愫是久戍思归的将士所 共有,也更是闺中少妇思念征人的凄苦心境。这凄苦哀怨的情调,在李益边塞诗壮烈 的底色中渗进了一抹悲凉的色彩;当这种情调无法控制不断延伸时,便在李益的一些 诗作中透露出一种难以摆脱的感伤,如《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想看泪满 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李益在边塞诗中表达爱国情思,壮烈慷慨,也 写尽了边地之清冷和征人悲凉的乡愁,更以成功的心理刻画,为盛唐边塞诗之外别开 了一个新的境界。 此外他的笔锋也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对当时腐朽的政治统治有着深刻 的认识和理解,如《饮马歌》讽刺了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丑态,表白了自己不同流合污 的高洁品格;《汉宫少年行》借咏史揭露宫廷政治的险恶;《过马嵬》同情杨玉环的遭遇, 抨击玄宗声色误国,并责朝臣知情不谏,嫁祸女宠。当他在贞元十六年(800)结束长达 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活后回到长安,和自己亲人相逢,写下了《喜见外弟又言别》一诗,历 来被认为是李益最出色的五律作品。诗云:“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 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诗人以高度概括、融 情入景的写法,质朴、精练的语言,表达在战乱时与亲人相逢的惊喜之情,也感慨别离 之情,不仅写尽了对亲人的真挚感情,也抒发了感时伤乱的心理状态,富有时代特色。 不仅如此,他还创作了大量闺情和宫怨诗。如《江南曲》:“嫁的瞿塘贾,朝朝误妾 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也是作者学习乐府民歌后写出来 的。用新奇的构思、通俗的言语表达了商人妇的怨恨之情。此外还有《写情》、《宫怨》、 《杂曲》、《莲塘骚》、《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等诗作,均情真景切,具有浓郁的乐府 民歌风味,意趣盎然。 在文学艺术风格上,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因素,李益诗歌以雄浑深婉为主,兼有清奇 秀朗之致。前者主要表现在边塞诗,随意挥洒,而又奔放豪迈,内涵深厚,气势雄健,声 韵铿锵。后者主要表现在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笔触细腻,音调和婉,清新可人。李益 不拘诗体,以七绝成就最高,历来备受推崇。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 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 非中唐所得有也。” 李益是中唐诗坛的巨擘,在大历到元和之间他是仅次于韦应物、刘长卿的诗人。在 大历诗坛,他的边塞诗独树一帜,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乐府 辞,对后来的王建、张籍甚至白居易也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歌艺术作品已穿越时 空,成为永恒的经典。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