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白山水诗在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内涵 |
释义 | 李白山水诗在语文教学中的美学内涵李白山水诗在美的挖掘上, 堪称艺术瑰宝, 璀璨夺目, 叹为观止。具体来说, 他的山水诗是美学的复合体, 集中表现在情感、意境和语言三要素上。 首先是美在情感。没有丰富的情感, 不可能有伟大的浪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山水诗可说是他浪漫主义风格的集中载体。他的情感通过山水, 以奔涌式、爆发式表现出来, 来无阻, 去无拦。比如, 入选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峨眉山月歌》, 通过时间的推进、空间的转移、景色的变化, 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极其真诚、极其自然。《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三) 说“巴陵无限酒, 醉杀洞庭秋”, 显然美山秀水挡不住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失落, 浩瀚的洞庭湖盛不下他的忧情。《横江词》 (其四) 说“海神来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这对江水的抒情是脱口而出, 毫不掩饰, 毫不做作。在山水诗中, 李白一会儿忧心忡忡, 一会儿思念深沉, 一会儿喜不自禁。比如, 在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材的《蜀道难》中, 诗人愁要愁空山, 要悲鸟号古木, 要子规啼夜月, 情感何其浓烈、何其真纯。在《北风行》中, 诗人的苦恼是“黄河捧土尚可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在《独坐敬亭山》中, 诗人的落寞是“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在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行路难》 (其三) 中, 诗人的惆怅是“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在《山中问答》中, 诗人的逸兴是“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在《早发白帝城》中, 诗人的快乐是“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的山水已不是客观的山水, 而是主观的;不是人随山转、随水流, 而是山随诗人情, 水流诗人意。美学价值在诗人独特的情感渲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美在意境。李白的山水诗意境开阔壮大, 雄浑飘洒, 极有美感。比如,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庐山秀出南斗旁, 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迴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诗人勾勒了庐山的雄姿, 气魄宏大, 意境壮阔, 有凌越天空的崇山峻岭, 有从天而降的瀑布, 还有壮阔的长江雄姿。再比如,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 李白以别出心裁的构思和洒脱超群的想象, 营造了雄奇、瑰丽、梦幻般的意境, 体现了内涵深刻的美学价值。我们可以把李白山水诗的意境与其他山水诗人比较一下。陶渊明的山水诗意境深邈悠远, 比如他的“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 何等悠闲, 何等冲淡, 李白山水诗很少有这样的意境。王孟等山水诗人的意境多以恬淡、闲适、宁静为主, 如王维的名作《鸟鸣涧》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以人闲配花落, 以夜静映山空, 以月出惊鸟描绘出一个静谧幽雅的意境。当然这样的意境并不枯寂, 但是相对而言缺少变化, 没有太白的开阔明朗。 最后李白山水诗的美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语言总的风格, 他的山水诗也深刻地体现这一点。比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望庐山瀑布》) , 几乎是以未加修饰的日常用语表现诗人的惊奇赞叹。《山中与幽人对酌》说“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全诗数字的巧用、反复的手法、连贯的动词, 显得一气呵成, 非常自然, 然而就是在这巧妙自然的白描中道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说“好为庐山谣, 兴因庐山发”, 一好一兴, 明明白白, 毫不拖泥带水, 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另外, 李白山水诗喜用比喻、夸张等手法, 使语言在句式上更富变化, 在表达上更有张力, 在美学上更有感染力。“天台一万八千丈”、“尔来四万八千岁”、“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等诗句, 数字极其夸张, 气势极其豪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歌, 多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使李白的山水诗呈现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王孟的山水诗中喜用白描手法, 如王维的《辛夷坞》, 诗里运用纯白描的手法写出花开花落的春景, 表现了闲雅中夹杂些许落寞的心情, 和李白的山水诗歌带给读者的美学体验截然不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李白山水诗总体上的飘逸雄放风格和独特奇绝的美学价值, 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从以下两方面去管中窥豹、发幽探微。 一方面与时代有关。李白只能属于唐朝。只有唐朝才能产生李白, 产生李白的山水诗;只有唐时气势的豪迈、物质的充沛和精神的协调才能让李白呼吸生存和呐喊高歌。首先, 从国家经济、武备情况、地理条件来看。唐时, 经济的繁荣, 武力的强大, 疆域的宽广是唐前各个王朝所没有的。其次, 从当时的精神状况来看。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比较宽松, 禁忌较少, 士人思想活跃, 可畅所欲言。自由的风气对文化的繁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唐的物质和精神的比较协调的结合才能产生一大批既胸怀天下、志匡山河, 又勇猛进取、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李白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再次, 是当时的文化风气的大势所趋。李白一再表示要继承汉魏风骨, 摒弃齐梁艳气。他在《古风》 (其一) 中高歌“大雅久不作, 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 垂辉映千春”。他又在《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示要高举“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的旗帜。因此他的诗风骨昂然正气, 气势高屋建瓴, 笔力雄卓千古, 呈现了多姿多彩的美学风格。 另一方面与诗人自身的思想性格有关。思想决定境界, 性格决定命运。李白复杂化的思想、多样化的性格, 决定了李白丰盈的人生经历、独特的美学价值。结合李白自身的经历和现代心理学知识, 笔者认为李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幻想者, 却是一个成功的诗人。李白一生思想复杂, 儒释道并重, 但以儒家为主, 他羡慕诸葛亮、谢安、姜尚的丰功伟绩, 也常以他们的模式构筑成自己的从政蓝图, 然后又幻想像鲁仲连、张良那样功成身退、悠游出世。他有时以入世为主, 对很静穆的陶潜也可以提出批评:“龌龊东篱下, 渊明不足群”;有时对仕途坎坷感到失意, 就“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但总地来讲, 他还是以入世为主;因而, 他的山水诗大多是朝气蓬勃、亢奋进取、气势高昂、热烈奔放, 蕴含了丰厚的美学价值。 综上所述,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 如果充分认识到了李白山水诗美学价值的内在要素和形成原因, 就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理解“诗仙”李白, 进而更热爱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