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清照《临江仙》 |
释义 | 李清照《临江仙》李清照《临江仙》李清照 李清照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①,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盖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②。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③,人客建安城④。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灯花空结蕊⑤,离别共伤情。 注释 ①欧阳修《蝶恋花》原词:“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②扃:关闭。③秣陵:秦改金陵为秣陵,即今江苏南京。④建安:宋代属建州,今福建建瓯。⑤灯花:灯芯之余烬,爆成花形。 鉴赏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是李清照晚期的代表作之一。《金石录后序》载:赵明诚于此年二月,罢守江宁(今江苏南京),三月,具舟上芜湖,入姑苏(今当涂),将卜居赣水上。本词抒写的就是赵明诚离开江宁之时李清照的忧伤心情,词间弥漫着浓浓的离别情和家国恨。 小序交代了写作缘起,起句直接采用欧阳修《蝶恋花》的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连叠三个“深”字,不仅渲染出庭院的深邃,而且收到了幽婉跌宕、回环复沓的声情效果。接着带出一笔“云窗雾阁常扃”,使读者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个高楼形象,而且是云雾笼罩,缥缈朦胧。上句极言庭院之深,下句极言小楼之高,笔法奇矫,境界开阔,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而“常扃”二字,顿使这个高旷的空间变成封闭之所,色调也随之萧瑟、黯淡。“常扃”二字又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门虽设而常关”异曲同工,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之情跃然纸上。作者用语平淡,格调静穆,虽未言人的愁苦,却使人更难遣怀。 “柳梢梅萼渐分明”句表明女主人公偶然推开了窗子,早春的风光立刻扑面而来,放眼看去:柳梢的嫩芽正在萌发,梅花的叶萼逐渐清晰,原来,春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来临。它催促着柳绿,催促着梅红,催促着勃勃生机。这又是一个曼妙的春,本应与心爱的人一起携手同游,饮酒赋诗,踏青访古,热闹欢畅,但是丈夫即将离开,自己郁塞难排,纵使风光再好,她也无绪欣赏,辜负了东君的一片情深。 “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二句继续铺垫,将词人的伤感又推进了一层。秣陵,是南京,也是作者此时所居的地点;建安在福建,是丈夫离别后途经的场所,春归人又去,相去万余里。自己独居闺中,孤单一人,丈夫漂泊在外,劳苦奔波。而这种悲剧又是谁造成的呢?作者没有明言,但是那浓浓的怨恨已经使读者联想到凄凉、残酷的“南渡”噩梦。 下阕开头一句“感月吟风多少事”将作者的思绪拉回了往昔。那时她常和丈夫一起,在春风中赋诗,在秋月下填词,花前柳下曾留下了他们亲切交谈、温存浪漫的身影,银色的月光中折射出了他们情投意合。而今一切都成追忆了,一句“如今老去无成”便使所有的回忆跌入了冷酷的现实中:浓情蜜意、满腹才华、无限憧憬,都是枉然,国破家亡,亲人离散,一切都已成空。正在伤心时,作者忽又拈出一句“谁怜憔悴更凋零”使她的心情更加沉郁、惨淡,“谁怜”犹言“无人怜”,只能任凭红颜逝去,芳华消散。其实,丈夫赵明诚是珍惜爱怜她的,但是置身于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丈夫也是颠沛流离,身不由己。这句既是对自己韶华逝去的痛惜,又是对那个乱世的控诉,而“更”字又将这种愁怨加深了一层。 云山结楼图 【清】 龚贤 广州美术馆藏 “灯花空结蕊”表明已是夜深,“离别共伤情”是她与丈夫惜别的画面,“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无题》),都是极言分别的伤感和不舍。送行之时,人都是心情黯淡,索然无绪。作者没有用“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也没有说“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王观《卜算子》),但“共伤情”三字已经将绵绵的离愁宣泄殆尽,“共”字又暗示出此时二人都是愁肠百结,相依相恋,既有分别的苦痛,又暗含心心相印的深情,这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的表达异曲同工。 南渡以后,李清照的词风,从清新明丽,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全词语言平淡,色调沉郁,作者以如椽大笔谱写出了国破家亡,夫妻分别的绵绵离歌,长歌当哭,摄人心魄。(张雅莉)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①。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②。玉瘦檀轻无限恨③,南楼羌管休吹④。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注释 ①春迟:出自《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指日行渐缓,春日渐长。②南枝:南枝向阳,梅花先开。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梅用南枝事,共知《青琐》《红梅》诗云:‘南枝向暖北枝寒。’”③玉瘦檀轻:形容梅花开始萎谢。玉,比喻白梅。檀,比喻深黄色的檀香梅。④羌管:即羌笛,相传为汉武帝时丘仲所制,长一尺四寸,因出于羌中,故名羌笛。羌笛中有名曲《梅花落》。 梅花图(局部) 【明】 金俊明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 在宋代,梅花是高雅之士风姿神韵的象征,也是世俗文人“附庸风雅”的手段。这首《临江仙》也是梅词,但侧重点不同,梅花不是高洁趣味的寄托,而是传情达意的使者。本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时已南渡,属于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者写梅,更多的是抒写家国之亡的悲痛,因此格调苍凉,感情沉郁。 李清照在前一首《临江仙》中有小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盖即旧《临江仙》也。”可见这也是“数阕”中的一首。此篇起句又是直接采用了欧阳修《蝶恋花》的首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接着带出一句“云窗雾阁春迟”,不仅点明了时间,而且交代了作者的居所环境。“春迟”,表明了此时风和日暖,春光正好;而“云”“雾”二字则表明小楼云雾笼罩,朦胧缥缈。 原来春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来临,变换着天地,使万象更新。“夜来清梦好”表明作者昨宵曾有佳绪,但梦是什么?作者没有指出,接下来一句“应是发南枝”暗暗透露出她的梦中有梅花盛开的喜人风景,所以早晨起来,她迫不及待地去看小园之梅,看它们是否已绽放花朵、吐露清芬,但是一句“为谁憔悴损芳姿”就打碎了词人的美梦,原来,梅花已经陨堕,早已失去了风姿神韵,她竟误了花期,辜负了梅的一片情深,人会因惜花、怜花而伤感,作者却问花“为谁憔悴”,造语新奇,惹人遐思。王维有一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绘的也是寂寞之花,但是王维诗中的花是在“山涧”中,它自然是不容易被人看到,而作者笔下的梅是在庭院中,春光曼妙,梅花娇柔,词人却丝毫没有感觉到,直到花败她才心痛怜惜,这就带给人无限的追问,主人无心赏花,梅花憔悴而陨,貌似人无情,花有意,其实从侧面衬托出了词人的无绪心境,而这种无绪就是她南渡之后愁闷心情的写照,而且这种愁闷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玉瘦檀轻无限恨”进一步写梅花的凋零憔悴,看到这样的残梅,作者心中已经是怅然若失、心痛不已了,“无限恨”三字就是词人此时最真实的怀抱,李清照在“雨疏风骤”之后,还会痛惜海棠的“绿肥红瘦”,更何况是她钟爱的梅花呢?此刻她陷入深深的感伤与自责中。可旧恨未平,新愁又生,南楼不知谁在吹羌笛,传来了一曲哀怨的梅花曲,梅花本已凋零,更哪堪这凄怆的《梅花落》,难道它还要催促枝头仅有的残香? “浓香吹尽有谁知”是梅的心声,也是作者的呼唤,“有谁”犹言“无人”,连爱花的李清照都空负了花期,还会有谁怜花、成为花的知己呢?梅花只能在寂寞中开,在寂寞中败,花美无人看,花香无人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更将这种伤感之情推向了极致,梅是春的使者,肩负着报春的责任,春本应是爱梅的,而此时它们也毫无留恋和怜惜,早已不再在意梅花的枯枝败叶,而是把心思转移到了杏花身上,此刻杏花开得正好,“肥”字就将杏花的妩媚妖娆展现殆尽,更折射出了梅的落寞清寂。全词在一派萧瑟与幽婉中收笔,带给读者无限思索与回味。 本篇写梅,通篇全是梅凋零憔悴的画面,满是伤感,满是遗憾。作者托物言志,借梅喻人,词中的残梅正是作者后半生痛苦生活的缩影,也是她眼前窘迫处境的写照。作者将花的凋零与人的迟暮、花的孤寂与人的惆怅全然结合,在淡淡的描绘中折射出了那个乱世中时人的普遍情怀。(张雅莉)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