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清照·渔家傲 |
释义 | 李清照·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是一首非常独特的词。女词人以浪漫主义手笔构成一幅神奇瑰丽的梦境。前二句写天上之景:首句实写,拂晓云雾,翻卷如波涛,一片辽阔迷茫的海天。次句虚写,那茫茫云海上现出灼灼明星,众星和银河正在转动,宛如飞舞上下的千数帆船。此乃是作者的想像。接下去写梦中之景,恍惚间词人飞到天帝住所,受到天帝的殷勤询问。这里突破了屈原《离骚》中的想像,扣天门而不得入;继承了李白的传统“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又受到苏轼的影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为什么天帝有此一问“归何处”?词意暗示女词人的不满现实和追求一个寄托精神的理想。下片,就叙述这个理想。“报”是回答的意思。“嗟”是叹息,既嗟“路长”又“嗟”“日暮”。“路长”与“日暮”来自屈原《离骚》。原句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长”“日暮”是志士的悲哀,竟出自一个封建贵族妇女之口,十分难得!况且,“学诗漫有惊人句”“漫有”意思是“徒有”,“空有”,“惊人句”来自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说明女词人对自己的才名与成就是不满足的。她又唱出“九万里风鹏正举“的歌辞,更不像闺阁口吻了。大鹏振翼,扬起九万里的大风暴,来自庄子的寓言。他的《逍遥游》上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伟大的美的形象。它具有与自然搏斗的昂扬精神,又富有最高、最完善的“大智”的意境。李清照不能像李白那样以大鹏形象比喻自己的非凡的抱负,她毕竟有封建妇女的局限;但她居然幻想凭藉大鹏扬起的风力,呼喊着“风休住!”把她吹到“三山”去,这表现了何等的豪迈奔放的气概和胸襟。“蓬舟”,女词人生命之船,与上片星光璀灿的“千帆”相呼应。“三山”她所追慕的仙乡,相传勃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州。回答天帝“归何处”的一问。有人从“路长”、“日暮”的话和三山的理想,把女词人写词的心情说成是消沉遁世的,又从而判断这首词是她的家破人亡、飘泊异土的晚年作品,这是不正确的。“三山”看来具体,其实渺茫。它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一个幸福境界的象征。有关“三山”的说法就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诗意。根据《史记·封禅书》所形容:“未至,望之若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它是过去失意的知识分子,局限于阶级与社会,所奋力追求的一个人生理想。不能和男子一样地建立功业的李清照,有如此的逸兴壮思,如此奋力追求的精神,不是十分令人感动的么。由于她思想上没有具体的人民,又不曾预见北宋王朝的覆没,她只能做着不随流俗、逃避现实的所谓“幸福”幻梦。 这是李清照所留下唯一的一首豪放词,境界高超,气象开阔,构思新颖,手法浪漫。梁启超评道:“此绝似苏辛派。”有人指责说词中重复用了两次“归”字,这恰恰说明女词人性格豁达、创作随意的特点。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