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张绍文《酹江月》 |
释义 | 张绍文《酹江月》张绍文《酹江月》张绍文 张绍文 淮城感兴①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②,淮山隐隐③。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④,衣冠沦没⑤,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⑥,救时著数宜紧⑦。 虽是幕府文书⑧,玉关烽火⑨,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⑩,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11)。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释 ①淮城:淮水边的城市。②神京:国都,即北宋故都汴京。③淮山:指今淮南市西部的八公山。相传淮南王刘安与八公登此山,埋金于地,白日升天成仙。④腥膻(shān):原指羊的腥味和膻味。代指蒙古人。⑤衣冠:指士大夫。⑥枰:棋盘。⑦著数:围棋的下子叫著数。⑧幕府文书:指前方军事长官发出的公文。⑨玉关:即玉门关,在甘肃,代指边地。古时边塞,如无敌军来犯,举烽火作为报告平安无事的信号。⑩戢(jí):收藏。干戈犹未戢,指战争尚未停止。(11)山河影:传说月中阴影是山河之影。周邦彦《锁阳台》:“坐看人间如掌,山河影,倒入琼杯。” 秋林舒啸图 【清】 颜峄 辽宁省博物馆藏 鉴赏 端平二年(1235),蒙古发动了侵略南宋的战争。蒙古军分兵三路侵宋,其中一路便是指向两淮地区。两淮是临近南宋京畿的地区,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一首词的写作时间,很有可能就是这次侵略战争前后。 词以疑问入手,落笔极有气势:“举杯呼月。”李白有“举杯邀明月”(《月下独酌》),苏轼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豪放的性情相近,但是李诗中的豪情逸兴、苏词中的旷放超迈,在这首词中,转为沉郁悲慨,因为“举杯呼月”的指向并非一己情怀,而是指向“问神京何在”。这一句叩问带出宋朝历史沧桑。神京即指北宋故都汴京,自金兵入侵、汴京失守,北宋灭亡,从前的故都如今何在?“淮山隐隐”是疑问的答案。这四字既可看作眼前景,“隐隐”二字又暗含着时局不甚明朗、前途难测的意思。“抚剑”一句振起,“频看”表明报国心切,“孤忠”表明忠贞品质。“挺挺”与上文“隐隐”对应,极有力地打破了首句的压抑感。词人愿投身沙场、收复失地的壮志由此透露。面对宋室宫阙已染上异族的腥臊气味、京城的衣冠文物已沦入敌手的现实,词人再度爆发疑问:“天地凭谁整。”“凭谁整”实际是“无人整”,焦虑、愤慨集于一身,于是议论冲口而出:“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时局如同一盘棋,现在这盘棋已经走坏了,得赶紧想些挽救败局的办法。如今南宋积弱,蒙军又兵分三路发动进攻,不正需要“救时著数”么?对现实清醒的认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从这个比喻中清楚地体现出来。 下阕从激愤的情绪中暂转冷静,客观分析当时情况:“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在端平二年蒙军入侵的战争中,由于南宋在两淮一带投入了大量兵力,军民齐心抗敌,终于挫败蒙军,确保了两淮安全。蒙军在这年年底引兵北还,暂时缓解了侵略势头。词中所云“平安信”很可能即指这次胜利。但清醒的词人意识到蒙军决不会善罢甘休,而且当时蒙军对四川及京湖地区的进攻尚未停止。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蒙军掠夺了大量人丁、财物,这一切又都是为蒙军下一次更大规模的侵宋作准备。所以词人有“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的忧虑。在表达了希望通过拂拭月亮中的阴影来重整山河的愿望之后,词人跌入不可为的现实中,陷入“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的悲观和孤寂。 这首词作,表达了词人想要整顿失地、收复中原的爱国之心,流露出在国家危急之刻的焦虑和急迫。词中三次运用反问,多次使用比喻的手法,寄寓了沉重的政治抱负。(黄阿莎) 链接 相传司马光设计的七国象戏。其棋盘为正方形,纵横19路,共361个点。中央点为“周”室所在,任何棋子不得进入。以战国七雄魏、赵、韩、齐、秦、楚、燕各为一方,每方有棋子17枚。将(以国名代)、偏、裨、炮、弓、弩、行人各1枚,刀2枚,剑、骑各4枚。开局前七国阵势皆呈等腰三角形。行人放在最前哨,可直行或斜行,不限远近,但作为说客,不直接参加战斗。将、偏、裨等其他棋子各有特定走法,相互厮杀。如7人参赛,则各执1国;少1人,则秦与某国连横;再少1人,则楚与某国合纵,以此类推。以主将被擒之国为负。如主将皆在,则以战后残存军队的多寡计算积分,多者为胜。有擒敌二将或杀敌满30子者称“霸”。传司马光曾著《七国象戏图》,亦名《古局象棋图》,南宋裴之喜始刊印,元代陶宗仪《说郛》、明代沈津《欣赏编》、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弈棋部》均有收录。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