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朱高煦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朱高煦的事迹|史鉴 |
释义 | 朱高煦的人物故事|评价|小传,朱高煦的事迹|史鉴朱高煦(公元?—1426年),明成祖次子,汉王。性情凶悍,精于骑射,以雄武自负。“靖难之役”中,多次率军击败建文帝军,反败为胜。居功自傲,骄横不法。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封汉王,国云南,不肯赴国。十三年,改封青州,仍不至国,且招募私兵,日益恣横,被削去两护卫,徙封乐安。由此愈益怨忿,图谋不轨。仁宗宽大为怀,设法优容。宣宗即位,遂于宣德元年(公元1626年)举兵反叛,谋夺帝位,很快失败,被废为庶人,囚禁于西安门内,不久焚死。
〔注 释〕 ①成祖: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②成祖起兵:此指发动“靖难之役”。③白沟河之战: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的作战。燕军转败为胜,大获全胜。④东昌之败: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月,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军队大败燕王朱棣的一次作战。⑤南军:建文帝朱允炇的军队。⑥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⑦青州:府名。治今山东益都。⑧乐安州:今山东惠民。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⑩护卫军:明代各王府的护卫部队。 [相关史料] 宣德元年①八月壬戌朔,汉王高煦反。 高煦,太祖皇帝②第二子,母仁孝皇后。高煦为人狡黠狠愎。 初,太祖皇帝召秦、晋、燕、周四府世子及郡王之稍长者就学京师,高煦与焉,而与晋恭王第三子济熿、周定王第二子有勋相好,言动皆轻佻,素不为太祖所爱。太祖崩,建文君③嗣位,时仁宗皇帝为世子,太宗皇帝命偕高煦奔讣京师,特戒高煦曰:“宜谨言,动循礼法,毋肆不率以招祸衅。”又谕仁宗曰:“道中勤训励汝弟,毋为非法。”既至京,任情恣纵,仁宗屡戒之不悛。舅氏魏国公徐辉祖,亦以为言,不纳。一日,入辉祖厩中,夺其善马,不告亦不辞,径归;辉祖追之,已渡江矣。高煦还至涿州,因小忿,击驿丞,几毙。州以闻于朝,兵部尚书齐泰等,遂以其事并缘饰他事为兵端。太宗皇帝举兵靖内乱④,留仁宗皇帝居守,以高煦从行。及太宗皇帝正大统,高煦自谓有扈从劳,窥觊储位⑤。藩府从征诸将丘福等,及驸马王宁皆与高煦善,屡言于太宗曰:“二郡王有扈从功,宜为储贰。”太宗曰:“论功,则居守当兄扈从;论帝王大经,则建储必在嫡长,况长子仁贤,可为社稷主。”福等乃不敢复言。既册仁宗为皇太子,封高煦为汉王,第三子高燧为赵王,俾高煦建国云南⑥,高煦怏怏不肯就国。太宗皇帝、仁孝皇后命仁宗皇帝问其故,高煦曰:“果何罪而远斥之耶?”仁宗曰:“吾此来,为弟决去就。果不欲远离,则当婉辞,庶可全恩。”高煦既强听,得暂留南京,遂请天策卫为护卫,辄矜诧谓左右曰:“天策上将,唐太宗之号也。此岂偶然者!”复乘问请两护卫。尝作诗讥诮忠孝,有:“申生徒守死”,“王祥徒受冻”之语,而恒自比秦王世民。 仁孝皇后既崩,太宗皇帝巡狩北京,高煦益恣肆。岁收禄米,别为大量以求羡余,率获三倍。教护卫官军,强取官民商贾财货,莫敢谁何!私造兵器,用漆皮为舟,教习水战。有军士三千人,不隶籍兵部。阴蓄壮士,纵其盗劫,为兵马指挥徐野驴所擒,高煦以铁瓜挝杀野驴。以私憾支解无罪人,暗投之江。僭用天子车服,中外悉知之,莫敢言。时仁宗皇帝监国,以温言讽戒之,不听。后改国青州⑦,数降敕促之国,又不肯行。永乐十四年间,太宗皇帝在北京不豫,其谋益著。是冬,太宗皇帝闻之怒,遽命驾南还,既至南京,遣人察其所为皆实,召至责之,褫其冠衣囚系之,西华门内条示其罪数十事。时太宗皇帝怒甚,不可测,仁宗皇帝再三俯伏为救解,语在永乐十五年《实录》。久乃复其衣冠而削其两护卫,止存一护卫,执其所狎昵匪人诛之。徙高煦于乐安州,即日遣行。太宗顾谓仁宗及上曰:“乐安距北京数百里,但闻有异,可朝发而夕禽也。” 高煦至乐安,怀怨望,异谋益急。造伪钞,造兵器,纵护卫军为盗及占民田地,强取马牛,境内搔然。仁宗皇帝在东宫,数书戒之,不悛。太宗皇帝北征晏驾,高煦之子瞻圻时在北京,凡朝廷所设施,皆潜遣人驰报高煦,一昼夜六七遣行。高煦亦数十遣人潜伏京师伺察。事浸上闻,左右或言:“宜乘其谋未著,发兵禽之,易耳。”仁宗皇帝不听,待之加厚,遣书召之,既至,增倍岁禄,赐赉宝物,动以万计。瞻圻先在太宗时,憾父杀其母,屡奏其父过恶,皆在外人所不得闻者,高煦亦知之。至是悉上瞻圻前所遣报朝廷数十纸,有妄言朝廷议发兵取乐安城等事。仁宗皇帝召瞻圻示之曰:“汝尚凭虚离间吾兄弟,况他人乎?”高煦言:“我,其父也,尚于大行前谮毁我,况陛下乎?共罪当诛。”仁宗曰:“稚子不足诛。”即日命往凤阳守皇陵。高煦既归国后,有自乐安来者,往往在下私语高煦有反谋,独未闻于朝廷。仁宗皇帝大渐⑧,时上⑨在南京,被召还。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猝不果。上即位,赐赉汉、赵二府宝王,诸物加厚,而高煦所请求于朝廷者无虚日,悉见听允。间言及朝政,上皆虚已从之,至是,遣人奏求驼马,命中官送驼四十、马百二十,往遗之。又遣太监杨瑛赐之袍服材。即行,廷有出使者还,言于上曰:“汉王谋反已彰,护卫军悉四出劫夺,百姓惊惧。”上曰:“朝廷待之无不及者,理未应遽尔。”已而,军民上高煦反状者益众,送驼马者及杨瑛中道闻之皆却还。上曰:“其果然耶?” 高煦遣亲信枚青等入京约旧功臣为内应。专至太师英国公张辅所,辅暮夜絷之以闻,上亲问之,悉得其实,而山东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及所属府、州、县及真定等卫奏皆至。御史李浚亦自安乐间道诣京,白其事。盖高煦与指挥韦达、韦弘、韦兴、千户王玉、盛坚、李智、知州朱恒等,数年以来日夜谋议于乐安城中,造军器、火器、籍州民丁壮,编为行伍,破州县狱,出死囚而厚养之,教习战事。召集诸旁近州县亡赖强壮子弟及逋逃,赐银币,编队甲,给旗号,习武事。遣人以兵器给各卫所为信,尽夺诸郡官民畜马,暗结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为助。彦近有司亦多趋附,伪暑太师,都督、尚书、侍郎等官皆定,择日举事。期先取济南城,然后率众犯阙。 上始命整饬兵备,而犹未决意讨之,遣中官侯泰斋书与高煦言:“昨护卫余丁枚青来,言叔有督过朝廷之举,予诚不信。然虑是小人离间,不可不告。今皇考至亲,惟二叔父⑩,予所赖,亦惟二叔父。即位以来,天地神明鉴临在上,岂有一毫拂违叔父之心?而小人以无为有,造言离间,今不得不敷露中恳以明谗者之妄。且虑军民传播惊疑,或别有小人乘间窃发,亦不得不略为之备,惟叔鉴之。昔皇祖宾天之初,小人亦尝造为诬罔离间之言。赖皇考与叔父同气至亲,彼此无疑而小人奸计竟不能行。今此辈又欲离间我叔侄,惟叔父鉴之。国家之福,亦宗室之福也。”已而,山东军民告变者日集阙下。 是月丁卯,高煦遣百户陈刚斋奏,言仁宗皇帝不当违洪武永乐旧制,与文臣诰敕封赠;谓上不当修理南巡席殿等事,为朝廷过;遂斥二三大臣为奸臣,而指夏原吉(11)为首,并索诛之;末为危语,以撼朝廷。又为书谕京师公侯大臣,指斥乘舆,索诛奸臣,造诬饰诈,极其诋毁,且言已分兵守要害,以防奸臣之逸。上览之曰:“高煦之不臣,天地祖宗实监临之。”出奏及书示群臣,叹曰:“我国家不幸,有此事,岂可已乎?”遂命行在兵部榜示中外,命太师英国公张辅曰:“今联亲督师,一切机务,卿其相朕。”辅对曰:“高煦徒怀不臣之心,而素怯懦,且今所拥悉非有谋能战之人,愿假臣二万卒,保为陛下擒之,不足仰烦至尊。”上曰:“朕任卿一人足以擒贼,但新即位,小人尚有怀二心者,亦当以慑服之,朕行决矣。”分遣诸将,严各城守备,中外戒严。下令京城搜索高煦所遣奸细,许自首免罪,给赏。敕各处守帅以兵从征。…… 戊寅,驻跸兴济县。乐安护卫军校有脱身归正者,言高煦立五军:王斌领前军,济阳王监之;韦达领左军,临淄王监之;盛坚领右军,昌乐王监之;朱恒领后军,淄川王监之;高煦亲率中军,世子留守王城,择日出兵。又言高煦初约蕲荣先经取济南,然不得按察司、布政司官之心,继闻大军已出,遂不果行。朱恒应天府人,力言:“宜引精兵趋南京,得南京,大事成矣!”众不从。高煦初闻廷遣薛禄将兵,喜曰:“此易制也。”及闻上亲征,始有惧心。群臣闻所言,皆叩首曰:“皇上精于料敌,贼不足平矣。”上曰:“困兽犹斗,不可忽也。”…… 庚辰,车驾至盐蓐山阳武侯蒋禄绐驰奏,前军已至乐安城下,高煦约以明日出战,上令大军等食兼行……辛已昧爽,至乐安……壬午,驻跸乐安城南。高煦将出,叛党王斌等固止之曰:“宁一战以死,不可为人擒也。”高煦给斌等复入宫,遂潜从间道出,为官军所执以献。文武群臣列奏其罪,请正典刑,上曰:“彼固不义,祖训于待亲藩自有成法。”群臣复言:“春秋之法,大义灭亲。”上却之,但命以群臣劾章示之,高煦跽言:“臣罪万死,惟生杀在皇上。”遂令高煦为书召诸子同归京师,又遣其所亲信内侍还府中,慰安宫眷。下令城中,罪止坐同谋者,胁从者勿治。遂执其同谋王斌、王彧、韦达、朱恒、钱巽等数十人,悉下锦衣卫狱。
[注 释] ①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②太祖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③建文君:即明惠帝朱允炇,朱元璋之长子朱标之子。公元1398年—1402年在位。④太宗皇帝举兵靖内乱:此指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爆发的“靖难之役”。⑤储位:即皇太子之位。⑥云南:今云南昆明。⑦青州:治今山东益都。⑧大渐:病危。⑨上:明宣宗朱瞻基。⑩二叔父:汉王朱高煦是宣宗的二叔父。(11)夏原吉:字惟哲,祖籍德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官至户部尚书、少保、太子少傅,为政能得大体。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