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
释义 |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原文 作家为了观察社会生活,当然可以无处不去。据一位老作家回忆,朱自清在妓院里打“茶围”的时候,显得很拘谨,话也不多。 无独有偶,文如其人。在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确是执着与拘谨,以至于他在游览秦淮河的时候,心情也无法超脱与欢乐,仍然是困惑、郁闷和惆怅。 那个时候,正是“五四”运动高潮之后,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出现分化,朱自清在写给友人的信里,对于“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感到迷惘和彷徨,他叹息说“除非在梦中,在醉后,在疯时”,才能“使烦激的旋涡得以暂时的平恬”。所以,他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也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 于是,朱自清在秦淮河的游船之上,感受到“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在良辰美景的秦淮,“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然而,正当他游兴正浓,兴致极佳的时刻,风云突变,文势跌宕,原因是歌妓船来纠缠,“我于是很张皇了”。朱自清性格拘谨,憨厚老实,在这种情况之下穷于应付,心绪顿生烦乱。现实驱走了梦境,无法排遣的郁闷重又占据了整个心田。 他承认自己“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并且“憧憬着贴耳的妙音”; 可是,他又“受了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那时的心实在异常状态中,觉得颇是昏乱”。于是,文章里出现了大段的议论。这些议论,不仅与旖旎的秦淮风光不相和谐,而且和整篇文章的情趣与节奏也极不和谐。或许这正是这篇散文艺术结构的巧妙之处,表面上的不和谐里深藏着意识深层的和谐。朱自清说他自己的“社会感性是很敏锐的”,他虽然想象在秦淮美景的“梦境”里求得解脱,但是,他终于摆脱不了现实的苦闷和怅惘,很快便感觉到“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也就是说,在泛舟秦淮的时候,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真正的轻松与欢快,任何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都可以使他想象的梦境骤然幻灭。 朱自清重彩浓墨,精心描摹十里秦淮的朦胧美景。他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他上下千余年,时时地拉出历史,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他想象着秦淮河极盛时的“富富丽丽”,揣测着“多少可以想见往日的繁华”。当歌妓船的纠缠终于使他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他恍然懂得尽管置身于秦淮美景之中,但笼罩在他心头之上的仍然是无法排遣的怅惘,仍然是他对现实的不满与对人间世的不平。这时候,他眼里的秦淮河,是“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吞了下去”。那船上的灯光,也是“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了!——不论是在他追求虚幻美景的时候,还是在他“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之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这不仅可以使人想起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物皆著上我之色彩”,还使人想起俄罗斯文学巨匠屠格涅夫的一句名言: “在文学天才身上……自己的声音是重要的。生动的、自己特有的声调,其他任何人喉咙里都发不出的音调是重要的”。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清新秀丽,不仅笔触雅致委婉,而且全文秾丽纤细结构严谨。朱自清这篇漂亮与缜密的现代散文,曾经被誉为“美文”的模范,起到向旧文学示威的作用。当然,作为极负盛名的散文作家,他也深谙中国传统散文的艺术技巧。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总结散文艺术时曾经指出文眼“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朱自清的秦淮游记,篇首便设文眼,那“汩——汩”的桨声,预示着作者在追怀历史艳迹的同时追求一种美妙的梦境,企图暂时逃遁现实的骚扰,“偶然润泽一下”枯涩的心灵。篇末“汩——汩”的桨声,声声带着失望,“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此刻“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首尾相应的文眼,显示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变化的轨迹,也起到卒章显志的妙用。 (柯平凭)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