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Jouve Pierre Jean |
释义 | Jouve Pierre Jean诗人、小说家、评论家。他与波德莱尔一脉相承。是个精神悲观、内心世界深不可测、具有献身精神的诗人。他出生的城市正是罗伯斯庇尔的故乡,他曾说:“法国大革命的痛楚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弗一开始就受到一致主义的影响,但他后来又否定了自己1912年至1923年之间写的带有一致主义特征的全部诗歌。世界大战期间,他自愿从军,参加了战争,接着又在瑞士与罗曼·罗兰密切交往。儒弗认为艺术起着“神圣的作用”,诗是“语言的高级表达形式”,这种贵族化的思想是他否定自己早期诗歌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他真正的创作生涯是从1924年开始的,这一年,他与天主教结下了不解之缘。1925年,他发表了诗集《神秘的婚礼》(les Mystérieuses Noces)和小说《波利娜在1880年》(Pauline 1880)。接着又发表了另一部小说《荒凉世界》 (le Monde désert,1927)和诗集《失去的天堂》(le Paradis perdu,1929)。1934年发表的一部带前言的诗集《血汗》(Sueur de sang)以“意识流、精神性、悲剧结局”的特色在诗歌史上别开生面。这期间,他又“接触”了精神分析法,这对他的创作方法和精神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者认为,深入到潜意识中去并不是为了捕捉形象,而是为了在“罪恶的地窖”中看清上帝的面容和找到生命的真谛。在爱和死亡之间,有着永恒的斗争,也存在着永恒的交流,甚至在污秽中也可以赎罪。 儒弗潜心钻研超现实主义者们从“畸形的美”中所汲取的题材,但他并没有超现实义者梦游似的举止,也没有企图实现奇异启示的癖好,他只是采用一个诚实的临床医生的做法。他的《瓦加迪》(Vagadu,1931)和《主要场景》 (la Scène capitale,1935)是具有诗意的心理小说,别具一格。他的诗歌《主,怜悯我们!》(Kyrie,1938)、《巴黎的圣母》(la Vierge de Paris,1944)、《语言》(la Langue,1952)、《情节剧》(Mélodrame,1957)、《散文》(Prose,1960)、《黑暗》(Té-nèbres,1964)等,内容独特新颖,情节波澜起伏、怪异,给人以悬念,文笔也十分优美;他所写的大都是格律诗或近于格律诗,句法曲折,有许多插入句、断句,这使人想起马拉美的风格。他的文章风格非常纯正,简洁晓畅,那些篇幅短小的小说尤其如此,如《主要场景》。只是在他的诗歌和小说中,色情描写占了很大篇幅,但这是一种精神化了的色情。因此,即使那些最露骨的色情象征与他作品中基督教和神话的整个象征体系相比,也并无不协调之感。他还写了一些研究画家、音乐家的论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镜中》(En miroir,1954)是一部记叙他自己生平和著作的日记。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