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肃坛场祀,冤申囹圄囚。”诗句出处:《晚秋喜雨》;是唐朝诗人李峤的作品。
积阳躔首夏,隆旱届徂秋。炎威振皇服,歊景暴神州。
气涤朝川郎,光澄夕照浮。草木委林甸,禾黍悴原畴。
国惧流金眚,人深悬磬忧。紫宸竞履薄,丹扆念推沟。
望肃坛场祀,冤申囹圄囚。御车迁玉殿,荐菲撤琼羞。
济窘邦储发,蠲穷井赋优。服闲云骥屏,冗术土龙修。
睿感通三极,天诚贯六幽。夏祈良未拟,商祷讵为俦。
穴蚁祯符应,山蛇毒影收。腾云八际满,飞雨四溟周。
聚霭笼仙阙,连霏绕画楼。旱陂仍积水,涸沼更通流。
晚穗萎还结,寒苗瘁复抽。九农欢岁阜,万宇庆时休。
野洽如坻咏,途喧击壤讴。幸闻东李道,欣奉北场游。
《晚秋喜雨》唐朝诗人李峤的作品。【注释】:
望:
①远望。《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车辙。靡:倒。)②盼望;期望。曹操《收田租令》:“欲望百姓亲附。”《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声望;名望。《诗经·大雅·卷阿》:“令闻令望。”④有声望的人或物。《左传·昭公十二年》:“吾子,楚国之望也。”⑤怨恨;责怪。《新唐书·刘汉宏传》:“汉宏恨赏薄,有望言。”⑥祭名。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尚书·舜典》:“望于山川。”⑦农历每月十五。张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望洋]亦作“望羊”、“望阳”。仰视;远视。《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若:海神名。)肃:
①恭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其从者肃而宽。”②揖拜;深深地作揖。《左传·成公十六年》:“三肃使者而退。”③严正;认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赏罚肃而号令明。”④萎缩;萧瑟;衰败。张协《杂诗》:“天高万物肃。”⑤引进;引导。《礼记·曲记上》:“主人肃客而入。”⑥敏捷。《国语·晋语七》:“知羊舌职之聪敏肃给也,使佐之。”坛:
(一)①土筑的高台。用于祭祀、朝会、盟誓及封拜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楚,舍不为坛。”《尚书·金滕》:“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②其他土台式的东西。《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③基址。《左传·哀公元年》:“室不崇坛。”《庄子·则阳》:“观于大山,木石同坛。”④庭院。《楚辞·九章·涉江》:“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淮南子·说林》:“腐鼠在坛,烧薰于宫。”⑤指某些领域或场所。欧阳修《答梅圣俞寺丞见寄》:“诗坛推子将。” (二)shàn ①同“墠”。清扫过的供祭祀的空地。《礼记·曲礼下》:“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②指清扫;清除。《周礼·夏官·大司马》:“暴内陵外则坛之。”③堂屋。屈原《大招》:“南房小坛,观绝霤只。”坛场:
举行大典的场地。多用于祭祀、继位、盟会、拜将等。《史记·淮阴侯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具礼乃可耳。”场:
(一)①多人聚集或事情发生的地方;处所。李白《出自蓟北门行》:“推毂出猛将,车旗登战场。”②科举时代考试之所;亦指科举考试。王定保《唐摭言·升沉后进》:“欲入举场,先问苏张。”《聊斋志异·钟生》:“场毕而行母子犹及见也……明日即完毕矣,何争此一朝夕乎?” (二)cháng ①古祭神用的平地。《国语·楚语下》:“屏摄之位,坛场之所。”②翻晒作物和脱粒的平坦场地。《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③量词。用于事情的经过或行为的次数。《宋史·孝宗纪》:“淳熙五年,增铨试为五场,呈试为四场。”祀:
①祭祀。《墨子·非攻下》:“祀纣先王。”②祭祀的场所。《礼记·檀弓下》:“过墓则式,过祀则下。”③年。《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④世;代。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冤:
①屈缩;不舒展。《汉书·息夫躬传》:“冤颈折翼,庸得往兮!”(庸:难道。)②冤枉;冤屈。《史记·于定国传》:“定国为廷尉,民以为不冤。”③冤仇。韩愈《谢自然诗》:“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④通“怨”。怨恨;仇恨。李商隐《行次西郊作》:“冤愤如相焚。”申:
①伸直;使舒展。后作“伸”。《庄子 ·刻意》:“熊经鸟申。”(熊吊挂在树上,鸟飞时伸直了腿。)《战国策·魏策四》:“衣焦不申,头尘不去。”②申述;陈述;说明。《楚辞·九章·抽思》:“愿自申而不得。”(愿:想要。不得:不能。)③警告;告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即三令五申之。”④重复;再。《诗经·小雅·采菽》:“福禄申之。”(福上加福。)《史记· 周本纪》:“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⑤旧时下级向上级呈报公文。《旧唐书·宪宗纪》:“但令准式申报有司。”⑥地支的第九位。⑦十二时辰之一。下午三时至五时为申时。⑧十二生肖属猴。⑨周代诸侯国名。姜姓,相传为伯夷之后。故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囹:
监狱。韩愈《答张彻》:“下险疑堕井,守官类拘囹。”[囹圄(yǔ)]监狱。《韩非子·三守》:“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形劫。”(擅:专擅。劫:威胁,胁迫。)也作“囹圉”。司马迁《报任安书》:“深幽囹圄之中。”圄:
①守御。后作“禦(御)”。《战国策·赵策三》:“告以理则不可,说(shuì)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圄之具,其何以当之?”(战国:从事战争的国家。)②囚禁。《左传·宣公四年》:“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羸于轑(liáo)阳而杀之。”(若敖氏:楚令尹子文家族。伯嬴:楚大夫涐贾。轑阳:楚邑。)③牢狱。《晏子春秋·谏下》:“景公藉重而狱多,拘者满圄。”④养马的人。王充《论衡·逢遇》:“马圄之说无方。”囚:
①拘禁;囚禁。《左传·定公九年》:“阳虎愿东,乃囚西鄙。”(阳虎:人名。鄙:边邑,边城。)②囚犯;囚徒。《左传·庄公十一年》:“今子,鲁囚也。”③战俘。《诗经·鲁颂·泮水》:“在泮献囚。”④俘虏;俘获敌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