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曲剧的来历
释义

曲剧的来历

河南曲剧,原是“大调曲子”演变而来的。早先,它是就地围台,人们叫它“草台曲”。草台曲演的戏,大都是婆婆妈妈的家常琐事,不用刀枪蟒靠,所以也有人叫“布衫戏”。后来,布衫戏搬上舞台,又改称为“高台曲”。那么,怎样从草台曲到高台曲呢?这中间有段来由。
传说豫南有个白龙镇,镇上有个士绅士叫齐文轩。齐年轻时曾在袁世凯部下当过“统领”,袁死后流落在开封闲住,与当时的富商鲁庆龙很要好。鲁是个戏迷,家里养了班大调曲子艺人,号称“雅训班”。齐文轩整天没事干,就呆在雅训班里听曲消遣。后来他耗尽积蓄,想回豫南老家。走时,鲁送他什么东西都不要,单要这雅训班。鲁本来舍不得,但想到当年贩“鸦片”发横财,占了齐的光,不得不答应下来。
齐文轩从省城带回个戏班子,惊动了四乡八镇。人们吆喝着来白龙镇看新鲜。齐想:闯荡了半生,没混个“头脸”,反而招来一帮看戏的,面子上不好看。想到这儿,他一面借“民团”驱赶百姓,一面张贴告示说“大调曲乃官宦之家的玩艺儿,非普通百姓所能观赏云云……”众人见了告示,一个个骂着走开了。
自此以后,齐利用“雅训班”作“敲门砖”发柬散帖,巴结权贵,地方上的土豪劣绅、区长县长,都成了雅训班上的坐上宾,而住在眼皮底下的老百姓却看不见,听不到。
再说,这镇上住着姓王的母子仨,以卖“兰花豆”为生。那“焦来——兰花豆”喊得又甜又脆。为这,街坊邻居给他弟儿俩送了个外号,大的叫“大甜”,老二叫“小脆”。大甜小脆常年挎着兰花豆筐跟着戏班子转,慢慢对戏曲有了兴趣,后来,他俩就偷偷学起戏来。
一天晚上,他俩路过齐家宅院,隐隐约约听到里边弹唱之声,弟兄俩干着急没法子,就搭人梯登院墙,爬到一棵弯腰枣树上,平心静气地听曲。就这样,他俩日不错时,风雨无阻,一边听,一边轻声哼着,天长日久,学了很多段子和调门。
一年夏天,大甜小脆热得睡不看觉,躺在自家院里的席上唱曲玩。不料这一唱,竟把左邻右舍都引来了。大伙说:“你弟兄们唱得怪美哩,何不坐起来大声唱,让咱老少爷儿们解解闷。”大甜小脆说:“中啊。”接着就在当院摆上桌子、板凳,让老邻居们坐下,他弟兄俩一轮一板地唱。后来人越来越多,院子挤不下了,咋办呢?这时有人提议说:“既然大家爱见,干脆挪到门外唱吧。”唱了一会儿,有人又嫌干唱不过瘾,就借来两件衣服,买来一盒胭脂,还有人把晒花箔竖起来当遮堂,让大甜小脆化化妆唱,他弟兄俩见乡亲们怪热乎哩,就装女的、扮老的甩开膀子唱起来,这就是当初的“草台曲”、“布衫戏”。
布衫戏在白龙镇一兴,传开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一处接一处地请他弟兄俩唱戏,把大甜小脆累得喘不过气来。当时,镇上有个颇有名望的老者,叫高虎目。他见这草台曲怪受人欢迎哩,就自告奋勇当戏主,招收一班娃娃学戏。大甜小脆觉得这个办法好,就在镇上挂起“甜脆班娃娃曲”的招牌。
娃娃们没学仨月就登台了。前来写戏的人挤破了门。那时候,逢娃娃戏一开锣,草台圆圈围得像城墙。后边的人看不见,就急得乱挤乱拥,刚唱了几个场,就踩伤了七八人。高戏主怕踩死人吃官司,就贴布告说:“不搭九尺高的戏台不唱。”因当时别的戏台都是七尺高,惟独娃娃曲要搭九尺,所以,人们称它“高台曲”。
这班高台曲演员都是些穷娃子,能吃苦,不讲吃穿,把挣来的钱全用在买戏箱上。三年后,他们置齐了服装道具,买了大马骡车,开始排些有朝有代的大戏,除了在农村赶庙会外,还进县、市大戏院售票演出。就这样,高台曲又被人们改称为“曲剧”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