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把酒问月》 - 李白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
释义 | 《把酒问月》 - 李白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奇气。(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引吴汝纶语) 【诗例】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解析】 吴汝纶对李白《把酒问月》诗,赞之以“奇气”二字,可谓深得诗仙之神髓。“气”最早的提出,侧重修身养性方面,所谓“浩然和平,以为气渊” (《管子》); 所谓 “知言养气” ( 《孟子》)。到魏曹丕提出 “文气说”,“文以气为主”,将“气”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并开创兼及作者个性与文章风格而言气的传统,后来刘勰、钟嵘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他们看来,“气”是作家的个性、气质及在作品中的风格气貌。到唐人论“气”,就更侧重文章的气势,并以 “气”之清、奇、浊、劣为重要尺度。李白赞友人崔公诗“逸气顿挫”;杜甫赞元结《舂陵行》“词气浩纵横”;盛唐诗气势雄浑,有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韩愈还提出过著名的论断:“气盛言宜”。 作家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点,融合于个人色彩极浓的情志,而形成胸中之气,表现在诗文中则为气势。皎然说“气盛势飞”,“气象氤氲,而深于体势”,正是这个道理。通常所谓“奇气横溢”,是指诗文通篇喷发着浩瀚、奔放、超迈的气势,体现了作者飘然不群的个性气质。在具体写作中,往往表现为纵横开合的章法、回环多变的句式,造境的新奇大胆、诗情的灵动飘逸。这在李白 《把酒问月》 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青天有月来几时?”首句以月起兴,劈空而问,将读者陡然推到这千古困惑之中;接着“停杯一问之”刻画出憨态可掬的酒仙形象。诗人之语、诗人之态,以倒装句式巧妙地表现出来,而一种不凡的气势也因这横出胸臆的开场白而颇露端倪。以下两句,诗人以醉眼赏月,童心映月,体悟出月亮的神秘和亲切,并赋予它动态的美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以载动飞扬灵动的诗情,在美丽的光影中游弋寰宇。紧接着,诗人的目光又在神话境界中洒落深沉的孤独了:“月亮啊,只见你踏着宵夜从东海上来,哪知道你明晨还要向西天的云中隐没?月宫中的玉兔春来秋往地忙着捣药,孤栖的嫦娥啊,有谁与你为邻呢?”这一种跌宕多姿的笔势,造成前后句强烈的情感落差,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而一个又一个多情的慰问之后,却又静立着冷静的智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换身人间的诗人清醒地发出了旷远超迈的议论。在这里,回环互文的句式强化了时空流转、今古岁月更迭的动感,扩大了情感张力。末尾两句“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表达了对月的迷恋、对酒的热爱,惟其二者是诗人高洁理想的象征,给他带来自由诗情的挥洒,是他独特的个性、气质的寄托。正是这种浪漫主义气息的、主观性极强的议论式结尾,抒发了诗人之志,成为点睛之笔。 太白诗“奇气横溢”,如清人叶燮所指出的: 他所以能“千古与杜甫齐名”,“非才为之,而气为之也,历观千古诗人,有大名者,太白之外,孰能有是气者乎?”(《原诗》)他的诗,有如丹青妙手挥毫泼墨,兴会淋漓而又婉转有度,在艺术技巧上,“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羁勒之势”《赵翼《瓯北诗话》),达到一种浑然大化的境界。然而,正如刘勰所说,“气”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李白纵为诗仙,他“奇气横溢”的诗篇仍受孕于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太白酒中问月,续屈子《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的遗风,承魏武帝《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忧思,语句衍化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兼收众美,又加上天才的抒发,拓出了全新的旨趣、意境。三百年后,文学史上又有人举杯邀明月,留下千古绝唱,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题不在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语句与太白的相类,而在于他同样以“酒”、“月”这两个古老的意象,弘扬浪漫主义的精神和传统,写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其情感的冷暖交进,气势的清雄跌宕,也可以说达到了 “奇气横溢” 的境界。 太白,诗中之仙;东坡,词中冠冕。二人先后不同程度地跨越了“奇气横溢”这把标尺,成为诗歌天堂中两个熠熠放光的星座。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