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把酒问月》 - 唐·李白
释义

《把酒问月》 - 唐·李白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在诗题下自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本篇是应老友之请而写的。“问月”,适见诗人奇想谲思,亦见其对宇宙、人生的大惑求解的思考,诗情哲理兼具,语言意境并佳。

月亮和太阳是和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日有阴晴,而月却更有圆缺;日光芒万丈,而月却清幽静谧,因而月不仅有诱人逼视的魅力,且有促人遐想的张力。古人咏月之作甚多,李白与月更多缘分。在李白众多涉月诗篇中,这首《把酒问月》却大展奇姿,隽永耐赏。

诗中问月共提出了四个问题: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不是问今夜的月什么时候出来的,而是问青天之上什么时候就有了月亮。这一问就把人引进了探索宇宙之谜的迷宫,同时将人思绪的触角延伸到远古的时代。诗人没有答,不可能答,也没必要答,目的只在于激起人的思考,且可以意会到青天有月无法计其时。劈头这一问,使人神思飞腾,翱翔于碧海青天。二问既然“人攀明月不可得”,为什么“月行却与人相随”?欲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愿望和想象,事实上人攀明月不可得。人不能上月,月却不离人,月为什么对人如此多情,长随不舍?诗人继前一问再一问,使人对月的神秘感、奇妙感中还掺入了亲切感。三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晚上月出东方,哪里知道它早晨消失在西天的云彩间呢?从月的出没引出关于月如何运行的思考。四问传说中白兔年年为何捣药,孤栖月宫的嫦娥如何打发清冷的日子,由月的来源、运行,进而探及月上的情况。

以上四问,是诗人困惑于月亮的神奇、美妙,可亲不可得,可爱不可知,而提出的思考,缘此导出对人生哲理的探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月,今人古人已非一代人。今人不见古时月,同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月同样照今人。古月今月恒常在,古人今人永更迭。诗人以回环错综之文写出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之理。那么如何对待这短暂的人生呢?

李白在当时只能得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行乐须及时的答案。李白在很多诗篇中都流露了这种观点。如果我们从李白所提示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客观之理出发,而使有限的生命得到充实,使之焕发出更大的能量与光采,丰富无限的人类事业,那古人今人若流水,不断更迭,也不断积累,今后的人看古人,岂不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首诗起得突兀峥嵘,结得首尾呼应,中间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回环往返,峰回路转之后戛然而出关于古人今人、古月今月的四句,精采百倍。虽然诗人关于人生的理解使诗煞尾显得疲软,可是具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读者,却可能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绪,将有限的生命贡献于无限的事业。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