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明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前身) |
释义 | 明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前身)……正统二年,行在钦天监正皇甫仲和奏言:“南京观象台设浑天仪、简仪、圭表以窥测七政行度,而北京乃止于齐化门城上观测,未有仪象。乞令本监官往南京,用木做造,挈赴北京,以较验北极出地高下,然后用铜别铸,庶几占测有凭。”从之。明年冬,乃铸铜浑天仪,简仪于北京。 …… 《明史·天文志》 弘治二年,监正吴昊言:“考验四正日度,黄赤二道应交于壁轸。观象台旧制浑仪,黄赤二道交于奎轸,不合天象,其南北两轴不合两极出入之度,窥官又不与太阳出没相当,故虽设而不用。所用简仪则郭守敬遗制,而北极云柱差短,以测经星去极,亦不能无爽。请修改或别造,以成一代之制。”事下礼部,覆议令监副张绅造木样,以待试验,黄道度许修改焉。正德十六年,漏刻博士朱裕复言:“晷表尺寸不一,难以准测,而推算历数用南京日出分秒,似相矛盾。请敕大臣一员总理其事,铸立铜表,考四时习中之影。仍于河南阳城察旧立土圭,以合今日之晷,及分立圭表于山东、湖广、陕西、大名等处,以测四方之影。然后将内外晷影新旧历书错综参验,撰成定法,庶几天行合而交食不谬。”疏入不报。嘉靖二年,修相风杆及简、浑二仪。七年,始立四丈木表以测晷影,定气朔。由是钦天监之立运仪、正方案、悬晷、偏晷、盘晷诸式具备于观象台,一以元法为断。 《明史·天文志》 【评】据史料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又另组一套钦天监机构,虽无仪器,但人们在齐化门附近城墙上用肉眼观测天象。正统二年钦天监派人去南京仿制天文仪器,运回北京校验后浇铸成铜仪。正统七年始修钦天监、观星台并安装仪器于齐化门城墙附近(明代还没开建国门,那段城墙都属于齐化门)。明观象台的建筑是逐渐修善完备的,用了将近九十年的功夫,才建成象元太史院规模的天文台。明观象台入清后更成为清代的天文观测中心。民国初期它仍是国家天文研究工作重地。我国建立现代天文台后,因它地处北京,故将此台才称为北京古观象台。它现在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