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慈姥矶》 |
释义 | 《慈姥矶》慈姥矶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诗歌。写诗人离开故乡,远适异地,友人相依相送,至慈姥矶折返,诗人瞩望渐去渐远的归舟,难抑的去乡之悲涌上心头…… 题目《慈姥矶》交待了地点。 首联,写夕照之景。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借景物“暮烟”、 “斜阳”交待了时间,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黄昏时分,遥望隔岸,暮烟冉冉而起,夕阳渐落,余辉斜射在平静的江面上,金波在水面闪烁。前句“起”字,从下往上写;后句“照”字,又从上往下写,表现了一个夕阳大江的浩瀚广袤的空间背景。这个壮丽的空间背景,为后文人物活动——“赏夕”作了必要的铺垫。 次联,写人物活动——“赏夕”。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一同”一词,是说作者与伙伴相偕,并非孤身一人,委婉地暗示出友人坐船相送至于慈姥矶的情景。 “赏夕”,点出中心事件——欣赏大江落日,与首联句意相照应。所以“赏夕一者何?暂时排遣一下离开故乡的忧伤。暗示作者为离愁所苦而思解脱之意。 三联,写夜晚之景。也是“赏夕”活动的继续。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从时间看,首联是写暮景。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正是其时。能见度清晰,遥远对岸的暮烟都可以看到。三联则写夜景。 “野岸平沙合”,言能见度甚低,野岸与平坦的沙滩混在一块,已不能分辨清楚。 “连山远雾浮”,是说远处连绵的山峦,象雾一样朦胧浮动。 “浮”,生动地写出远景在模糊中所幻生的动感。 “浮”,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把它融入景中,具有一种浪漫的意味。这一联景物,正是作者“赏夕”至夜的所见。此时,大地一片模糊,能见度低到连山都看不清,还有什么景可赏?而“赏夕”之人竟夜深不去(也不能叫“赏夕”了。 ),非常含蓄地写出了作者离愁难平的心境。遂引出下联“客悲不自已”句意。 尾联,写去乡之忧。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写诗人终于不能克制自己,去乡之悲在心中如潮泛起。望着故人折返的归帆,伫立不去。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故乡的深挚的情怀。 尾联遣词巧妙,言外之意委婉含蓄。如“归舟”,江上舟楫往来,何者谓“归舟”? “归舟”与前句“一同心赏夕”句“一同”一词呼应,则知必是“一同”者折返之谓,故诗人有依依“归舟”之“望”。 “客悲不自已”句后,不作具体心理描绘,而以一个“望”字,展示了作者的思慕、依恋,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复杂情绪。用词可谓精到。词中意境曲折而致,可谓曲径通幽。 作者善用对比,寄寓深意。 如,首联写岸, “暮烟起遥岸”;三联也写岸, “野岸平沙合”。前者写夕阳辉煌之时;后者写夜色昏冥之际。同是写岸,无重复之弊,暗中寓示着时光的流转,从夕至夜,写出了友人陪伴慰藉“赏夕”的殷勤。 “暮烟起遥岸”句,与“连山远雾浮”句,前者,隔岸可见轻烟;后者,观山峦如雾浮。 “远雾浮”,“远雾”系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象远雾一样”,当然,这是强调主观感觉。两句间,光线变化巨大,写出了可赏景与不能赏景的能见度,衬托着友人在不能“赏夕”的光线下,陪同“赏夕”,始终不肯折返的美好情意。 二联与四联亦形成对比。二联言“赏夕”,四联是“一同赏夕”的终结。二联写拟解去乡之忧,四联言愈增去乡之忧。谓去乡之忧,终不可解,愈解愈忧。正是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境界类同。言故乡之爱至深。首联写夕阳之景,壮丽美好,而竟难移作者去乡之忧,这正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和深情。 这些对比,表现了诗人与友人、诗人与故乡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