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远迹出尘表,寓身双树林。如何小子伉,亦有超世心。
担书从我游,携手广川阴。云开夏郊绿,景晏青山沉。
对榻遇清夜,献诗合雅音。所推苟礼数,于性道岂深。
隐拙在冲默,经世昧古今。无为率尔言,可以致华簪。

《沣上精舍答赵氏外生伉》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注释】:

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为:

(一)①做。《诗经·周颂·丰年》:“为酒为醴,烝畀祖妣。”(烝:进献。畀:给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tì)。”(弟:同“悌”。友爱。)②制作;创作。《礼记·曲礼下》:“为宫室,不斩于丘木。”(丘木:墓地的树。)《汉书·枚乘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迟:慢。)③治理。《商君书·农战》:“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偷:怠惰;忽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④行为。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尝:曾经。)⑤充当。《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⑥当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⑦变为;成为。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皆香草名。)⑧认为。《孟子·公孙丑上》:“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你。)⑨是。《左传·宣公三年》:“余为伯儵,余而祖也。”⑩介词。1. 表被动。被。《三国志 · 吴书· 吕蒙传》:“为张辽等所袭。”2.表对象。对;向。《战国策·韩策二》:“(严仲子)因为聂政语曰:‘臣有仇。’”(11)连词。如果。《战国策·秦策四》:“秦为知之,必不救也。”(12)语气词。1. 与“何”相配,表疑问语气。《论语·季氏》:“何以伐为?”(伐:进攻。)2. 多用于句未,表示反问语气。《汉书·外戚传下·赵皇后》:“今故告之,反怒为!”(故:故意。) (二)wèi ①帮助。《诗经·大雅·凫鹥》:“公尸燕饮,福禄来为。”②介词。1. 表对象。替。《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2. 表原因。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 表目的。为了。《孔雀东南飞》:“慎勿为妇死。”③通“伪”。假装。《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率:

(一)①一种长柄的捕鸟网。《说文》:“率,捕鸟毕也。”(毕:长柄网。)②罗致;聚敛。《孔丛子·居卫》:“率得此人,则无敌于天下矣。”范仲淹《上执政书》:“暴加率敛。”③率领;带领。《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路:疲劳;羸弱。)④将帅;主帅。《左传·哀公十七年》:“率贱,民慢之。”(贱:指出身低下。慢:轻慢。)⑤循着;沿着。《诗经·小雅·沔水》:“率彼中陵。”⑥遵循;依从。《诗经·大雅·假乐》:“率由旧章。”洪亮吉《治平篇》:“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⑦表率;楷模。《管子·问》:“乡子弟力田为人率者几何人?”⑧直率;坦率。《庄子·山木》:“情莫若率。”《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为性率达”。⑨轻率;草率。《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尔:词尾。)《史通·烦省》:“将恐学者必诟其疏遗,尤其率略者矣。”(诟:指责;责备。)⑩大概;大抵。《礼记·祭义》:“古之献茧者,其率用此与?”(献茧:指献茧之礼。)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11)一概;一律。韩愈《进学解》:“占小善者率以录。”(录:任用。)苏洵《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二)lǜ ①一定的标准。《孟子·尽心上》:“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羿yì:古代善射的人。彀gòu:开弓。)②按一定的标准计算。《汉书·高帝纪下》:“及郡各以其口数率,人岁六十三钱。”

率尔:

轻率,贸然。《论语·先进》:“子路~~而对曰。”

尔:

①代词。相当于“你”、“你的”。《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礼记·檀弓上》:“夫子何善尔也?”《晋书·桓温传》:“果尔,后将易吾姓也。”③用在词尾,表示“……的样子”。《古诗十九首》之十九:“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④近;浅近。后作“迩(邇)”。《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戚戚:亲爱。具:通“俱”。)《周礼·地官·肆长》:“实相近者相尔也。”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表示“……的样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喟尔叹曰:……”《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⑥语气词。1. 表示限止。相当于“而已”、“罢了”。《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城尔。”2. 表示判断和肯定。相当于“了”、“呢”。《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⑦通“薾”。 花繁盛的样子。《诗经·小雅·采薇》:“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

言:

①说话。《诗经 ·卫风·氓》:“载笑载言。”(载:助词。)②议论;谈论。《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③言语;言论。《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稽:根据。)④表达;宣说。《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永:同“咏”。唱。)⑤誓言;约言。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⑥一字称一言。王勃《滕王阁序》:“一言均赋,四韵俱成。”⑦一句称一言。《论语·为政》:“《诗经》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⑧助词。无义。《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

可:

(一)①同意。《左传·隐公三年》:“公曰:不可。”②正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使:如果。)③值得。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④能够;可以。《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着实。《史记·田单列传》:“吾惧燕(yān)人掘吾城外冢墓,僇(lù)先人,可为寒心。”(僇:通“戮”。杀。此指戮尸。)⑥适合;适宜。张翰《杖赋》:“方圆适意,洪细可乎。”李渔《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种植部》:“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⑦痊愈。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瘦得浑如削,百般医疗终难可。”(浑:简直。)⑧当着,对着。周邦彦《南柯子》:“晓来阶下按新声,恰有一方明月可中庭。”(按:击,奏。一方:一块。)⑨副词。1.表示估计,相当于“大约”。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2.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3. 表示反诘,相当于“岂”“哪”。《史记·项羽本纪》:“骓不逝兮可奈何!”方干《山中言志》:“潜夫自有孤云侣,可要王侯知姓名?”(潜夫:隐居的人。) (二)kè [可汗(hán)]亦作“可罕”。古代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古乐府《木兰诗》:“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帖:军中文告。)

以:

①任用;使用。《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缘故;原因。《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③认为。《战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④介词。1. 表示使用的对象。用;拿。《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陷:戳穿。)2.表示动作的涉及对象。与;同。《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三揖。”3. 表示动作的原因。因;因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4.表示动作的方式和依凭。凭借……身份;按照。《论语·学而》:“使民以时。”(使:役使。)5.表示动作的时间。在;于。《吕氏春秋·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元日:吉日。)6. 表示动作的目的。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⑤连词。1.表示并列、相承等关系。相当于“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城高以厚,地广以深。”《国语·晋语四》:“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惠:通“慧”。聪明。)2. 表示目的。为了;以便。《战国策·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假道:借路。)⑥助词。用在往、来、上、下、内、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前,表示对方位、时间、数量的限制。《吕氏春秋 · 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三官:指农工商三种职业。)⑦通“已”。1.已经。《三国志·魏志·杜袭传》:“吾计以定。”2.停止。《孟子·梁惠王上》:“无以,则王乎?”

致:

①送达。《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又使送达。《周礼·夏官·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②取得;求得。《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之理。格:推究。)③传达;表达。《晋书·简文帝纪》:“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汉书·朱傅传》:“遣吏存问致意。”④招引;招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导致。张居正《答荆州赵知府》:“顽奴犯法,致烦尊虑,惶愧不可言。”⑥献出;尽。《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⑦竭尽。《荀子·劝学》:“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⑧意态;情趣。《魏书·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⑨副词。极。《荀子 · 仲尼》:“非致隆高也。”(隆:高。)⑩招引;引来。《盐铁论·本议》:“致市民,聚万货。”(11)到。《周髀算经》:“引绳致地而识(zhì志)之。”

华:

(一)①草木所开的花。后作“花”。《诗经·召南·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诗经·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指开花。《礼记·月令》:“桃始华。”②从中间剖开。《礼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二)huá ①光彩;光辉。谢庄《月赋》:“增华台室,扬采轩宫。”(台室、轩宫:皆星座名。)又辉映。何逊《秋夕仰赠从兄寘南》:“高树北风响,空庭秋月华。”②出现在太阳或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古人以为吉兆。李程《日五色赋》:“祥开日华。”(祥:吉祥。)③华丽;华美。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又指人物美丽有风采。陆机《赠纪士》:“华颜婉如玉。”④精华。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⑤才学。韩愈《送郑十校理得洛字》:“才子富文华。”又指文采。杜甫《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词华倾后辈。”(倾:使钦佩。)⑥声誉;名声。张九龄《和许给事中直夜简诸公》:“声华大国宝。”⑦繁盛。刘得仁《乐游原春望》:“始觉繁华地,应无不醉人。”⑧显贵。王绩《策杖寻隐士》:“岁岁长如此,方知轻世华。”⑨浮华。《后汉书·周举传》:“但务其华,不求其实。”⑩岁月;时光。沈佺期《春闺》:“岁华空自掷。”又年轻;年少。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1)(头发)花白。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2)中国古称华夏,省称“华”。亦专指汉族。《左传·定公十年》:“夷不乱华。”(夷:古称少数民族名。)(13)通“哗”。喧哗。《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二十》:“不掩君过,谏乎前,不华乎外。”(乎:于。) (三)huà 通“桦”。司马相如《上林赋》:“华枫枰栌。”

华簪:

华贵的帽簪。白居易《中书寓直》:“病对词头惭彩笔,老看镜面愧~~。”

簪:

①古人用来绾住头发或帽子的一种针形首饰。《韩非子·内储说上》:“吾知吏之不事事也,求簪三日不得之。”(事事:从事其职事。)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②插戴在头上。《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③连缀。《仪礼·士丧礼》:“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簪笏]冠簪和笏板。因为都是官宦所用,所以代指做官。王勃《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百龄:指一生。)[簪缨]冠簪和冠缨,都是官吏所戴,代指显贵。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鹢路颓风,想簪缨于几载?”


诗文 无为率尔言,可以致华簪。
释义

无为率尔言,可以致华簪。

“无为率尔言,可以致华簪。”诗句出处:《沣上精舍答赵氏外生伉》;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