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新批评
释义

新批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西方文学及美学界的一种流年派。它于本世纪20年代肇始于英国,30年代形成于美国,40—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统治地位。它是西方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认为,“新批评”这一术语源于美国诗人、批评家约翰·克娄·兰塞姆(JohnCroweRansom1888—1974)于1941年以《新批评》为名出版的一部著作。尽管新批评派的许多理论家对此名不甚满意,一直试图以自己理论体系中的某些概念来为其正名,如称为“本体论批评”(ontologicalcriticism)、反讽批评”(ironicalcriticism)、“张力诗学”(tensionalpoetics)、“结构批评”(structuralcrtiticism)、“分析批评”(analyticalcriticism)、“语境批评”(contextualcriticism)、“本文批评”(textualcriticism)、“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etheory)、“诗歌语义学批评”(semanticcriticismofpoetry),乃至“现代批评”(moderncriticism)等,但终究没有成功。“新批评”这一术语和许多同类术语一样,并没有十分精确的定义。但那些通常被认为属于新批评派的英美批评家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反对一切既定的文学批评和考证模式。新批评派文学理论的哲学美学基础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一样,是源于康德美学。新批评派的成员大都提出要回到真正的康德美学去。
新批评派的发展历史持续四十余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前驱期(1915—1930),形成期(1930—1945),极盛期(1945—1957)。
新批评派的远祖是英国美学家T.E.休姆(T.E.Hulme,1883—1917),他不仅是英国现代诗歌最重要的派别———意象派(Imagism)的前驱,而且他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一文也成为现代英美文论的开山之作。美国诗人、文论家埃兹拉·庞德(EzraLoomisPound1885—1972)是新批评派的另一祖师。他曾发表意象派美学纲领,认为诗歌应该描绘“意象”,而所谓“意象”,即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而是一团相互交融、具有活力的思想。他主张在诗歌创作中,以客观的准确意象代替主观的情绪发泄。他对诗歌语言技巧的极端关注和自称是取法中国的“象形文字论”(idrogrammicmethod),促成了英美现代和后现代文论中对语言的重视。他的主要批评著作有《文学论文集》和《严肃的批评家》等。
新批评派的直接开拓者是英国诗人、批评家、剧作家T.S.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1888—1965)。他早年提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非个性化”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批评的功能》中,他阐述了其文艺美学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文学不是作家作品的汇集,而是有机的整体。文艺批评主要是从理想秩序的变化和新旧适应这些方面来衡量艺术家,批评是为了解说作品和培养读者的鉴赏能力,批评应以“外在权威”为标准,与创作活动结合的批评是最高的、真正有效的批评。他发表于1917年的第一部论文集《圣林》中的一些文章成为新批评派理论的重要思想源头。他的文章中的某些用语,如“感受性解体”(disassociationofsensibility)、“客观对应物”(objectivecorrelative)很快成了风靡批评界的通用语。他的主要批评著作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17)、《玄学派诗人》(1923)、《诗歌的用途与批评的用途》(1922)、《古今论文集》(1936)等。许多人把英国诗人、批评家I.A.理查兹(IvorArmstrongRichards1893—1979)同艾略特并列为新批评派的开拓者,并把他于1924年出版的《文学批评原理》(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一书列为新批评派的纲领文献。但也有的人根据其理论中的实证主义观点及他在某些观点上与后来新批评派的区别,将其单列为“新实证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然而无可否认,理查兹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理论的许多看法,如他提出的诗歌语言是纯情感性的看法,他对作者—本文—读者之间的所谓“三R关系”的看法,他的经验主义和人道主义主张,他的“有机论”原则及许多概念、术语的创造和使用,均在英美文学和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新批评派来说,他的贡献还不只在他的许多观点的价值,而且在他的影响下,还直接造成了他的学生威廉·燕卜逊(SirWilliamEmpson1906—1984)成为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新批评派虽然源于英国,却繁荣于美国。兰塞姆、燕卜逊、阿伦·退特(AllenTate1888—1979)等人是30年代新批评理论的有力倡导者。兰塞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论家和诗人,在“新批评”文学批评派美学中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在《新批评》一书中,通过逐个考察以往各种文学特异性理论,如道德论、情感论、感觉论、表现论等,认为,所有这些理论都未解决诗歌与科学的分野问题,从而他提出了自己的“本体论”理论,为新批评方法奠定了美学基础。在文学批评方面,他更注重诗的形式与风格,而不是其内容。他认为,艺术强调美的形式,它控制着卢梭所谓“自然人”的冲动。他攻击科学的价值,因为科学是向满足人的更大的物质欲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显露出了向往后现代的端倪。他认为一个批评家应该是“本体论者”,关心的是诗本身,不应把“意义”和“形式”当作相互独立的东西来探讨,既然它们在诗里融合在一起,那就应该这样来接受它们,他相信读者是可以通过它们接近“世界实体”的。为此他提出了他认为最符合新批评“本体论”要求的“构架—肌质”理论。他的主要批评著作有:《不打雷的上帝》(1930)、《世界的躯体》(1938)、《新批评》(1941)、《诗与散文》(1955)。新批评派的另一代表人物燕卜逊是英国诗人、批评家及教师。他以用科学方法写诗歌和批评而闻名。他于24岁时发表的《含混七型》(SevenTypesofAmbiguity)是20世纪前半期最有影响的评论文章之一,在当时的文学评论界掀起轩然大波,在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受其影响,新批评派倾向于把所有文学作品看做是语言结构,相对来说对一些传统概念,如体裁、人物、情节等不感兴趣。从此,以新批评派为代表,在评判文学作品时,模糊语言成了该作品好坏的确切标志,成为辨别它们是否是“像样的”文学批评的必要条件。燕卜逊所代表的是以冷静的理性评论和实验精神来研读文学作品的所谓“科学化”批评。他自诩为“分析性批评家”,而反对“欣赏性批评家”,他的名言是“无法解释的美使我愤怒”,他的这种看法代表了大多数新批评派作家的观点。他认为,从严格的语义学角度看,任何句子都可能有歧解,但文学批评所关心的只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含混,即诗的含混,而不是作为语言必然性质的含混。正是诗本身的含混,才是文学作品的美之所在。燕卜逊的其他批评著作还有《田园诗的几种变体》(1935)、《复杂词的结构》(1951)。新批评派的成员退特是美国现代诗人、批评家,他是兰塞姆的学生之一。他强烈地批评“研究生院的封闭式历史考证”,认为这种批评遵循的是实证主义观点,即文学作品表现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环境、时代或作家的个性”。他认为批评应当反对这种考证式研究而专注于本文的纯文学研究。在新批评文学理论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张力”(tension)这一概念,用它双关地将“外延”(extension)与“内涵”(intension)两者结合起来。
二次大战后,新批评派在美国进入极盛期,几乎在所有大学文学系占了统治地位,大批文论家、美学家都归附到新批评的旗帜下。此时新批评派的一大批理论家成为“第三代”新批评论者。这些人当中最出色的首推威廉·K.维姆萨特(WilliamK.Wimsatt1907—1975)和勒内·韦勒克(ReneWellek1903—),二者都是新批评派后期中心“耶鲁集团”(YaleGroup)的核心人物。此外,这一集团中的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Brooks1906—)、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PennWarrenl,1905—)也对新批评理论有独到的见解。维姆萨特是美国诗人、批评家。他与哲学家门罗·比尔兹利(MonroaBeardsley)合作写出了两篇著名的新批评论文,一篇关于“意图谬见”(theintentionalfallacy),另一篇关于“感受谬见”(theaffectivefallacy)。这两篇论文的宗旨是为建立一种可以取代实证主义考证的新批评方法奠定理论基础。他们提出了一个对文学批评家极有吸引力的观点,即批评的对象必须是本文本身,认为新批评这种针对本文的纯文学特点,可以达到传统的文学考证所达不到的那种的客观和严格程度。在另一本著名著作《词语的图像》(TheVerbalIcon:StudiesintheMeaningofPoetry,1956)中,维姆萨特提出,“诗歌是一种复杂的词语结构,在这种结构之中,各种各样的寓意技巧极大地增加了诗歌的内聚性,从而产生与现实新的对应,即象征或类似的对应”。他的一系列文章,在20世纪中叶为振兴新批评理论作出了很大贡献。韦勒克是当代著名的美籍捷克裔文论家。韦勒克在30年代就注意到许多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批评态度反动的文学研究方法所面临的危险。与此同时,他着手对文学研究种种概念进行精确的阐述,其研究成果在与奥斯丁·沃伦((AustinWarren)合著的《文学原理》(TheoryofLiterature)中有集中反映。这本书就方法论而言,可以说是对新批评文学理论的一次总结。该书十分强调以新批评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分析的美学意义和价值,通过对文学的性质、功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及总体文学、比较文学、民族文学等各方面的定义和研究,力图廓清文学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大量的资料准备,作者讨论了文学与诸多相邻学科,如传记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关系,最后建构起自己的一套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文学艺术品设想为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它完全不同于作者在写作时的大脑活动过程,也和可能作用于作者思想的影响截然相反。在作者心理与艺术品之间,在生活、社会与审美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本体论差距”(ontologicalgap)。韦勒克的著作甚多,其理论和批评方法比大多数新批评派视野宽阔,他自己也不愿承认是新批评派成员,但实际上他是新批评派后期的核心人物。布鲁克斯也是美国著名批评家,兰塞姆的学生之一。他同退特、维姆萨特等人一同作为新批评派的杰出代表,活跃于50—60年代的美国文坛。他的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精制的瓮:诗歌结构研究》(TheWell-wroughtUrn:StudiesintheStructureofPoetry,1948)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他还与维姆萨特合著出版了《文学批评:简史》(LiteraryCriticism:AShortHistory,1957)。布鲁克斯认为,新批评“关系的是作为诗的诗歌结构”,结构指的是作品的意义组织。诗歌的主要特性是一致性(coherence),这种一致不是逻辑上的一致,而是相互对立的意义或态度的和谐结合。他还指出“反讽”(irony)是诗歌的一大特性,认为反讽是一个最为广泛的术语,我们要用它来表示语境对存在于其中的各种成分的限定。
尽管新批评派代表作家在有些问题上观点不尽相同,其后期发展中的许多观点与其创建时也不一致,但是作为在本世纪文坛影响极大的一个文艺美学派别,他们的共同特点仍然是相当突出的。首先,他们强调艺术品的内在价值,并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个作品作为有独立意义的单位上。这是与传统的评论相对立的。传统的评论是运用史料或自传性材料来对一部作品进行解释,新批评派的主要方法则是仔细和有分析的研读。这一方法同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历史一样悠久。但是,新批评派评论家对这种方法作了精心的改进。他们在对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的研究中,将注意力集中于考察作品的本文。他们强调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认为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其历史、作者生平和文学传记等多方面背景的。在他们看来,诗歌是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一种传达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传达的感情和思想的手段,它与科学或哲学的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一点上,他们十分重视对文学特异性的研究,尤其重视对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及各种实用语言之间的区别。如兰塞姆认为,科学只有“构架”,而文学兼有“构架”和“肌质”;燕卜逊认为,科学语言语义单纯,而文学语言语义复杂;退特则指出,科学只要外延不要内涵,而文学兼需两者;布鲁克斯也提出,科学语言语境单一,而文学语言综合冲突经验,因此科学本文能意释,而文学本文无法意释。新批评派评论家利用仔细研读这种技巧,对作品中语词的含蓄意义、联想价值及形象语言的多种功能,如象征、借喻、象喻等均予以特别强调,以便对诗的构思和语言立下明确的界说并作出定论。
其次,新批评派评论家为了表达他们对文学研究中各类问题的看法,创造并从传统文学研究中改造了一批新的概念范畴,赋予它们特定的含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其中许多概念、范畴在后现代文学批评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他们对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有一套偏于二元论的观点,无论是兰塞姆的“构架—肌质”论,还是其学生布鲁克斯的“有机论”、退特的“张力论”,所要说明的均是同一意义。
第三,新批评派不仅对传统文学研究持否定态度,而且也对20世纪文学中“反理性主义”持反对态度,如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新批评派就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弗洛伊德认为“文学是潜意识,是被压抑的性本能之表现”的说法,只不过是浪漫主义的自我表现论的花样翻新而已。他们认为心理分析派的研究只能搞作家心理分析,谈到具体作品时就只能提出完全站不住脚的假设。此外,新批评派坚持反对意图主义,最后与现象学文学理论也发生冲突,这集中表现在50年代新批评派与现象学派的几次争论上。韦勒克与德国女学者凯特·汉姆布尔格(KateHamborger)之间的争论,维姆萨特对从新批评转向现象学的默里·克里格(MurryKrieger)的指责,布鲁克斯与现象学在美国最重要代表赫什(E.D.Hirsch)的对驳等等。
第四,在对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及社会效果上新批评派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坚持反感觉论,认为以有无艺术感染力来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假的艺术是一种“感受谬见”。同时,新批评派坚持反对传达观,对古老的文学艺术的“寓教于乐”的社会作用持否定看法。他们认为把诗作为传达某种思想的工具是旧式文学教学的特点,这是研究中最要不得的东西。
第五,新批评派虽然也是形式主义文艺美学的代表,但与俄国形式主义及布拉格学派有所不同。在强调结构观点和相关性方面,在坚持批评的客观性和坚持作者、读者与本文的区别方面,新批评派与俄国形式主义及布拉格学派很接近。但新批评派结构的含义比布拉格学派要狭窄得多。布拉格学派的结构不只是意义上的,还包括本文的所有不同层次,而新批评派则把目光注视于作品的内部。
新批评派尽管已经衰落,但它在西方现代文学和美学领域中产生的影响是无可否认的,它的许多主张,如对于文学与现实、文学作品结构的辩证理解以及对文学语言的详尽研究都具有很大价值,其对于后现代主义中的许多流派的观点和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0 7: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