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散文·徐弘祖文《楚游日记》
释义

散文·徐弘祖文《楚游日记》

散文·徐弘祖文《楚游日记》

十七日。

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至络丝潭下。先是,予按志有秦人三洞,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予既得东、西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洞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予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依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

出把七道,北半里,至上清潭,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三派: 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出,甚急。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入。导者止供炬,无肯为前驱者。予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低而隘,水没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然都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一尺五寸,高二尺;水没其中者如所阔,隙余水面,仅得尺之半。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洞外,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 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 况秦人洞水,予虽没浸股膝,温然可近;此水独寒,而洞当风口,飕飕尤厉。风兼水逼,火复阻道,舍之出。 爇火洞门之久。 复循西麓随水北,已在枣核岭西矣。

去上清三里,得麻叶洞,洞在麻叶湾;西大岭,南洪碧,东即云阳、枣核之支,北则枣核西垂也。大岭东转,正束涧下流,夹峙如门。当门一石峰耸突,曰将军岭。涧捣其西,而枣核一支,西至此尽。涧西有石崖,南向,东瞰涧中;大岭一支,亦东至此尽。回崖之下,开一隙,浅不能入。崖前有小溪,自西而东入大涧。循小溪至崖西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

洞口南向,仅斗大,在石隙中转折数级下。初觅导,亦俱以炬应,无敢导者,且曰:“此中有神龙奇鬼,非符术不能服。”最后以重资觅一人,将脱衣,问予乃儒,非法士,惊出曰:“予以为大师,故纵胆入。岂能身徇汝耶?”予乃寄行李前村,与顾仆各持数炬入。村民随至洞口者数十人,皆莫能从。予两人乃以足先入,历级转窦递炬下。数转达洞底,洞稍宽,可侧身舒首,乃以炬前向,其东西裂隙,俱无入处。直北一穴,低仅尺,阔等,下甚平燥。先以炬,后蛇伏进,背腹摩贴,足后耸,乃度此内洞第一关。内,裂隙既高,东西横亘,然亦无入处。又度第二关,低隘与前齐规,进法亦如之。既入,内层亦横裂。西南裂者,不甚深;其东北裂处,上一石坳,忽又纵裂起,上穹下狭,高不见顶。至此,石幻殊形,肤理顿易,片窍俱欲生动。其西北之峡,渐入渐束,内夹一缝,不能容炬。转从东南峡,仍下一坳。其底沙石平铺,如涧底洁溜,干燥鲜水,峡东南尽处,乱石轰驾,叠成楼台。由其隙,皆可攀跻上。其上石窦一缕,直彻洞顶;光由隙中下射,宛如钩月。涧底南通;覆石低压,高仅尺许,此必前通洞外,涧所从入者。由层石下,北循涧底入,隘低甚,与外二关相似。稍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两壁石色石质,光莹欲滴,垂柱倒莲,纹同雕刻。东下一级,复值涧底,已转入隘关内。于是辟成一弄,阔二丈,高杀其五尺,覆石平如布幄。北驰坦底半里许,下有一石,庋出为榻,棂边明辨,上则莲英下垂,连接成帏;四围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大小不一,而色皆莹素,纹绝刻镂,弄中第一奇也。又直北半里,洞分上下两层,涧底东北去,上洞登自西北。时所赍火炬,已去其七,恐归途迷惘,遂割奇返。抵透光处,炬裁尽。洞外守视者,又增数十人,见余两人,皆额礼称异,且曰:“前久待不出,疑堕异吻。”予各谢之。然此洞但入处多隘,其中美胜,予所见洞俱莫及,不知土人何畏入乃尔。

乃取行李于前村。随涧北十里,抵大道。又西十里,宿黄石铺,去茶陵西已四十里。铺南即大岭。北峙峰石,俱嶙峋插空;西南一峰尤甚,名五凤楼。去十里而近,即安仁道。予早卧不及询,明发登途,知已无及。黄石西北三十里为高暑山,又有小暑山,俱在攸县东,疑即司空山也。二山之西,高峰渐伏。茶陵江北曲,经高暑南麓而西;攸水在山北。是山,界茶、攸两江云。

《楚游日记》从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一日随流西行起,到后四月初七日泊于庙头止(个别版本尚有初八日日记)是徐霞客后期游历湖广一带近四个月的日记,记录了他一百一十六天的游程和考察。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即正月十七日的日记,是考察上清洞和麻叶洞的游记。

徐弘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比欧洲人早一个多世纪,他一生考察了二百多个洞岩洞穴,探历的结果,都有精确记述,在《徐霞客游记》中,这部分内容占有大量篇幅。近代洞穴学已经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徐弘祖可称它的鼻祖,早在三百五十多年前,他对洞穴就有较大规模的考察和记载,是世界地理学史上的奇迹,探察麻叶洞是徐霞客考察洞穴的一次重要活动,也是他洞穴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楚游日记》(十七日)从作者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开始记写,以记叙考察上清洞和麻叶洞的经过、见闻为主要内容,其中特别翔实细致地描叙了探寻麻叶洞的奇异经历和麻叶洞中的奇景异色,至住宿黄石铺为止。该文在写作上有两大特点: (1)记叙精确,奇景异色历历在目。《徐霞客游记》是地理地貌探寻或调查记实,因此它比一般的文学作品更着重描叙的科学性、准确性。记叙考察上清洞,先写它的方位,在上清潭上看,“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然后写其外观,洞门向东,“夹如合掌”。进洞后,因为洞穴低狭而有水,先后以“伏水蛇行以进”、“石隙低而隘”等语描述,形象而又具体。当进入开阔处时,则以具体数字进行说明:“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然都无入处。”只有正西有一小洞,“阔一尺五寸,高二尺,……隙余水面,仅得尺之半”,记述得十分准确。以踪迹所至顺序写来,记述精确、明晰,其中艰险的道路和徐霞客坚毅顽强的精神给人烙下深刻的印象。在写麻叶洞时,也给它先定位: 离上清三里,在麻叶湾;四邻是西大岭,南洪碧岭,东云阳、枣核二岭的支脉,北枣核岭西麓。又以枣核岭一脉西至、大岭一脉东至、将军岭一石耸突以及回崖、小溪等进一步确定麻叶洞的位置。然后点出:“循小溪至崖西乱石间,水穷于下,窍启于上,即麻叶洞”。通过层层定位,把麻叶洞的坐落写得十分确凿。洞所在之地,山回路转,水尽崖峭,是一个险绝之处。接着写洞的外观,洞口向南,只有斗那么大小,而且在石缝中曲曲折折好多级石阶之下。并以洞中有“神龙奇鬼”没有人敢作向导做渲染,衬托出麻叶洞的神奇险骇。继而写进洞考察过程和洞中所见奇观,亦极具体确切,形象生动。如怎么渡过第一关时写的“先以炬,后蛇伏进”,须“背腹摩贴,足后耸”,方可行进。摩、贴、耸连出三个动词,简洁而精确地摹写出前进的艰难和姿态。如进入第二关后看到钟乳石构成的弄中奇景时写的“下有一石,庋出为榻,棂边明辨,上则莲英下垂,连接成帏;四围垂幔,大与榻并;中,圆透盘空,上穹为顶;其后西壁,玉柱圆竖,大小不一,而色皆莹素,纹绝刻镂”,真是玲珑剔透,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是一处完整的景观,作者从各个方位进行描述,令人读后有如临其境之感。本文通过过两关、攀石隙、入隘关等游迹的准确具体描述,移步换景,一路曲折,到处都有诱人的景物,直到“弄中第一奇”的出现,所见美景达到顶点,令人别开眼界。(2)渲染烘托,使洞穴考察生动有致。作者用烘托渲染手法记叙探洞经过,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处于兴奋状态,急切地希望了解神奇的洞穴的奥秘。一是用神话传说,以加强探洞的神秘感与冒险性。如开篇就写按照《大明一统志》所示去探奇,真的没有找到“秦人三洞”上洞的入口处,已经有了奇味。紧接着拽出关于上清洞和麻叶洞的传说,顿生奇色、奇情: 两洞“俱神龙蛰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此一笔激起了读者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个究竟。徐霞客是一位探险历奇的旅行家,越是传说有神龙精怪的洞穴,越是执意要探历,这样读者对徐氏的考察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致。二是以向导的退缩渲染洞穴奇异衬托霞客的坚毅的笔墨,贯穿于日记的始终。如探上清洞时,“导者止供炬,无肯为前驱者”,霞客只好自己解衣伏水探洞。如欲探麻叶洞时,寻觅向导,“亦俱以炬应,无敢导者”,而且还声明:“此中有神龙奇鬼,非符术不能服。”在此神秘气氛写得十足。接着,再以一位用重金雇来的向导,发现徐某原来不是法士而是一个儒生而反悔——“予以为大师,故纵胆入,岂能身徇汝耶?”强调并突出了麻叶洞之不可入,渲染了险恶性与神秘感,表现了徐氏的坚毅。这样写来,使游记趣味横生,收到了引人入胜之效,从而既表现了徐霞客信奉科学、百折不回的精神,又赞美了祖国山川的可爱,为我国游记文学增添了异彩。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1:27